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资本市场

股民们开始新期盼 郭树清能否玩转股市魔方

2011年11月11日08:07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刚刚履新的证监会主席郭树清的第一把火终于烧起来了!

  11月9日,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出面解答四大市场热点问题,他指出,拟进一步采取措施提升上市公司对股东的回报,酝酿多项措施完善新股发行体制,同时还解答了股市扩容和资本市场诚信等问题。

  其中提升股东

回报是与投资者最息息相关的话题。该负责人强调,证监会将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完善分红政策及其决策机制,综合分析企业经营发展实际、股东要求和意愿、社会资金成本、外部融资环境等因素,科学决定公司分红政策,增强红利分配的透明度,不得随意调整已确定的分红政策。他还表示,证监会将立即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开始,在公司《招股说明书》中细化回报规则、分红政策和分红计划,并作为重大事项加以提示。

  自郭树清出任证监会新任主席后,市场一直在期待新主席将会有什么样的动作,不少网友还以致信的形式向新任主席提出期待,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一个名为《一位老股民对新主席的十大期待》的帖子,为一位名为"炒股19年的小散户"所写,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广泛的转载,将中小投资者的心声表露无遗。

  2011年秋天,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来讲,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时刻。此刻,A股还在2400点上方艰难前行;此刻,中国三大金融监管机构齐换帅;彼刻,中国证券市场将迎来21岁生日。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中,证监会主席无疑是重要的一环。55岁的郭树清从建行来到证监会,将成为总市值超过23万亿元人民币的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者,宣告着A股由"尚时代"进入"郭时代"。

  "郭时代"的新格局

  有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历届证监会主席上任时,股市都处于低迷之中,而每届证监会主席上任之后,都有一波牛市行情。由此可见,证监会对资本市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历任证监会主席更是对资本市场有着重要影响。

  第一届证监会主席刘鸿儒上任后第二个月,上证指数在11月17日见底386点,之后一路上涨至其任期内最高点1558点。第二任证监会主席周道炯上任10个月后,A股市场从低谷逐步展开一波牛市行情,达近16个月,上涨幅度195%。第三任证监会主席周正庆从1997年7月上任,股市持续了近2年的熊市,在1999年5月17日达到任期内最低点1047点。此后,周正庆亲自写稿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倡导积极的股市政策,5·19行情启动,股市展开了一波凌厉的攻势,1999年6月30日达到任期内最高点1756点。

  到了第四任证监会主席周小川,股市正处于从1341点回升过程中。周小川上任当天,上证指数以1634点收盘,股市一路震荡向上到2001年6月14日达到任期内最高点2245点。

  最大的一次牛市,出现在第五任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02年12月上任时,上任后上证指数一路反复震荡下跌,到2005年6月6日击穿1000点大关,达到任期内的最低点998点。从此,展开了一轮大牛市行情,并在2007年10月16日达到6124点的任期内最高点。第五届证监会主席背后的牛市持续时间近28个月,上涨幅度达到514%,成为持续时间最长、上涨幅度最大的一次牛市。

  以往的主席行情及新上任的郭树清,不由的让已处于疲惫期数十月的投资者们期盼不已。

  眼下的中国资本市场,最为人所诟病的恐怕就是IPO发审节奏过快、过度融资,导致市场严重"缺血"等问题了。所以说,中国股市何时能真正的"重投资",是广大投资者对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的最大期待。

  郭树清似乎不负重望。发审委在11月2日一天连否3家公司IPO的行为,被市场解读为郭树清上任后对新股发行开始"重质轻量"。

  这样的"重质轻量"令众人欣喜。分析人士指出,单从市场来看,郭树清时期的A股"心电图"注定与前五个阶段无可比性。从2010年推行融资融券、开始股指期货交易的那一刻起,A股市场就已经开始逐渐走出单边格局。这意味着"红色"已不再是唯一的赚钱颜色,"绿色"也可能是获利的代表色。在做空机制越发完善之后,郭树清时期,也许难出现刘鸿儒时期的急涨急跌,或者尚福林时期的大牛大熊。正如郭树清所说,我们要加快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步伐。待一切完备后,A股市场也不再是全球各大股市中的异类。

  由此可见,郭树清时期的A股市场与以往任何一届证监会主席在任时都不一样,单边格局在改变,股市"心电图"也将"履新"。

  罗马并非一日建成

  证监会主席,其实不是一个好坐的位置。市场曾经有戏言:如果你与谁有仇,请把他送到证监会主席任上,那会让天使变成魔鬼。

  任职证监会所面临的问题要比更加复杂,企业要上市融资,股民要投资赚钱,手持令箭监管资本市场各家机构,还要保证市场活跃随时为上市公司输血,股市稍一低迷,便引来骂声不断。郭树清能否改变其恩师吴敬琏"股市就是一个大赌场"的观点,成败便在未来五年。

  摆在郭树清面前的具体问题有很多,如创业板退市制度的出台、推出国际板、新三板扩容、投资者诉讼机制的建立、B股问题、后股改时代大小非持续减持的配套政策、债券市场扩容、做空机制的完善等。有的难题已经被前任解决了一些,有的难题则需要推倒重来,而有的难题则是从零开始解决。

  投资者已经经历过尚福林时期股改引发的大牛市,也经历了大小非大比例减持带来的大熊市。不难理解,每一项难题的解决,每一次制度的变革都将对A股市场产生影响,有的是短暂的,有的则是深远的,而行情演绎的各种精彩点都将爆发其中。

  至于郭树清的施政重点,外界一直认为应该是投资功能与融资功能的平衡问题。这个问题也一直被认为是资本市场最大的问题,也是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如何解决投融资,副总李祥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建议说:一是市场必须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平衡资本市场的投资功能与融资功能,让投资人赚更多的钱,而不只是赔钱给一级市场。现在财富榜动辄都是新上市公司老总财富翻番几十倍,其实都是投资人以几十倍的代价买起来的,结果投资之后却不赚钱。

  二是监管部门要做公正的裁判,不能嘴上说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实际却在帮助一级市场的企业圈钱。只有公平公正的监管和市场,才能成就最伟大的企业家和最成功的投资者。只有既让上市公司赚钱,又让投资者赚到钱,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才能得以实现。

  还有投资者认为,中国的资本市场成立的初衷是为国有企业融资解困,但二十年过去,国有企业已经在资本市场圈得盆满钵盈,却仍不见任何发行制度改革的迹象,一直延续下去的发行审批制只能让寻租现象日益猖狂。所以,投资者希望郭树清能在任上将发行制度市场化,从核准制改为注册制。

  但有人对投资者的“厚望”泼了盆凉水。有专家表示,资本市场改革势在必行,只不过郭树清在现行体制下,即使他个人想做出一番事业,但受制于环境约束,难免伸不开腿脚,所以对新任主席郭树清不能抱有太高期望,希望越大,失望就会越大。

  郭树清态度又是如何?他曾说过这样的话:“监管很重要,但仅仅强调监管是不够的,好的金融体系不是监管出来的,机构内部的机制、市场结构体系才是最重要的。”郭树清曾经对于国际金融机构监管的观点,同样适用于他在证监会的新职位。

  股市需要的掌门人

  现在郭树清要接管的中国证券市场,自去年以来成为全球表现最差的股市之一,上证综指去年下跌了14%,今年以来继续下挫12%。“郭树清到证监会后一定会有所作为,但短期内未见得会有太多改变。相信未来支持创新和改革的人会越来越多,当变革成为共识,那时候郭树清就能有所为了。”一位与郭树清有密切工作接触的金融高管说。

  在担任中国央行副行长、外管局局长之前,郭树清曾历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宏观调控体制司司长、国务院体改办党组成员以及贵州省的副省长等职务。

  有过上世纪70年代插队劳动的经历,又在中国经济较落后的贵州省做过三年的副省长,让郭树清深谙中国国情;而外管局局长,及之后全球市值最大银行之一董事长的经历,又让郭树清具有国际视野。

  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希望丰富的经验能为郭树清带来智慧和魄力,去面对并解决中国证券市场的种种问题,推动市场健康发展。

  “浓厚的学者气质”,是几乎所有接触过郭树清的人给出的又一评价。郭树清本人也曾经表示,如果可以的话,自己也许会选择做研究工作。看看郭树清的求学之路便得知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者。1982年南开大学哲学系大学本科毕业;1988年中国社科院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1986年5月至1987年8月赴牛津大学担任客座研究员;毕业后与吴敬琏、周小川等人一起工作,被称为“整体改革论者”,参与设计过“价格双轨制”,并长期在体改委工作,属官方智囊。令人称道的是,他还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并曾两度获得过孙冶方经济学奖。

  可能正是由于这些丰富的经历,使郭树清成为一个喜欢写、喜欢思考,不轻易盲从别人,较为自信的人。

  “他(郭树清)无论是作为青年经济学者,到后来的官员,再到建行的董事长,其实他作为经济学家的底子一直没有变。学者气质是他的底色,也是郭和其他领导的不同之处。”一位接近郭树清的人士说。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钟伟就曾评论时任外管局局长的郭树清,“神色温和,讲起话来条理清楚、言语简洁明了,完全没有某些官员与学者交往的态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亦认为一大批活跃在经济改革一线、具有良好理论素养的学者中,郭树清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

  郭树清目前仍在中国央行研究生院担任博士生导师,发表研究论文、文章300余篇,出版过《比较价格体制》、《经济体制转轨与宏观调控》、《整体的渐进》、《过剩与贫穷之间》、《直面两种失衡》、《郭树清改革论集》等作品。

  愿望能否成真

  回顾过去几年,中国股市可谓经历了大变革、大发展。从股权分置改革到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从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到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从推出中小板、创业板到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横空出世,年轻的中国股市迅速成长,完成了其助推实体经济的一个又一个使命。

  实际上,中国证监会一直深陷指数漩涡。相信没有哪一个监管者愿意看到自己为之奋斗的资本市场整日疲软无力,理智而为公的监管者也不希望股市出现疯狂上涨,但现实是,监管层的很多决策有时确实要受到“指数”的裹挟。

  每逢股市低迷,一些股民总是期待监管层能够出台某些举措来刺激股指上涨。而在历史上,A股也的确多次出现政策制造的牛市行情。如此循环,无论是投资者还是监管者都对政策与指数的关系格外关注。以至于当推出一项新的改革时,决策者有时不得不考虑其对指数的影响,一些本应推进的改革甚至会因畏惧“指数”而停滞。

  实际上,关于监管与指数、政策与市场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与建议,大家都有默契,最终就是希望能够建立一个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市场,让广大股民通过资本市场真正分享经济发展的果实。大家所不能接受的事实是,近一年多,创业板打造了850个亿万富翁,成就了113个十亿以上的家族企业,成了“创富板”。但是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利益却在这场盛宴中受到了损害,如此种种。

  可是心知肚明是一回事,真正解决起来却是另一回事,里面复杂的关系网、错综的利益链条,让这个市场变得更加“难搞”。目前制度上存在缺陷,以股民股东为主体的结构框架没有建立起来,而监管精力又放在审批上,忽视监管,监审不分,缺乏与股民这个资本市场主人的沟通交流。

  所以,在这个问题多多的资本“江湖”里,郭树清能否不负众望的彻底解决问题也的确令人不敢笃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股民们,又开始期盼了。

(责任编辑:谢伟)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