●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成立于2000年,注册资本166.8亿元。公司是国家调控粮食市场的重要载体,受国务院委托,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含中央储备油)的经营管理,对中央储备粮的总量、质量和储存安全负总责,同时接受国家委托执行粮油购销调存等调控任务。公司在国家宏观
调控和监督管理下,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截至2010年底,资产总额3088.2亿元。中储粮油脂公司是其子公司。●京粮集团成立于1999年,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出资组建的大型国有独资企业,拥有子公司20家,控股、参股企业8家,2010年实现销售额110亿元。公司拥有“古船”、“绿宝”、“火鸟”、“古币”、“华藤”、“正大”、“大磨坊”等知名品牌。
上周三,中储粮油脂公司与京粮集团正式签约合建油脂加工厂项目。双方共同出资15亿元,在天津建设大型油脂加工厂和储备库。
对于此举,双方均表示,是借此稳定食用油市场价格、维护粮食安全。
近年来,外资在我国食用油市场的控制力加强,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外资食用油品牌控制了我国食用油市场半数份额,国产油脂品牌话语权较弱。中储粮与京粮的合作,被认为是国企向外资发起的挑战,对于提升国企话语权起着重要作用。
两大国企合作保障京津
据介绍,与中储粮合作后,京粮的食用油年加工能力将扩大一倍。这对于提升国有企业话语权起着很大的作用。
中储粮油脂公司是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具体负责中央储备油脂油料的经营管理,并承担着服务国家油脂油料宏观调控的任务。京粮集团则是北京市属大型国有企业,旗下拥有百姓熟知的古船、绿宝等粮油品牌,其在首都粮食安全体系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
记者了解到,此次合作共包括两个重要投资项目。首先,双方将斥资10亿元用于建设一个年处理大豆150万吨、精炼毛油45万吨的大型油脂加工厂,京粮集团在该厂中占70%股份,预计该厂最晚于明年年初投产;其次,双方还将斥资5亿元用于规模为35万吨的储备库建设,其中中储粮占70%股份,该项目的建成时间最晚将在2013年年初。
对于双方的合作,京粮集团总经理、京粮股份公司董事长王国丰表示,目前京粮的食用油年加工能力为20万吨,此次与中储粮合作后,加工能力将扩大一倍。届时,生产的食用油完全可以满足北京市场的消费需求(北京市每年需要油脂四五十万吨左右)。这在粮油领域对于提升国有企业话语权起着很大的作用。
王国丰介绍,京粮集团与中储粮的合作,主要目的在于保证京津地区,特别是首都的粮食安全,实现稳定物价、丰富市场、保证供应的要求。随着该项目合作成功,京粮集团将与中储粮展开进一步在更广的领域、更深层次的合作,例如在面粉、大米的加工上都有可能合作,但下一步的具体项目目前还没有确定。
国产品牌话语权较弱
业内人士指出,金龙鱼等外资食用油品牌控制了我国食用油市场过半的市场份额,国产油脂品牌话语权较弱。
在签约现场,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表示,目前北京市有常住人口1961万,每年消费粮食100亿斤,其中自产20亿斤,外调80亿斤。双方此次合作,为进一步增强市场调控能力,构建首都粮食安全保障新体系起到促进作用。希望央企与地方粮企展开更加深入的合作,进而丰富粮油市场并保障供应的稳定。
吉林当天透露,“市政府已经做出决定,依托京粮集团,将北京区县所有的粮食企业都划转到京粮集团,做大做强京粮集团,使其在维护北京粮食安全稳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今年以来,食用油涨价的声音不绝于耳,8月,金龙鱼、福临门等食用油主力品牌纷纷涨价。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金龙鱼等外资食用油品牌控制了我国食用油市场半数市场份额,国产油脂品牌话语权较弱。
近日有报道称,四大跨国粮商(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已控制了我国75%以上的油脂市场原料与加工及食用油供应。中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跨国粮商参股控股了64家。中国主要食用油品牌中,金龙鱼100%外资,鲁花49%外资。
近几年中国食用油市场价格几次大的波动,均与跨国粮油公司有很大关系。业内专家指出,维护国家粮油食品安全,急需加快扶植一批有实力的民族粮油加工企业与外资抗衡。
早在2009年年初,海关总署统计司曾发出预警,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粮食领域的控制力在加强。预警报告中指出,丰益国际斥巨资进驻东北,企图垄断国内非转基因大豆的市场。海关总署认为,这是当前我国在粮食生产和出口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国企建油脂厂越来越多
分析认为,国家调控通过间接管理的方式实现。有声音要求提升国企市场份额和话语权。
对于外资在我国市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跨国粮商的目的是通过跨国战略谋求高额利润,他们通过影响世界粮食价格和粮食生产的结构来达到这个目的。中国对粮食需求大,跨国公司一旦进入中国粮食市场,就会加大中国粮食市场的波动,同时影响到国内的粮食安全。
大豆在这方面有前车之鉴。李国祥认为,大豆加工的60%以上受到跨国企业的控制,大豆食用油和饲料价格也受到跨国企业非常大的影响,忽高忽低,损害了豆农和收储企业的利益。
记者注意到,在中储粮与京粮合作的发布会现场,“话语权”“稳价”“粮食安全”这几个词频频出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秦中春表示,目前我国的粮油市场,国家是能控制住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所谓的国家控制是一种调控,而不是像计划经济那样把资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真正的运行是靠企业,国家是通过一些公共政策的制订来影响市场,并不是直接控制的,而是通过间接管理的方式。”秦中春说。
此外,秦中春表示,近些年,国家通过大型国有企业,建设的油脂加工厂也越来越多。
“从我掌握的信息来看,中国目前整个食用油的加工能力是过剩的,特别是最近5年时间,食用油加工能力的扩大,超过了现实的需求,现在加工企业的开工率很低,尤其是今年,食用油加工行业的价格不太好,利润也很低。”秦中春说,“但存在的问题是,前几年外资进来很多,国有企业市场占有率较少,现在有一种声音就是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份额和话语权。”
中储粮终端产品上发力
中储粮两年前进入米业市场。有消息称,中储粮还在寻找其他的地方国资油脂企业作为合作对象。
近几年来,承担着服务国家油脂油料宏观调控任务的中储粮在终端粮油产品的供给上也开始加大力度。
2009年7月,中储粮(三河)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河北三河正式开工投产,这标志着中储粮以“国家队”的姿态正式介入国内米业市场,在运作中,作为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主体,其职责是为政府在市场价格敏感时期提供更加直接的调控抓手,确保价格稳定。
据中储粮方面当时介绍,所产大米不以营利为目的。中储粮总公司总经理包克辛称,三河米业是中储粮总公司根据国家粮食物流规划,遵循“维护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宗旨,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投资建设的大型米业油脂加工项目,并得到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
另有报道指出,此次中储粮除了与京粮合作,同时还在寻找其他的地方国资油脂企业作为合作对象。
对于中储粮进入成品粮市场,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马文峰表示,成立三河米业及与京粮集团合建加工厂,意味着国家可以直接向市场投放成品粮、成品油,一方面将保障京津地区的供应,另一方面,为维护市场价格稳定提供了保障,特别是在市场货源紧张、价格波动时,将保证成品粮油市场供应。
“摸底”库存或成调控依据
中储粮派员配合国家部委摸底食用油库存。有分析认为这将影响调控政策走向。
食用油涨价消息频现的同时,“摸底”成为今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粮油市场提及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今年6月,我国开展了首次大摸底食用植物油库存,6月21日,由国家发改委、粮食局、财政部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派出,中储粮派员配合的联合工作组,共计232人于21日下午从北京出发,兵分八路,赴全国各地展开对全国食用植物油库存的联合抽查。
有分析认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次大规模摸底食用油库存,将会作为未来食用油价格调整的重要依据。
“摸清到底有多少库存,是为下一步推出调控政策做出依据。”中华油脂网信息主编郭清保接受采访时称,“如果国家可调控的货源充足,价格管制可能会宽松一些;如果货源紧张,将会按照重大粮食价格异常进行调控。”
今年9月初,《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中援引知情人士的说法,中储粮正在调查外资粮油公司情况,主要是针对ADM、嘉吉、邦吉、来宝集团及益海嘉里等外资粮油巨头,调查已进行了一段时间。调查内容包括外资企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地方政府的政策动向、外资粮油企业优劣势、中储粮系统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等多个方面。
ADM、嘉吉、邦吉、路易达孚为国际老牌四大粮商,益海嘉里则是国内油脂油料老大,占据国内小包装食用油半壁江山。来宝集团公司总部在香港,在新加坡上市,是农业、工业和能源等多个领域贸易商。
中纺集团今年4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在国内油脂油料加工行业,上述6家为代表的外资企业油脂油料压榨产能为9.37万吨/天,占到国内市场份额47.2%;以中粮集团、中纺集团为代表的国有企业油脂油料压榨总体产能为8.5万吨/天,占总压榨产能的42.9%;剩下为多个民营企业分得,日压榨产能1.96万吨,约占9.9%市场份额。
以单个企业统计,益海嘉里凭借日压榨5.23万吨的产能排名第一,占据26%市场份额;紧随其后为央企中粮集团和中纺集团,日压榨产能各为3.52万吨和2.2万吨,分别占据18%和11%的市场份额。中储粮以8000吨产能排名第九,占有4%市场份额。主要外资企业都超过中储粮。
“红顶商人”引发市场担忧
近年业界关于中储粮是“大粮仓”还是“大粮商”的讨论一直存在,有分析认为中储粮应掌握好两者平衡。
对于此次中储粮和京粮合建油脂加工厂,也有市场人士指出,这是国企在打着粮食安全的旗号,提高掌控市场的话语权。
秦中春表示,中储粮的行为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方面是它承担着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性的职责,另外一部分,它还有一部分经营行为,比如加工、经营等。既然是经营,哪个地方有商机、有机会,它也会去投资。
近两三年来,业界关于中储粮是“大粮仓”还是“大粮商”的讨论一直存在。
自2000年成立之日起,国家对中储粮的定位就是“大粮仓”,期望以其掌握的充足粮食储备来稳定国内粮价。但近年来由于中储粮开始从事“经营性业务”,逐渐模糊了“政策性”和“经营性”两个角色之间的界限,引发了业内人士对其“定位”的质疑。
按照中储粮油脂公司的构想和规划,到2012年,油脂公司油料仓储能力将达到280万吨,油脂仓储能力160万吨,油料压榨能力将超过600万吨,油脂精炼能力超过200万吨,罐装能力70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将达到10%-12%。配合较大的油脂油料储备资源,中储粮总公司将具有一定的油脂市场话语权。
“5年后我们会有与益海抗衡的实力。”中储粮油脂公司高层曾公开表述。
对于中储粮向“粮油经营商”转型,业界流露出担心。有声音指出,作为“红顶商人”,如果它转型成为一个逐利的市场主体,对其他企业来说,肯定是压力不小。
郭清保指出,对于中储粮而言,如何实现“大粮商”战略、实现经营与政策的有效平衡点正成为其头等大事。
背景
外企引领食用油革命
20年前的散装油被小包装食用油逐步取代,外企成为中国油脂业寡头
在20多年前的中国,几乎谁也不敢想象小包装食用油会有这么大的市场。
上世纪80年代末,市面上到处都是散装食用油,家家户户买油都是提着油瓶子去买散油,小包装食用油市场还是一片空白。在这种背景下,新加坡郭氏兄弟于1990年在深圳组建了南海油脂工业(赤湾)有限公司,开始了第一批小包装食用油的生产,推出的第一个品牌就是金龙鱼。从那时起,我国有了小包装食用油的概念,国人食用油消费结构开始转变。
外资大肆并购国内榨油厂
1996年,我国放开大豆市场,取消关税配额。大豆,成了中国唯一与世界接轨的粮食作物。
当时,国内油脂企业发展比较快,大批民营加工企业涌现,民营企业占我国油脂加工厂的60%-70%的市场份额。
2003年、2004年大豆危机出现,国内企业在美国市场高价进大豆,但市场突然暴跌后,大批企业亏损,借此,外资企业大批收购国内企业,我国食用油市场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自那以后,外资占到50%以上的市场份额。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外资发展很快。
公开资料显示,2000年,丰益控股与在原料方面具备优势的国际四大粮商之一的美国ADM公司合资成立益海集团,布局产业链中端的压榨环节,趁2003-2004年期间大豆过山车行情导致中国大豆压榨企业几乎全军覆没之际,横扫国内中小型榨油厂,大肆并购,在很短的时间里成就了益海集团在中国压榨领域的霸主地位。截至2006年,益海在大豆压榨领域所占市场份额超过16%,成为中国最大的粮油加工企业。
益海嘉里成为巨无霸
2003年至2005年的短短两三年期间,益海集团收购了国内十多家中型榨油厂,相继在烟台、秦皇岛、周口、连云港、福州、武汉、泉州、昌吉等二三线城市建立了粮油生产基地。
2006年底,丰益公司以27亿美元收购了新加坡郭氏集团旗下的嘉里粮油,与其在中国的子公司益海集团合并,成立益海嘉里公司,成为中国的油脂业寡头,也成为了世界级的粮油巨头。
从1996年起,金龙鱼连续十三年蝉联中国小包装食用油销量冠军。与此同时,除了原来的菜籽油外,更多种类的植物油走上了中国人的餐桌。
根据《中华油脂网》的调查显示,2007年益海嘉里的市场份额为37%,中粮的福临门为7.8%;到了2009年,福临门的市场份额已经上升到了10%,缩小了与益海嘉里之间的差距。
散装食用油或将成历史
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表示,我国的油料生产虽然发展较快,但仍跟不上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需求。为满足食用植物油市场供应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政府采取了在提高国内油料产量的同时,增加了油脂油料的进口数量,并呈现不断加速上升的趋势。现在,我国油脂油料净进口折油总量已由2000年的461.4万吨上升到2010年的2088.9万吨,十年间增长353%,平均年增长35.3%。与此同时,出现了我国食用植物油的自给率已由本世纪初的60%下降到目前的37%左右。
此外,随着国产油脂油料和进口油脂油料数量的快速增加,我国居民食用植物油的可供应量和人均年占有量得到了快速增长。据测算,我国居民人均年消费占有量由1996年的7.7公斤上升到2008年的20.7公斤,已达到世界人均水平。
王瑞元指出,未来五年,我国食用油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在今后的五年里小包装食用油也将进一步快速发展,并逐步替代乃至取消市场上的散装食用油。
B04-05版采写/本报记者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