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 第五届大厂发展论坛 > 大厂发展论坛最新报道

“首都经济圈”的新引擎

2011年11月15日11:47
 

  早在2004年2月,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曾在河北省廊坊市召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了加强区域合作的所谓“廊坊共识”。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国家发改委会同京、津、冀三省市政府共同编制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发展规划,京津冀三地合作终于从务虚转为务实。但

是这一规划的编制颇有些吊诡,横跨了整个“十一五”也不见出台。据说规划上报国务院已久,本来2011年初即可获批,但风吹了很久,雨一直没有下来。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发展规划,成了“最难编制的区域规划”。

  而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京津冀都市圈”的概念被“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取而代之。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与此相关的表述是:“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这种变化多少有些突兀。

  可以说,建设“首都经济圈”,已经提到了国家的议事日程,但是战略规划尚未演变成行动计划。首都经济圈怎么规划?怎么建设?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回答说,“正在谋划之中”。

  其实对“首都经济圈”这一最新概念,官学两界都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京津冀都市圈是一个三足鼎立、均衡发展的概念,北京应该强化自身的政治、文化、科教中心地位,向周边地区疏散经济功能。时代不同了,我们要从过去强调全国服务首都、强调外省市保障北京,向首都服务全国来转变。而“首都经济圈”这个提法,听上去还是要增强北京的集聚功能,特别是经济功能的集聚。联想到北京提出的建设“世界城市”目标,越发觉得意味深长。

  所谓世界城市,显然不是那种单纯的政治、文化、科教中心,它应该是具有全球影响的、复合的城市功能,包括政治、贸易、交通、信息、金融、教育、文化和科技等方面,也就是说,世界城市实际上是一个全球资本、生产和市场的“控制中心”。这样的世界城市,对于京津冀而言,对于环渤海而言,会不会造成更严重的“负拉动”?

  但是,河北省没有纠缠于这些恩恩怨怨、坛坛罐罐。他们不再为那些最基本地问题争得不可开交,在有关部门还在摸石头的时候,他们已经过河了。

  2010年9月,河北省提出“环首都经济圈”概念。2010年12月13日,河北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借鉴长三角、东京、首尔等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综合论证与北京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准确把握环首都经济圈的态势和趋势,构筑与首都相协调的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城镇职能体系。其规划范围,包括承德、张家口、廊坊和保定市域。

  通知对规划编制进度的要求极为苛刻:2010年12月底前完成阶段性方案沟通;2011年1月底前完成规划方案的征集、专家论证、省加快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审定;2月底前由入选方案编制单位根据各方意见编制完成成果,报省政府审批。

  2011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首都经济圈”概念在争议中出炉,而河北省提出的“环首都经济圈”,对“首都经济圈”毫无僭越,几乎是无缝对接,而且还加上了“绿色”二字,变成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这是一张“生态牌”,它让很多人以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就是首都人民的后花园。

  实际上,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区域发展规划,它围绕北京布局了一大批产业基地,包括三大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三大新能源汽车基地、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六大新材料基地、九大新能源基地和九大生物工程基地。

  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产业基地,就分布在固安工业区、大厂潮白河工业区等环绕北京的14个县市的工业园区内。而在河北省发改委公布的2011年第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中,这些地区被安排项目113个,项目总投资额约为3000亿元。

  “现在环首都是一个贫困带,河北的贫困县有相当一部分集中在北京周边,应该说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中共河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勇说,“现在要把贫困带变成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带,加快这里的城市化进程。”

  2011年5月18日,河北省政府在廊坊举办“2011京津冀区域合作高端会议”,期间正式推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规划”,让人感觉出一些别样的深意。

  赵勇是“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缔造者,也是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积极推动者。他说,“京津冀之间的合作确实是势在必行,别无选择,因为我们面临很多共同的课题,只有携起手来才能解决问题。”

  他认为,“首都面临很大压力,人口压力、交通拥堵压力、产业升级压力和生态环境的压力,这些压力光靠首都自身永远都解决不了,应该走一条协作的路子。首都有些功能恐怕要向周边转移,天津作为北方的经济中心,怎样再造功能、提升功能,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也有一个和北京、河北携手的问题。所以三个省市都面临着共同再造。”

  2008年北京奥运前夕,首都钢铁公司搬迁到唐山的曹妃甸,尽管是行政手段使然,但还是拉开了北京产业转移的大幕。赵勇时任唐山市委书记,首钢搬迁的亲临者之一,他将这一模式看作是京津冀区域合作的一个成功范例。

  但是他也承认,这么多年以来,京津冀区域合作还不尽如人意,“多少年下来,山河依旧”。

  “有多方面的原因,我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牵动这三个地区实实在在的载体,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河北省推出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战略。”赵勇说,“半年多以来,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得到各方关注,有的县委书记说,就像做梦一样,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项目纷至沓来、应接不暇。说明什么呢?说明有巨大的市场动力和需求,只要我们搭建平台、创造好的环境,就能实现快速崛起。我们在这里构建环首都经济圈,就是希望找到北京、天津、河北之间共享、共赢的战略平台。”

  河北省要充当京津冀一体化的急先锋,甚至是发动机。

  在某种程度上,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已经成一个“环京特区”。这些环绕北京的开发区、工业园区——他们是中国体制改革与创新的产物——正在成为京津冀地区极为活跃的经济基点。它们一刻不停地承接、分食着从北京转移出来的大量财富。这些试管一样的基点逐步扩大、逐步连成一片,在不久的将来,它们将把首都团团围住,变成真正的环首都经济圈。

  但赵勇仍然呼吁,在国务院层面形成一个京津冀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成立一个专门的办公室——最好是设在国家发改委——协调三个地方政府采取共同的行动。地方政府的创新,必须得到中央政府的响应和追认,才能争得法律上的生存地位和未来的发言权。

(责任编辑:王洪宁)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