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事件

高盛唱多做空涉嫌违法 中资行花重金仅学皮毛

2011年11月14日09:47
来源:中国经济网

  抛售,总是在挑动着市场的神经。作为抛售方的外资积极钻营并最终满载而归。而作为被抛售方的中资行则是一再表示其理解知情之意,究竟是“周瑜打黄盖”,还是“哑巴吃黄连”?外界虽然无法体会,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了“提款机”的中资银行总不是什么高兴的事。

  高

盛集团抛售中国工商银行H股并套取巨额资金事件,再度引发了国内市场对于外资频频抛售中资行股份行为的关注。11月10日晚间,高盛以每股4.88港元抛售工行17.5亿股H股,套现约85.4亿港元。这并不是高盛首次抛售工行H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包括德银、美银等在内的外资金融机构就不时地抛出手中所持有的中资行股份。

  市场对于外资方的抛售自有一番合情合理的解读,比如这些金融机构需撤回资金到本土市场,新的金融监管要求也需要这些金融机构进一步补充资本。但这些金融机构真的缺钱吗?数据显示,除了美银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为8.65%外,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都达到了12.1%、13.1%、9.9%。显然,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早已高出监管的新要求。

  更像财务投资

  本来外资抛售中资行股份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而作为被抛售方的中资行也没有责难对方的立场,这也是中资行在遭遇被抛售之后普遍采取或理解或缄默的最大原因所在。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孙茂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外资抛售中资行股份都是在所持股票解禁之后,无论是从法律上还是经济上来看,都无可厚非。”

  然而,在接连不断的抛售潮之后,对于这些外资在中资行的角色定位则不得不引人质疑。所谓战略投资者,除了偶有几家发行了一些联名信用卡或派员互访对方大本营之外,实难看到更令人欣慰的合作内容。孙茂辉指出:“至今中资行的金融产品仍旧是创新不足;四大行的国际知名度来自于自身资产的急剧扩张;走向海外的中资行在欧美市场仍举步维艰。”

  这些外资金融机构更像财务投资者——低买高卖赚一票就走人。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当初外资进入中资行正是中资行资产重组之时,因此还是对中资行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过,孙茂辉则认为:“如果外资入股中资行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话,则可以说它们对中资行的资本重组起到了较大作用。然而外资入股中资行基本都是在2005年、2006年、2007年那几年,中资行上市几乎不存在风险,外资入股多是锦上添花之事。”

  “中资行在资产重组过程中,缺的从来都不是资金。之所以选择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意在学习国际市场经验。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中资行为此付出的成本远高于所得到的。”孙茂辉表示。

(责任编辑:孙宏阳)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