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超
2011年,国内期货市场成交量出现了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下降,期货公司整体经营状况也明显下滑。但海通期货“逆市挺强”,在上期所的排名直线上升……。日前,中国证券报记者走访了该公司总经理徐凌先生。
记者:新品种上市、新业务推出、境外试点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启动以及行业兼并重组等令2011年亮点不断,也给2012年带来许多期待?您如何看待?
徐凌:期货市场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2011年进入阶段性调整时期,这一趋势的转变推动了期货公司战略定位分化:一些陷入持续亏损,一些苦练内功,另一些则通过并购实现规模化效应。行业发展也增添了一些新元素,创新内涵进一步丰富:铅、焦炭、甲醇等新品种相继上市,投资咨询业务正式推出,境外代理业务启动试点,投资者结构日趋完善,专业投资者群体数量增加,并逐步从经验型向工具应用型转变。
展望新的一年,相信在管理层的精心呵护下,新品种和创新业务将为期货公司带来新的机会,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内涵将更为丰富,也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金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参与进来,体现出机构博弈特征,期货市场服务实体产业和国民经济的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同时,期货公司的竞争也将从通道业务转向以战略、人才、资源整合、差异化服务等为主导的综合实力之间的竞争。
记者:2011年,国内期货市场成交量将出现2000年以来的首次下降,期货公司整体经营状况也随之下滑。针对这一局面,海通期货采取了哪些应对举措?如何看待行业的暂时性调整?
徐凌:首先,我国期货市场具有广阔发展空间,无论是实体经济、金融资本,还是居民的理财需求,都需要更多、更完善的风险管理工具;我国从金融大国走向金融强国的过程,也必然是以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强化大宗商品和金融产品定价权、完善金融市场风险对冲体系为主要内容的过程。
其次,我国期货市场发展还比较滞后,与实体经济、金融资本的发展还不相称。目前我国期货市场上市品种不够丰富,国外成熟市场上金融期货成交量占衍生品成交总量的近90%,同期我国仅占4.5%,更只是全球衍生品成交量的0.02%,利率期货、外汇期货、单只股票期货、期权等金融品种则仍然是零;另外,期货公司经营范围单一,CTA、境外代理、自营等创新业务还没有推出。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对中国期货市场美好的发展前景抱有坚定不移的信念,行业每一次阶段性调整,都是期货公司重要的发展机遇。我们对市场在2011年的调整早有判断,提前制定了策略:一是确立了“围绕机构、服务、产品三条主线,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经营策略,把大力发展机构客户作为突破口,以服务带营销,以产品吸引核心客户,推出了“通宝利得”等套利系统、量化交易策略。全年,公司日均客户保证金同比增长53%,机构客户日均保证金同比增长93%,越来越多的实体产业、证券、基金、信托、私募等机构投资者选择海通期货;二是着力整合公司资源,发挥团队化、专业化优势,并充分发挥
海通证券的平台和优势;三是加大公司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培训力度,重点对中层以上人员、营销精英加强培训,提高队伍整体战斗力。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全面完成各项经营目标,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和市场表现。
记者:据记者了解,2011年海通期货在上期所的综合排名从上一年度的第十一位跃升至第二位,列上海辖区第一名,并一举斩获了四家交易所大大小小19个奖项。取得这些成就,海通期货有哪些“绝招”呢?
徐凌:海通期货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首先是以战略为引领,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经营团队保持了比较超前的市场意识,前瞻性决策,提前布局,抓住了市场先机和发展的主动权;其次,以合规为基础,苦练内功,全面夯实管理基础,加强合规、风控、稽核建设,2011年分类监管获得A类评级,实现三年三跨越;再次,以创新为抓手,在人才引进、市场化运作机制、管理创新等方面,保持了创新经营的动力和活力,走出了具有海通期货特色的道路;最后,以人才为保障,外引内育,着力加强团队建设,注重为人才营造干事创业的氛围和条件,提高了队伍的整体凝聚力和战斗力。最终的目的,是提高服务能力,成为能提供差异化、优质服务的期货公司,并致力于成为尽职、诚信、负责的企业公民。公司健康快速发展和良好的企业形象也受到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获得了许多重要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