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财经 > 国内财经 > 民生经济

稳增长不忘控物价

2011年12月15日02:05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邓聿文

  在日前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中央提出,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明年经济工作将更加有预见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准确把握好调控的力度、节奏与重点,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做出预调、微调。结合此前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提出的处理明年经济工作的12字方针“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稳定”,稳增长将成为明年宏观调控的首要选择。

  从目前来看,之所以稳增长会成为明年宏观调控的首要选择,首先是因为当前物价回落的幅度超出了市场普遍预期,最近公布的11月份CPI上涨4.2%,环比回落1.3个百分点,一些机构据此预计,明年中国的CPI可能保持在3.8%左右水平,这为明年宏观调控转向“稳增长”扫清了物价上涨压力。

  其次是因为经济减速从目前看似已成定局,对明年GDP增速的乐观预估约为8.9%,悲观的预估则为7.5%。如果是前者,可以视为经济的软着陆;若是后者,以当前中国经济的庞大体量,虽从长期看也是个正常增长水平,但与今年相比毕竟下跌了1.5个百分点,短期跌幅有些过猛。有鉴于此,明年稳增长的重要性将超过控物价。

  如果这个判断成立的话,在稳增长的前提下,对物价仍然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在宏观调控中,如果存在两个以上目标的话,宏调当局不太容易兼顾这些目标。比如,选择稳增长,就要求国家采取趋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政策宽松的结果将会导致物价的上涨。反之,如果选择控物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选择会更倾向于从紧,从紧的结果是可能引起经济增长下滑。这说明,在多目标的宏观调控中,宏调当局需要一些高超的调控艺术才能避免“顾此失彼”。

  这样看来,对调控目标的政策优先选择上,不仅要考虑当下的经济表现,还要考虑未来的可能变化。据此,笔者认为,明年宏观调控在强调“稳增长”的同时,对物价反弹也要保持高度警惕。

  这是因为,尽管11月份物价出现明显回落,但CPI同比增长4.2%,涨幅还是有点高。考虑到冬季来临,以及新年和春节传统佳节的到来,食品价格仍可能面临上涨压力。另外,欧美债务危机目前仍未见好转,加大了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为促进经济增长,欧美等发达国家仍将会继续维持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可以从目前欧洲等国央行纷纷下调利率中可见一斑。这样,过多释放的流动性很可能再次流向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不排除中国还会面临输入性通胀压力。

  如果说前两者是影响物价上涨的短期因素,从长周期看,中国物价也存在继续上涨的趋势。因为,“得益”于人口红利,过去中国一直保持着低成本劳动力优势,但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意味着过去支撑经济增长的低成本劳动力、低水平的城市服务等因素都将出现根本性变化,除非总体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否则势必会抬升未来中国物价涨幅的长期平均水平。另外,随着中国对环保和能源的日益重视,资源和原材料也存在一个价格上涨回归过程,通过这一价格传导,也会引起其他生产资料价格的进一步上涨。

  由此可见,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影响因素看,中国物价仍然存在上行的动力,经济减速只是延缓了物价上涨压力而已。除非经济出现了突然减速,并陷入了滞涨泥潭,否则未来中国物价上涨压力仍然不容忽视。

  比较经济增长下滑与通胀可能造成的后果,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物价上涨比经济下滑对中国的负面影响更大一些。因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具备了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经济下滑导致失业率上升的负面影响更大一些,这也是欧美等国为何对经济衰退的担忧会大于通胀的根本原因所在。

  中国则有所不同,社会保障相对而言还不太完善且处于较低水平,失业会影响失业人的收入,但通胀则会影响失业者、低收入者及中等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并吞噬其收入,特别是低收入者和中等收入阶层的人数要远大于失业人群。另外,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通胀比经济下滑对社会安全的危害更大。

  综上分析,明年宏观调控的基调——在强调“稳增长”重要性的同时,还要兼顾和平衡“稳增长”与“控物价”的协调关系。也就是说,在确保增长稳定的同时,更要关注通胀是否会出现反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明年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

  (作者系《学习时报》副编审)

  作者:邓聿文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姜炯)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