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部被曝向国家求援8000亿,有人将其“债务危机”的严重性说成中国式的“两房”。曾为美国人“住好房子”做出贡献的房地美和房利美,现已是美国政府的沉重负担。然而“两房”是美国的房产抵押贷款巨头,中国的铁路却是彻底的“实体经济”。对比二者可以提高我们对铁路债务的警惕,但铁道部和“两房”毕竟是两回事。
不过我们的确要做一些事情,使得铁路建设避免成为导致中国经济脱轨的“巨型烂尾工程”。各地高铁工程的“暂停”,大量项目资金链的“断裂”,使得“烂尾”的担心在扩大。当前抑制通胀为主的宏观政策以及受“反高铁”情绪支配的舆论,成了铁路从任何方向融资都回避不了的大背景。
铁道部的困境说明了一个趋势:重大公共工程将越来越告别“三峡模式”,由权力为一个项目调动充足的社会资源、并保证它一路绿灯的时代结束了。重大项目的推进将无可避免地遭遇各种阻力,需要“过五关斩六将”。
然而高铁这样的大规划需要很长的执行期,让它的规划者们从一开始就预见到中国社会今天的变化是很难的。即使倒退两年,中国还没有微博,7?23动车事故的社会影响在那时是无法想象的。
如果经济政策和舆论环境的变化能够实质性影响高铁这样大规划的命运,那么中国人的做事方式就真的像欧美那样了:事情的推进更多取决于国家的短期利益,以及社会各组成部分当前博弈的结果。耗时费力的“世纪工程”今后将很难再有。
“集中力量办大事”迄今是中国在世界上的符号之一。它未必就很合理。但在过去几十年里,它给中国带来的结果,构成了中国国家力量的基础。它也是外界评价中国国家动员能力的重要指标。尽管它带来了今天的一些问题,但它也是中国解决问题的重要力量源泉。
不应对“集中力量办大事”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或许我们应当把“大事”和“好事”合二为一,促成“集中力量办好事”的良性循环。
高铁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吗?显然是。首先它是实业,中国社会对它的需求源源不断,它不是现代社会快节奏中有可能昙花一现的“风险投资”。说句不好听的,它即使真“烂尾”了,社会的旺盛需求也会很快站出来为它“接盘”。
高铁还是中国人在世界级别上“科技创新”的一次全面实践。它有可能带给中国的创新收益,以及它有可能把中国带向的战略位置,都不是我们今天能够精确计算的。高铁的“烂尾”或许不是一个大工程的烂尾,它是中国人在某个领域冲击世界最高水平、甚至做世界引领者决心和胆量的“烂尾”。
高铁肯定有风险,包括投资风险。但想想世界其他大国曾经有过的新技术开发风险,以及经济选择风险,高铁这些实实在在趴在中国大地上的轨道,它的风险或许是大国崛起史上最不值得一提的。当中国人不仅黄金周,甚至平时都为坐火车一票难求的时候,中国铁路的建设资金却无法落实,这大概应看作中国“市场经济”的一个恶作剧。
别让7?23事故把高铁打倒了,也别让刘志军案把它打倒。高铁最终能给中国带来的进步必将是伟大的,甚至可能是革命性的。那些进步将是对中国曾经有过的很多错误和人间苦难的纠正。 (来源:haiwai.peopl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