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旭科上海投资咨询CEO贝克·潘瑞克:
上海医药、复星集团都想收购德国药企
理财一周报记者/蔡燕兰
从2005年到2010年,资金充沛、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企业主越来越成为国际中小企业青睐的融资对象。
来自德国央行的统计数字显示,从2009年到2010年
,仅两年时间内,中国投资到德国的资金就由7800万欧元,猛增至21.72亿欧元。“如果在5年以前,有美国和中国的企业主想要并购德国企业,德国企业可能会毫无悬念地选择美国人。但是现在,德国人却越来越希望有中国企业主能光顾他们的工厂、公司,以达成企业收购或者并购。”11月4日,专门从事中欧地区中小企业并购业务的贝旭科上海投资咨询有限公司CEO贝克·潘瑞克接受理财一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两年间中国对德投资猛增
理财一周报:可否谈一下德国目前的企业并购情况,另外,德国企业的资金需求缺口有多大?
贝克·潘瑞克:很难说德国企业目前的资金缺口量有多少,但是德国企业缺钱这已经是一个趋势。
你可以看到,在2009年,中国在德国的投资只有7800万欧元。而在2010年,中国对德国的投资已经猛增到了2.98亿欧元。但是,德国投资到中国多少呢?
在2009年,德国投资到中国的资金有21.86亿欧元,相比中国投资给德国的资金,这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字。到2010年,这一数字大概在21.72亿欧元。从德国到中国的投资基本保持不变,但是中国投资到德国的就涨了很多。
理财一周报:按照您的预测,未来中国前往德国的投资金额每年都会稳步增加吗?
贝克·潘瑞克:现在中国正有这样的趋势,往欧洲、德国投资的趋势是呈增长的。你看,2009年到2010年,从7800万欧元到21.72亿欧元的数倍增长,这个增长的比例非常大。我们也预测,德国往中国投资的比例会越来越减少,但是这两个比例会是差不多的幅度。我觉得两年之内,中国投往德国的投资,就会比德国投往中国的比例多很多。
根据我们的预测,2011年德国到中国的投资大概是21.72亿元,但是中国到德国的应该会达到19亿欧元,稍微下降一点。到2012年,预计中国到德国、德国到中国,这两方面的投资量应该是差不多,会持平。
理财一周报:您的预测是基于哪些依据?
贝克·潘瑞克:我手上有今年到五六月最新的统计数字,这是一份来自德国中央银行有关中国境外直接投资欧洲多个国家的资金统计。
比如瑞典,2001年中国在这个国家的投资还仅仅只在100万美元左右。到2006年,是530万美元,到2007年是6806万美元。
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中国投资到瑞典的资金锐减到了1066万美元,2009年则再次减少到810万美元。但是,到2010年,这一数字忽然猛增到了13.6723亿美元。
理财一周报:是什么原因让这一数字在2010年有了这么大的变化?
贝克·潘瑞克:因为2010年前后,瑞典的一系列公司正被中国企业大肆并购,其中最知名的并购就是萨博汽车。这次并购数额非常庞大,很明显地拉动了2010年有关中国在瑞典的投资金额总量。
卢森堡是中国投资欧洲第一国
理财一周报:除了瑞典之外,2010年欧洲还有哪些国家,跟中国正在进行大量的投资、收购?
贝克·潘瑞克:像卢森堡、德国、英国。从数据上来看,在2010年,中国投资到这些国家的资金都超过3亿美元。
像卢森堡,你能看到,在2007年之前,还没有来自中国对这个国家的投资统计。但是从2007年开始,中国在这个国家的直接境外投资资金已经有419万美元。到2008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4213万美元。2009年,这个数字更庞大,达到了22.7049亿美元。到2010年,已经达到32.0719亿美元。
卢森堡应该是2010年中,中国投资到欧洲各个国家中,投资数额最大的一个国家。
理财一周报:卢森堡的中国投资金额为什么会这么庞大?
贝克·潘瑞克:卢森堡这个国家是欧洲的金融集散地,很多国家的公司都在那边洗钱。
从数字上看,中国在卢森堡的投资是2010年欧洲国家中最多的一个。主要是很多中国公司在卢森堡注册成立公司,就是你们常说的海外离岸公司。很多是类似于皮包公司的性质,不少是用来洗钱的。这就跟很多中国内地企业在香港地区、英属维京群岛成立离岸公司是一样的性质。
中国内地的企业可以通过这些公司,再转去投资欧洲其他国家的企业和项目。在卢森堡成立的公司,通常都只要求很低的税收标准,因此很多国家的企业主都愿意到那边去成立这样的公司。
理财一周报:那像德国和英国,中国企业在这两个国家的境外直接投资和并购情况又如何呢?
贝克·潘瑞克:像德国,从2005年到2010年,中国对德国的境外直接投资都维持在一个稳定的阶段。
2005年,中国对德国的境外直接投资为1.2874亿美元,到2006年这个数字减少了,只有7672万美元。但是到了2007年,中国对德国的投资又有了增长,已经达到了2.3866亿美元,远远超出了2005年。到2008年时为1.8341亿美元,2009年是1.7921亿美元。在2010年,中国对德国的投资达到这几年的最高历史纪录,超过4亿美元,已经达到4.1235亿美元。
在英国,2005年和2006年,中国在这个国家的投资比较少,每年约在2400万美元到3500万美元之间。到2007年,中国在英国的投资突飞猛进,一下子涨到了5.6654亿美元。但在2008年又减少到了1671万美元。直到2009年,中国在英国的投资才有起色,这一年约有1.9217亿美元从中国投往英国。2010年,中国在英国的投资约在3.3033亿美元。
通信、技术成中企并购首选
理财一周报:中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都有哪些?
贝克·潘瑞克:并购占据了90%以上。很多中国企业都是在欧洲注册壳公司,然后用壳公司再去运作并购。而且,注册这样的壳公司非常便宜,像在德国汉堡,你只要2.5万欧元就能注册一个这样的公司,像许多中国的物流公司都会选择在那边直接注册。
但是选择在欧洲当地直接投资,然后建设工厂的中国企业并不是很多。如果你在德国成立公司,同时还要创建工厂的话,我们管这个叫“绿地”。但是,通常这样的操作既费时间,也费金钱。
在每个国家建立工厂是很难的,基本上需要花费很大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有的国家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如果中国企业并购这些工厂,一下子就有了自己的工厂。不过,这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现在,在德国注册的中国企业大概有2000多家。今年可能会突破3000家。
理财一周报:如果从行业来看的话,中国在德国收购的主要是哪些行业?
贝克·潘瑞克:2010年是一个好年头,德国的并购一下子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势头。通信、技术行业成为中国企业来并购的首要选择。
像德国电讯、西门子这些手机通讯行业,包括信号行业方面的一些企业,都是中国企业非常喜欢并购的对象。
还有汽车产业,包括汽车的零部件生产商等,也是如此。我想说的是,德国人管汽车行业叫“大众产业”,因为每6个德国人中就有1个人从事这个行业,这在德国是非常广泛的一个行业。
2011年,中国在汽车和机械行业的投资应该还会增长。同时,像太阳能行业的投资,应该也会增长。另外,像新能源这种环保行业也应该会有很多中国企业喜欢。
文化是并购最大拦路虎
理财一周报:在您看来,中国在收购这些海外企业的时候,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贝克·潘瑞克:我个人认为,中国企业在并购欧洲企业、德国企业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文化和语言。如果双方不能顺畅地沟通的话,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你看看欧洲的地图就知道了,像瑞士、德国、英国、法国都在不同的语言区,每个欧洲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而且最让人头疼的是,虽然英语是全球通用语言,但是很多国家都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语言。
像法国,它的国土在欧洲非常大,但这个国家就是不喜欢说英语。还有很多国家更愿意说法语、西班牙语,而不是英语。他们甚至会想不通,为啥要学英语。
理财一周报:有些中国企业主会认为这并不是一个难题,找一位懂行的翻译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贝克·潘瑞克:不是的,这不是一位翻译就能解决的。
因为不是所有的翻译都能了解欧洲各个国家的并购流程、法律和企业所在行业,同时这些翻译可能也不太了解中国方面有关企业并购的流程、法律法规。
像一些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他如果在中国的企业待过,又熟悉企业并购流程的话,那这些人可能是我们这个行业中的抢手人才。但是,目前像这样的人才还不多,这也是目前中国和海外教育体系中需要关注的。
即使是像戴姆勒和奔驰这样的大并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双方都是历史悠久的公司,即使被收购了,双方其实还是想保持自己的企业风格。
因为这两个障碍也容易造成一些错误的决策。像中国企业在并购了德国的企业后,往往会把德国企业中的重要人物都给撤掉。
两到三年前,基本上就没有中国的企业会到德国投资或者收购,因为语言、文化不通。当时,德国的企业也不愿意卖给你。西方和东方的文化、企业管理、思维都不一样。
另外,德国的企业主其实也非常担心,他们会认为,中国的企业去德国收购仅仅是为了得到他们的技术。一旦得到技术后,再把他们所有的员工都辞退。虽然这可能不是真的,但是从政府到企业都有这样的担心。不过,现在来看,德国人的这一心态正在改变。
更喜欢中国收购者
理财一周报:您刚才提到德国人现在更喜欢中国投资者,是什么促使德国人有了这种转变?
贝克·潘瑞克:在这之前,如果同时有美国人和中国人来买德国的企业,即使美国人价格更低一点,德国人也更愿意卖给他们,而不是卖给中国人。
但是,现在他们(德国企业)的经验正在增长。他们通过报纸、杂志、电视这些渠道知道,中国的企业其实也不错,中国人的企业管理观念也开始改变。现在他们更喜欢跟中国人打交道谈收购。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收购者有更多的钱。另外,也跟中国的市场有关,因为中国的市场更大,更有空间。我昨天晚上还见了一个美国人,对我侃侃而谈,但是我对他没有兴趣。
其实德国的企业也受当地政府、媒体的影响。德国媒体如果多报道中国的正面消息,德国的企业也会对中国的收购者更有好感。以往,我们认为中国人看得比较短,但是现在中国人的思维正在改变。
理财一周报:此前您曾提及公司可能会参与操作希腊机场的并购项目,除此之外,您的公司还在运作哪些项目?
贝克·潘瑞克:这个项目我们现在还没有参与。我们现在非常实在的、正在运作的项目是涉及欧洲的境外项目,大概有20个。我们实际上每年可以接触到500多个相关的并购、收购项目,但是我们不会都拿来做。
我们现在一年能够处理的境外项目大概是50个,这已经够我们做了。像这样的项目,我可以给你50个。
理财一周报:有没有现在手头上正在操作的德国并购项目?
贝克·潘瑞克:有几个,其中一个机械设备方面的项目,有关风力发电的。你能够在很多欧洲国家看到大风车的发电机器,而这个项目所生产的设备,能够将风车上的风叶打磨得非常光滑,从而减少风叶的阻力。
这个设备还能加工航空领域的零部件,像世界著名的空客公司的飞机零部件,就是使用这个设备来进行后期加工。最重要的是,目前就只有我们公司能拿到这个项目。
另外还有一个德国中医药企业并购项目,这个项目算是比较难找的,但是这个项目很吸引中国客户。
中药企业并购备受关注
理财一周报:能不能谈一下这个中医药的项目,为什么会吸引中国客户的注意?
贝克·潘瑞克:这家德国公司是经营中医药,主要是经营脑神经、血管方面的医药。他们旗下拥有100多项有关中药的注册药物项目和销售渠道。
在德国人眼中,中药不可能一下子把病治好,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但是这些中药的确可以维持一定的药效。因此,这家公司的中药在欧洲被归为非传统药类,并且会有专门的非传统药的注册标示。
如果在德国能拿到这种非传统药物的注册标志,你的药品就能在全欧洲销售。
这家德国中药企业已经运营了30多年,并且有100多项注册项目。在德国,像这些注册药物项目的注册成本每一项约在500万元人民币,所以你能看到,仅仅这100多项注册项目就价值几个亿。
如果中国的企业想要按照正常程序来开拓欧洲市场的话,这绝对是非常浪费时间的一项工程。
比如中国的六味地黄丸,如果要进入欧洲市场销售,仅中药产品的一项注册资金就需要500万元人民币,注册需要花费一年左右。如果中国企业把这个德国企业买下来的话,就可以直接运用它的销售渠道。
理财一周报:有没有中国的客户来咨询?
贝克·潘瑞克:有,而且不少。像上海的医药企业,上海医药、复星集团,最近正在跟我们洽谈。还有武汉的一家药厂,他们就有进入这种海外销售市场的意向。像中医药的项目,不仅有中国客户感兴趣,就连法国的客户也想参与收购。
我觉得中国的客户很有趣,他们对很多都感兴趣,很多喜欢砍价钱。中国的客户虽然看上去对很多都很感兴趣,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有时候并不是很干脆。
可能会有很多家客户来咨询这个项目,之后我们会联合欧洲、德国的并购协会或者政府一起进行筛选。最后,可能会有五六家有真正意向的人来跟我们接洽,谈具体的并购细节。
现在德国一家中医药企业的并购项目,已经有三四家有意向的中国客户来向我们询问、了解。
理财一周报:现在像这样的中药企业项目还有多少个?
贝克·潘瑞克:我们虽然手头上的项目有很多,但是在上海还是刚刚成立的公司,像中药类的收购、并购项目数量还是比较少的。我们现在手头上的项目,大多都为重工业的项目。
不过,我们现在在做的20个项目都是针对中国客户的。我们在上海才刚刚成立,是一家新公司。
理财一周报:你们是如何拿到这些项目的,是跟企业合作还是跟政府合作?
贝克·潘瑞克:我们跟这些公司都签了合同,达成收购、并购协议。境外的投资者如果要购买、投资这家公司,只能通过我们公司来进行。
前几天,我们在上海开了一个论坛活动,就遇到一家中国的医药企业,他们在欧洲的境外投资遇到了麻烦,就直接来向我们咨询。昨天,我还遇到了欧洲的两个大客户,都想到中国来投资。但是,他们不想卖掉自己的公司,只是想来中国建合资公司。
理财一周报:通常一个项目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项目并购的资金额会有多大?
贝克·潘瑞克:这个很难说,看看萨博的收购,太长了。通常时间在一年左右,而且还要看收购双方的意向,还要看它是用自己的钱,还是借钱来做收购的。
我们公司现时是做中等收购项目,通常资金额在5000万元人民币左右。欧洲市场中,最大的收购项目,通常都是由政府来操作,我们就拿中等的项目。如果是太小的项目的话,我们也不太愿意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