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我确实不赞成一些朋友们对明年1、2季度经济数据继续大幅下滑的预测,因为政府财政只是"旋转门",只要收入基本平衡,并且稳步上升,这些投资早晚将在经济层面显现出来。
据财政部数据,今年前11个月,我国财政收入累计9.730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056849万亿元,增长26.8%。其中,税收收入8.521
64万亿元,同比增长24.7%。以增幅而言,较前有所降低(比上月增幅降低6.3个百分点,主要是受经济增速趋缓、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汽车和房地产交易量下降相关税收减少以及出口退税增长较多等因素影响)。但平心而论,由于财税的基数的相应增大,较之上年,猛增2万亿的绝对数值,仍然令人感到不安。
从基础经济以及企业的角度观察,近年来,由于货币超发所导致的政策调控主要因素,可能仍然存在。
从改革开放的进程上看,我国的财政增长曲线,可以说是“意味深长”。
1977至1998年度,GOP为3200亿元;财政收入874.5亿元;1986至1987年度,GDP为10202亿元,首破万亿元大关;财政收入2122亿元。1998至1999年度,GDP82067.5亿元,财政收入11444亿元,首破万亿元大关。
以地区看,在2010年,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上海和广东的财政收入,均超过了万亿元,相当于1998年全国的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以如此增速不断上升的态势,显示近年来社会新创造的财富,不仅在向政府集中,而且在向发达地区和相关利益群体集中。
有钱是好事,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是巨大的发展成就,据此而言,我个人的意见,明年经济不易“硬着陆”。
当然,我也理解业界对于经济下滑的深切担忧。近期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很多,大家不妨认真地读一读。
所以,结合当前的宏观调控措施,以及资本市场的相对低迷,我们不妨利用年前这段交易的淡季,再深入分析一下,财政收入得以如此增加的深层原因,以及其对于GOP的增长以及货币供应量(M1、M2、M3)的增长的推动作用,到底有多大的力度?
事实上,考虑到财政的强劲,人们有一个很自然产生的问题是:这么多的财政收入,以及相应的政府投资,效用到底如何?政府的钱,都投到哪里去了?这些投资究竟在哪里形成了“存量”?财政如何能拉动经济?
首先,我确实不赞成一些朋友们对明年1、2季度经济数据继续大幅下滑的预测,因为政府财政只是“旋转门”,只要收入基本平衡,并且稳步上升,这些投资早晚将在经济层面显现出来。
我个人的想法,除了众所周知的表观项目之外,中央和地方财政还有一个存蓄地带是在央企内部和金融体系内部。经过将近十年的政策扶持,这些由财政重点培育的“税源大户”,只要管理得当,将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内,回报原始投资人。其方式,可以是通过不断地加大分红力度返还,也可以是通过缴纳新的税种进行返还。
其次,财政可以加大对于投资品市场的政策支持。
严格地说,一个社会,你有一个怎样的财政结构,就会有一个怎样的投资结构。最近十年,财政方面,对于政策性投资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收效甚微,原因在于资本市场的弱势,迟迟得不到改善。
这不是因为资本市场不重要,而是因为仍有很多人认为资本市场和股票市场存在着各种“不成熟”——十年来,股票指数原地徘徊,在国家经济高速的货币化进程中,被GDP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远远地甩在身后。
其三,财政可以通过减低企业税,支持小微企业,走出“低收入陷阱”。
由于税制的原因,中国小微企业经营的实际成本,其实是不低的(大多数占小微企业的成本支出的50%左右);同时,小微企业员工的福利部分,其实是不高的。在这些薄弱部位,政策大有可为。
其四,如果不能还利于民,那么,任何“增长”,均不能达到实质性的发展。
如果把中国经济看作一个企业,目前的特点是营业收入(财政收入)增长很快,但经营性收入(利润)的增长滞后,同时社会过度货币化的累积以及货币驱动效应(投资项目)的共同作用,导致多数企业的毛利率则不断下降(成本增加)。大中型企业还好,小微企业的经营者,连基本维持成本的力量也没有,只能止损出局(但这仍然不能构成明年经济可能硬着陆的主要理由之一)。
政策调控应当回归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我国在这方面,确实有所不足。
(作者系资深市场人士,万科周刊论坛笑谈股筋版主)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