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11日,卡塔尔多哈,中国政府代表签署《中国入世协定书》,时任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的石广生举杯相贺。 fotoe 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 石广生
2001年12月11日,中国经过长达15年的艰苦谈判,终于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而今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入世后又整整10个年头了,中国成功应对了各种挑战,取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也因此而受益。作为这一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回首往事,思绪良多,更多地回忆历史的启示和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启示和经验是:中央的决策正确,保证了中国的成功。
成功入世的历史要因
时机的掌握 早在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时,中央就着手对关贸总协定进行研究,出于当时的中国情况,“文革”远未结束,中国是完全的计划经济,关贸总协定成员主要是富国成员,加之中国对国际组织了解甚少等因素,中国自我决定,不申请、不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我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个决定是正确的,也是符合实际的。
到了1980年,“文革”已经结束,中央决定中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开始谋划经济发展,其中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打开大门,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因为中国要建设,急缺外汇,同时,企业要生产,劳动力要就业,产品要找出路,很重要的出路就是出口。
关贸总协定正是当时主导国际贸易的组织和协定,中国开始对它进行研究、考察,逐渐认识到关贸总协定对我有用,并且很重要。1983年1月,国务院作出决定,申请复关。又经过三年多的充分具体准备,1986年7月10日向关贸总协定正式提出复关申请。中央这一决定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同时,也是不失时机的。如果没有这个决定,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谈判。
事情发展到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解决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关系的重大认识问题,同年,中央决定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复关谈判立即进入了新阶段。
1995年,关贸转为世贸组织,入世谈判也有了新进展。中央为了加快发展对外经济,同时也为推动建立市场经济的改革,1999年作出决定,加快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
同时,中央还制定了许多重要的谈判方针和政策,如中国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权利和义务必须平衡,永久解决中美相互最惠国待遇;谈判方针是不急不躁、水到渠成等。这些决定对排除谈判的各种国际国内干扰,坚定谈判信心,掌握谈判斗争策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改革的动力 中国的改革开放推进了谈判的进展,复关和入世谈判进程又促进了国内的改革开放。这种相互作用,在15年的谈判历程中显得特别清晰。
比如:1992年以前的复关谈判,关贸总协定主要审查中国的经济体制特别是涉外经济体制,审查中发现我们汇率是双轨制,外贸权是国家统一经营,价格是国家制定为主,出口是国家补贴等等。由于对外谈判的形势和需要,迫使国内必须加速改革,于是我们选择时机,汇率并轨了,外贸体制做出了重大改革,权力下放,放宽经营权,授权生产企业做外贸;出口企业分期实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国家取消出口补贴;价格也在逐步放开,企业自主定价等等。
反过来,国内的各项改革又大大促进了谈判的进展,审查初期的许多问题,我们改革了,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诸如上述,就不再谈了,因此加快了谈判进展,特别重要的是当中国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关贸总协定谈判立刻结束了长达7年对中国体制的审查,因为加入关贸总协定的国家必须实行市场经济,以前我们总是说中国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或者中国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等等,外国听不懂,不明白。
后来加入世贸组织8年的谈判也是如此,中国改革开放每深入一步,入世谈判就进展一步,反过来也是如此。我们这些参与过谈判的人员,感受得十分深刻。
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与会代表向中国代表团团长、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左一)鼓掌表示祝贺。 fotoe 第三世界的支持 上世纪90年代是世界经济迅速走向全球化的年代,世界各国的资源、市场、资金、人力等发展要素,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加速了这些要素的国际化、全球化和一体化,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单靠自己,快速发展,解决国内问题已经不可能。
因此,世界离不开中国了,当然中国也离不开世界了。这就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因此,WTO等国际经济组织不能没有中国,中国也必须加入和参与。
世界经济格局在变化。长期以来,世界经济的主要操盘手是美欧等少数发达国家,制定规则由他们主导,市场要服从他们的利益,贸易不平等、处理争端不公正等等不合理、不公平现象长期存在。
但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许多新兴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如“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等,广大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进一步改变世界经济的治理结构,中国是个重量级发展中国家,迫切欢迎和期盼中国参与并发挥作用,改变力量的对比。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极为热情地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们感受得非常直接和感动。
政治上,冷战结束,两极根本对立局面不存在了,大国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经济利益上,这为我们加入世贸组织提供了政治环境。尽管我们加入世贸组织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国际政治干扰,但却改变不了这个大环境。
体制优势办大事 加入世贸组织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
从复关谈判开始,国务院就成立了部级协调机制,统筹协调、研究解决谈判中的重大问题。谈判后期中央还成立了“WTO领导小组”,不仅仅协调谈判问题,还负责指导整个国内的应对工作。
在谈判的重大关头,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和指挥谈判工作,各部门、各行业、各地方认真贯彻执行。中国政治体制,保证了决策果断、及时,贯彻有力,说话算数,说到做到。既增加了我们谈判的信心,又取得了谈判各方的信任,最终赢得了中国顺利地加入世贸组织。
谈判的艺术 入世谈判中,各方始终坚持平等互利,实现双赢。首先,谈判的各方(双、多边)必须平等,任何一方不能强行让对方接受不可能接受的内容,我们始终坚持这一原则。在平等的基础上,我们始终坚定地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不能同意的坚决不同意,应该得到的,必须得到,否则宁可不加入世贸组织。
比如,通过加入世贸组织必须解决美国长期拒绝给中国无条件最惠国待遇的问题,必须坚持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必须确保中国国家政治经济安全,如:电讯的关口局,外国只能通过中国关口局,确保国家安全;经济上,不放开A股市场,人寿保险合资外方股比不能超过50%,等等。
与此同时,为了中国能加入世贸组织,在确保中国核心利益的前提下,也尽可能照顾谈判方的关切和利益。因为世界上的任何谈判没有相互妥协和让步,是不可能达成协议的。
谈判中,我们对发展中国家尽量照顾和满足,甚至我们尽帮助之义务。对发达国家要严格区分谈判内容,对那些不损害我核心利益,我们可以承受或者受些损失我们仍可承担的内容,可以做出让步,即使这样也要相互让步。
如,我们在纺织品条款、特保条款、反倾销条款就做了让步,但坚持了“日落条款”(即到期自动作废,纺织品条款2008年到期已作废,反倾销条款加入之日后15年、特保条款加入之日后12年失效),拒绝了谈判方使其永久化的无理要求。我们容忍了这三项条款的一些内容的不合理性,对方放弃了永久化。
类似的还有一些,如,农业补贴我们曾要求允许补贴10%,谈判方只同意5%,最后达成了8.5%;汽车关税25%,我们曾要求到2008年实现,谈判方要求2005年,最终达成协议是2006年7月1日。
因此,对中国入世协议和承诺,世界较普遍反映内容是合适的,是双(多)赢的。1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的承诺认真履行了,做出的让步中国承受住了,中国受益,世界也同样受益。
入世利弊辩 加入世贸组织10年的实践证明,对中国确实是有利有弊,但总体利大于弊。
入世对中国最大的利是,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不断深化。
中国的对外贸易,2001年至2010年货物出口年均增长22%,规模扩大4.9倍,占世界出口中的比重由4.3%提高到10.4%,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一位。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稳居发展中国家之首,2010年突破1000亿美元,“走出去”步伐加快,截至2010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过3000亿美元。对外开放拉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11万亿元增至2010年的40万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0%,世界排名升至第二位,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入世还为中国今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
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实力的增强,中国在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一切都正在为中国创造着有利的国际经济发展环境。设想,如果至今中国还不是世贸组织成员,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仅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其意义是深远的。
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确实有弊,而且不能忽视,应认真应对。我认为,最集中的“弊”就是国家要让市场,企业要拼竞争,政府要改管理。
这些弊也可以理解为“挑战”。因为我们让市场主要是为了换取其他成员的市场;企业要拼竞争是为了在国内外市场上求生存求发展并不断做大做强;政府要改管理就是改变对经济的管理模式,这些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必经之路。
十年的历程证明,我们应对得很好,中国的市场不是因为让出一部分而变小了,而是扩大了,2001年至2010年,国内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7595亿元扩大到154554亿元。
中国大多数企业经受了竞争,许多企业变大变强了,2001年中国企业成为世界500强仅有11家,今天已经54家了,数量还在增加。
与此同时,我们的产业结构优化了,产品质量档次大大提高了,压力变成了动力。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也正在发生变化,逐步适应市场经济。
当然,由于我们加入世贸组织后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新风险也大大增加,特别是这次全球的金融危机就直接影响了中国经济,今后世界和区域的各种经济危机肯定还会对中国经济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这是我们应认真面对的。
1月18日,美国,纽约:纽约时报广场宣传片播放现场。长达60秒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纽约时报广场户外大屏幕播放。 CFP 中国改变的世界
中国加入世贸,对全球影响重大。
中国的进入,令世贸组织的成员结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世贸组织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实力对比不平衡,实际上主要由发达国家所主导。过去世贸组织只有一个“四方”决策机制,即由美、欧、日、加四方组成,都是发达国家。
中国加入后,逐渐演变,现在形成了“七方”,即由中国、巴西、印度、美国、欧盟、日本和澳大利亚组成,新兴发展中大国开始进入主导谈判的核心层,发展中国家对谈判进程开始拥有了重要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由此大大加强了发展中国家的集体谈判权。
1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国受益,世界也受益。我国对世界GDP增量的贡献率2003年为4.6%, 2009年为14.5%,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贡献国。2001年到2010年,中国进口年均增长21%,规模扩大4.7倍,占世界比重从3.8%提高到9.1%,从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
根据世界银行计算,2002—2010年,我国占世界GDP比重持续增加,从4.4%增长至9.3%。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国际经济危机和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提振作用,这是一个不简单的作用。
中国参与制定新的规则,有利于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向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自入世后就全面参加了多哈回合谈判,谈判的目标就是在规则上解决当前世界经济特别是贸易、投资、关税等有关问题上存在的问题,创造公平合理的世界经贸秩序。中国在谈判中坚持维护自身权益和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主动协调各方立场,先后提交了100多个提案,为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发挥了积极、建设性的作用。
做强中国 入世10年后,中国将面临很多新挑战。
中国入世就是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开始。当今的世界,各国较量的要素是整体经济素质,包括体制、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企业的竞争力,等等。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资源相对贫乏,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落后,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但仍不完善,企业竞争力在增强但多数企业竞争力仍不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仍待优化,政府管理方式需要改革等等,总体上抗大风险的能力还不强,今后类似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等各种危机肯定会不时发生,这必然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许多挑战,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国际经济贸易秩序的不合理不公正,必然对中国产生不利影响。历经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多轮谈判,虽然这种不合理不公正正在变化,发展中国家参与权也在增加,但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世界经贸秩序和少数发达国家主导权并未根本改变。
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制定规则和运用规则能力仍显不足,必然影响中国从多边体制中受益程度。应该说,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制定制度权大大增加了,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如“金砖国家”(巴西、印度、中国、南非)已进入核心决策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力量仍不强,参与的经验和能力明显不足,迫切加强中国的能力建设,任重而紧迫。
新一轮谈判即多哈回合由于大国的政治经济因素,谈判进展艰难,对国际经贸秩序产生了不利影响,这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
10年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一件大事,也是世界的一件大事,国人举国上下关注,世界也瞩目。10年后的今天,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做对了,世界也做对了。
十大行业的十年之变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芳
汽车行业:增长10倍 2000年,国内汽车销量是200万辆,主管部门预测2005年将达到380万辆,结果2002年就达到了,2010年已高达1800万辆。
中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一个汽车大国的汽车社会已经加速成型。但十年的繁华,并未能成就一个汽车强国。中国汽车工业的内功还欠火候,交通拥堵、能源供应、环境保护的制约在未来也将越来越明显。一个由大变强的汽车业,任重道远。
家电行业:由2000亿到近万亿 入世之初,中国家电市场不到2000亿元的规模,而且技术落后、管理粗放。但10年之后,中国的家电业总产值达到了9642亿元,比10年前涨了近四倍。出口方面,2001年,中国家电行业的出口产值仅为70亿美元左右,到2010年,这一数据已经攀升到了1500亿美元。但未来,中国家电业仍然面临着诸多的发展难题,例如产业的转型升级,上游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国际化发展等等。
纺织行业:占全球市场份额翻番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纺织出口总额达到了2065亿美元,相比入世前2000年的560亿美元增长了268.75%。2010年,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球市场比重已达32.71%,与入世前的2000年相比较翻了一番。但挑战同样存在:贸易摩擦增多,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产品定价权缺乏。更为尴尬的现实是,中国的纺织品服装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赚了吆喝却没赚什么钱。
农业: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农业曾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难点之一,也是预期最悲观的产业之一。10年间,中国严格按照入世承诺大幅开放了
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贸易额由2001年的279.1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219.6亿美元,增长3.4倍,年均增幅17.8%,成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贸易国。
银行业:大改革 过去的10年,是
中国银行业大改革的10年,也是其竞争力提高最快的10年。2003年开始,中国银行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建行、中行、
工行通过一系列国家注资、不良资产剥离、股份制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并相继成功上市。我们曾有过最坏的估计:10年后,外资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达到10%-15%。现实显然要好得多,外资目前所占份额仍不足2%。从资产规模上看,中国银行业在世界上已经名列前茅,但与外资银行相比,中国银行业仍有较大的差距。
日化业:被围剿 日化或许是入世之后受冲击最大的行业。2004年中国护肤品市场开始迎来飞速增长,到2009年中国化妆品销售额已经超过1400亿元。入世10年以来,中国成为全球第三大化妆品销售市场。然而,在这市场急速扩张的背后,日化行业的民族品牌全面惨遭外资围剿,大宝、小护士、紫罗兰等一大批民族日化品牌在遭遇外资收购后,大多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民族日化品牌频遭外资并购,正在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钢铁工业:博弈话语权 入世10年,中国钢铁行业粗钢年产量由1亿多吨上升到了6亿吨,占到全球总产量的44.3%,位居世界第一。但因为中国钢铁行业的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达65%,在与国外矿山的博弈中,我们始终处在被动地位,中国钢企的利润被国外矿山严重挤压。
电信业:跻身世界一流 10年前,中国在入世协定中承诺中国电信业的开放比例是49%。这一承诺被国内认为不可思议,甚至不可接受。但10年过去了,中国通信业从一个原始的国家垄断产业发展成了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具影响力的通信市场,电信业网络规模、用户规模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第一,通信设备商华为、中兴等制造公司开始跻身国际一流行列。截至2011年9月,中国拥有固定电话用户数2.8亿,移动电话用户数9.5亿。
零售业:阵痛中壮大 入世10年,中国的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1年的4.3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5.7万亿元,年均增长15.4%。2004年,中国零售业市场开始向外资全面开放,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等国际零售业巨头纷纷抢滩中国。但与此同时,中国本土的零售业品牌,也在世界零售商们的挑战中,形成了国美、苏宁、百联等千亿规模的大型零售企业。
医药业: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 入世10年来,
中国医药外贸总额从95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602亿美元。医药进出口占全国整体进出口的比重从1.7%上升到2.6%,占世界医药贸易的比重亦从不足2%上升至5%。根据权威机构预测,中国在2011年将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市场规模达500亿美元以上。但随着全球医药产业格局的不断变化,中国医药企业也面临越来越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挑战,例如技术壁垒和贸易摩擦带来的应对难度增大等等。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的根本性转变仍然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