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中心 > 深度阅读

中国入世10周年之外资银行在中国

2011年11月15日06:03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入世10周年之外资银行在中国

  德意志银行的拿牌照秘诀

  ——专访德意志银行(中国)首席运营官卢睿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刘永刚|北京报道

  在欧债危机日益深重的今天,欧洲各国无疑陷入了令人担忧的迷惘之中,而这种迷惘正在变为现实的深刻影响

重创着整个金融系统。

  随着美国全球曼氏金融于近日申请破产,雷曼倒闭的阴影顷刻间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慢慢逼近的紧张气息。

  在这样的环境下,众多境外金融机构早已把中国市场视为其业务发展的核心目标。

  “对于德意志银行(下称‘德银’)来说,中国的改革步伐与发展前景都为外国金融机构呈现出了巨大商机。”德银中国首席运营官卢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中国是德银全球战略的首要市场。“我们认为,若要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便需引入德银全球产品的优势。”

  低调的“投资者”

  当人们在中国各大一线城市寻找德银的身影时,或许会发现,这家老牌的欧洲银行巨头在中国的分支机构竟然屈指可数。和同行相比,德银并未深入中国在各地广建网点。

  有投资者笑言,德银在中国的业务第一眼看上去更像一家专业的投行,而不是传统的商业银行。还有评论认为,德银在中国的角色更像是一个“机构投资者”。

  不过,在卢睿看来,这些并不是什么问题。“德银是一家有特质的全能银行,我们在全亚洲的业务分布是平衡的和有针对性的。”

  事实上,相对于其他外资银行,德银看起来显得十分低调,直到不久前,德意志银行环球银行亚太区总裁张红力经过中组部的考核履新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这家老牌的金融机构才似乎重回到公众的视野当中。

  虽然低调,但其在大多数同行眼中却是一个无法忽略的竞争对手。在人们印象中,稍显陌生的德银其实与中国有着前生缘,可追溯到晚清时的洋务运动。早在1872年,德银即在上海设立分行,在此后的1898年还帮助“红顶商人”盛宣怀发行过银票。

  直到1981年,德银在北京建立办事处。严格地说,在进入中国的众多跨国金融机构中,德银是一个后来者。事实上,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活跃在中国金融领域的境外金融机构一直都属于美资的天下,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是其中的佼佼者。

  德银在中国业务的转机出现在2001年3月份。原高盛中国首席代表张红力加盟德银,担任德银亚太区董事总经理兼投资银行大中华区主管(现已任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此后,德银中国的投行业务在财务顾问、股票和债券承销、不良资产处理及QFII等领域获得全面突破。

  在当时,一些同行还在苦于和中资银行“争抢”地盘,德银的身影已经频繁出现在了中国大型国有企业海外上市的承销团队中,其中,参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寿中国神华能源、中芯国际等企业的上市工作逐渐让德银的投行属性面对公众。

  值得关注的是,在2005年,德银与华夏银行和嘉实基金的合作更是抢在了同行的前列。

  虽然在之后的两年,德银的投资银行业务在中国的整体表现并不突出,但其企业银行、资产管理、私人银行以及零售银行却通过自身增长和战略投资始终保持着高速成长。

  弥补券商缺口

  在业界看来,德银最让人意想不到的突破是与山西证券的合作。

  自2005年9月,瑞银证券以17亿元人民币入主原北京证券后,监管层便关闭了外资金融机构参股中国券商的大门。3年之后,监管层要求外资银行在华合资伙伴必须是在国内排进前20名的券商。但在当时,由于连续两年的牛市使券商的经纪业务好转并带来大量的现金流,因此很多券商并没有太强的合资动力。

  据了解,当时德银寻找合作伙伴的基本策略仅仅是“不太大,也不是最差的”,符合条件的中资券商也不过20多家。

  事实上,德银并未在苦苦等待政策的放松,早在2007年6月,山西证券就进入德银的视野。当时,山西证券的投行业务虽然有一定的积累,但这家位于中国内陆地区的券商已经很难实现进一步扩张。而一旦能够引入外资金融机构成立合资公司,则无论从声誉还是业务方面都能带来新的突破。于是,德银和山西证券一拍即合,在当年10月便签署了备忘录。

  直到2009年7月,中德证券最终成为中国修订合资券商规定之后首批获批的两家合资券商之一。

  对于德银来说,和山西证券的合作被外界看作德银在中国布局的关键一步。“因为在中国大陆,德银自身的业务与其在全球的业务已经相差无几,但是在企业及证券业务旗下中国本土的投行类证券业务,在当时仍然是德银中国的缺失项目。”一位熟悉德银的人士称,与山西证券合资就是弥补这个缺口的工作之一。

  “现在,我们是唯一一家在完全满足监管要求的情况下,在中国既设有自己的本地法人银行,又通过合资投资等形式开展本土投资银行业务、个人银行业务以及资产管理业务的金融机构。”卢睿坦言。

  拿牌照的秘诀

  尽管德银希望在中国成为一家有特质的银行,但德国人与生俱来的气质使德银在华的扩张策略显得极为务实。

  对于这一点,从中德证券的股权结构上就可看出。由于受到中国相关政策的限制,德银在中德证券的股份只占1/3,虽然如此,德银却拥有着首席运营官、首席财务官以及相关核心业务部门管理层的选拔提名权。而这些在德银看来,只是德银致力于使中德证券能够更加国际化和专业化的承诺。

  和对中德证券的态度不同,在银行和基金业务上,德银则更在意与合作伙伴保持相对灵活的尺度。到目前为止,已经是第三大股东的德银仅在华夏银行董事会中占有两个非执行董事席位。在和嘉实基金的合作上,德银的做法则更彻底——占据30%的股权,却没有派出一个员工。

  “嘉实基金的团队进行管理可能比由德银派出员工更加有效。”卢睿坦言。

  在外界看来,这正是德银在中国发展业务的一贯风格。

  今年4月份,德银在中国西部地区的首家分行重庆分行正式开业,这是德银在中国开设的第5家分行。事实上,在现有的监管框架下,德银并非一点烦恼也没有。

  “尽管中国在入世后,监管部门对外资金融机构的限制正逐渐取消,但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金融业仍然是最为谨慎的。”卢睿坦言,德银的全球业务线都有一种迫切来到中国开展工作的愿望,而目前我们只能通过在相关业务寻找合作伙伴的方式来开拓市场。

  卢睿认为,“作为一家全球性的金融机构,我们乐见于本土机构和国际性金融机构能够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而这些将有利于市场的成熟发展。”

  德意志银行是最早在华同时获得银行、证券、基金等三张牌照的外资金融机构。有评论认为,德银之所以能够成为外资银行在中国“拿牌照”的冠军是因为其深知中国的市场规则。

  但在卢睿眼中,他更愿意相信德银在全球的声誉符合中国监管层对于各项牌照的发放标准。“更为重要的是法兰克福(德银总部)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而他们和中国监管层、政府及合作方都有密切的沟通。”

(责任编辑:罗为加)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