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财经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不宜从机会主义角度解读地方社保公积金入市传闻

2011年12月19日02:03
来源:东方早报
  据报道,证监会基金部人士在12月16日晚间的新闻通气会上称,证监会正在研究促进地方社保资金、公积金余额入市的政策。总额约2万亿元的地方社保可以学习全国社保的做法,市场化选聘专业的投资机构。

  此前一日,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财经》年会上指出,2012年将迎来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和财政盈余资金等长期资本入市的机遇,这将有利于作为中介机构的国内证券行业的发展。

  两相对照,或许12月16日股市尾盘的突然拉起又多了一个强有力的解释因素,即以为管理层终不忍股市回到十年前,终于又出手相救了。

  所谓地方社保和公积金入市,其实早有必要,但如果简单直接地当做利好消息来看待,却带有浓重的机会主义色彩,并难免因此产生误判。

  首先,地方社保和公积金尽管看似财雄势大,但相对于股市市值而言,仍不免杯水车薪。数量上看,地方社保基金和全国住房公积金余额,两项合计是四万亿元左右。以15%的可投资比例估算,也不过六千亿元。相比较起来,沪深两市的总市值,到上周五收市的时候为21.92万亿元。指望数千亿元资金入市的消息让20多万亿市值的股市扭转跌势,不啻为妄念。况且,地方社保和公积金即使入市,也不会是一次性大举建仓,更可能是各地分别采用委托投资方式,分批逐步入市。

  其次,截至上周五,沪深300成分股平均市盈率为12.68倍,这还仅是大市值股票,中小市值公司的平均市盈率相对更高。与成熟市场比较,这一平均市盈率水平很难讲已具备足够强的吸引力。同时,明年初的经济形势也令估值前景并不乐观。地方社保和公积金因为规模相对更小,风险承受力较全国社保基金更低,此时应不是理想的参与时机,更可能是筹备和观察期。而投资标的也未必一定要全部在二级市场买入股票,更有可能的是,与证监会互动,推动公司债等具有较高安全性的品种发展,或者采用创新交易工具或策略,以追求绝对回报为主。

  再次,证监会的表态更可能有助于夯实“政策底”,但未必会有助于形成“市场底”。上次汇金增持银行股的消息令市场投资者一度以为彼时就意味着市场将要走出熊市,但随着股市创出新低,这一愿望无疑已经落空。笔者以为,在秉持“父爱主义”惯性思维的监管部门而言,适时以“救市”之名出台对策,并不令投资者意外。但问题在于,政策根本不能战胜市场。我们纵观中外市场经验,并不能找到“救市”政策可以从根本上(而不是一时)扭转市场大趋势的例子。最确定的结论反而是,“市场底”往往出现在“政策底”的下面。这就等于说,政策更多是好心办了错事,平添了一次或几次折腾而已。因此,此番证监会表态,虽依旧可以视为对市场的支持,但安全的做法或许是,如没有经济环境的改观迹象,不妨仍视其为“政策底”标志,耐心等待“市场底”构造完成。

  最后,刺激股市,重点是优化制度,靠资金堆砌“再造牛市”不是根本目的。有别于传统认识,一是我们的股市盈利并不差,如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过去十年年均投资收益率达9.17%。二是涨幅并不小,如深圳的主板指数十年年均7%的复合回报率与美国在200多年历史中股票市场的长期复合回报率大约相当。这完全符合新兴市场的特质。所以,我们今天真正需要的,并不是靠政策搞一轮“人造牛市”,过把瘾再死,而是要在长期内不断完善制度,增强市场对资金的吸引力,提升投资价值。这不仅包括引导成熟企业定期分红利,也包括让真正的成长企业易于融资,最终通过股利和市值两条路径给投资者正常回报。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

  作者:沈洪溥
(责任编辑:谢伟)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