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表示,我国2010年的限额以上境外投资项目中,并购类的项目超过50%。
今年2月份,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下放了对外投资的审批权限,省级机构对资源类项目的核准权限由3000万美元提高到3亿美元,非资源类项目的核准权限由1000万美元提高到1亿美元。
投资形势不乐观
据张晓强介绍,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来,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发展迅速。截至2010年底,我国对外投资累计达3172亿美元,分布在178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涵盖了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从2002年至2010年,中国海外投资年均增长高达10%。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及企业实力的增强,国内不少民营公司和国有企业坐拥巨额资金,企业压抑的并购需求在金融危机后得到了释放。
张晓强表示,2010年8月,中国的吉利集团联合其他企业收购了瑞典沃尔沃轿车公司全部股权,当年就实现了企业的扭亏增盈,从完成收购到今年的8月,为当地新增就业岗位1200多个,而根据第三方调查,职工的满意度达到84%,为30多年来的最高程度。
2010年,我国对外投资达6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7%,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08亿美元,同比增长12.4%。
张晓强表示,今年以来,复苏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先进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出现回落,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上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风险增大。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份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全球2011年经济增长预期下调, 2012年全球增长率将从2010年的5%以上降至4%左右。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速仅为1.5%,而去年为3%。
在张晓强看来,世界经济复苏将会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海外投资难免受到影响。
2009年全球跨国投资比金融危机前下降40%,此后一直处于艰难回升的阶段,据联合国贸发会统计,2010年全球跨国投资仅增长1.24万亿美元,比金融危机前水平仍低15%。
张晓强认为,今年的态势也不乐观,“中国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积极扩大开放,充分尊重企业自主投资权的基础上,继续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
对“走出去”企业加强金融支持
当日的发布会上,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刘连舸表示,自2000年中国正式提出“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但“走出去”过程当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说对海外风险的认识和控制,由于投资和经营环境不同,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比国内更大,例如不断增多的贸易摩擦,频发的知识产权保护,经济民族主义和新贸易保护主义等等,这些风险有的是难以把握和被认识到的。
“有的企业对掌握规则和标准的制定权重视还不够,认为只要有成本和质量优势,就能在竞争中胜出,不重视规则和标准,让很多企业吃了亏。” 刘连舸说。
此外,国内企业获得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由于国内企业在境外缺乏信用基础,企业向境外银行贷款时面临的门槛高、利率高、额度少、期限短等困难。加上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时间也不长,海外运作能力、经验不足,海外分支机构还比较少,而且分布不均匀,因而对企业的支持难以跟上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可能影响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和在国外进一步发展。对此,刘连舸建议企业“走出去”之前要深入了解外部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以及与国内环境的差异。认真研究如何发挥国内企业优势,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建立起国家金融机构,企业共担风险的机制,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金融体系,解决金融支持不足难题。
据张晓强介绍,下一步发改委将推动健全多双边投资保障机制,通过建立双边、多边投资合作机制,与有关国家签订经济合作,投资保护避免双重征税、司法协作、海关检验检疫的国家政府间合作,建立国家间的对话合作机制,为企业创造好的外部环境,也保护中国企业在国外投资的合法权益。
为了规范企业海外投资的健康发展,今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正式启动“走出去”部级协调机制。
“我们还将进一步推动简化审批手续,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推动企业走出去。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成员,中国愿意深化与世界各国的全面互利合作,积极推进全球的投资自由化进程。”张晓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