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财经 >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出走平安:薛荣年们和最佳雇主间触碰到的底线

2012年01月09日06:38
来源:理财周报

  平安证券仅负责前端“承揽客户”工作,相关员工仅能获取约3%的“项目介绍费”

  理财周报记者 丁青云/文

  2011年的最后一个星期五,投行大佬薛荣年转身告别了自己11年的平安投行生涯。

  熟悉他的人们似乎对此早有预料,显得异常平静。薛荣年华丽转身,平安

集团这个强大的平台,曾经给他带来了无限荣誉,亦带来重重困惑。

  2011年最后一岗,薛荣年以2011年承销34个IPO项目、募集资金297.9亿、承销家数和募集资金双双排名行业第一的成绩向平安集团做了最后一次述职。

  “薛总离开是迟早的事情,虽然大家都想挽留他,但我们尊重薛总的选择。”平安证券北京某资深保代难掩落寞。

  “先去美国学习,回来再就业。”宣布离职当天,薛荣年如此回应理财周报。

  让同行们缓口气的是,这个以凶猛著称、一度风光无限的投行,在经历薛荣年及其嫡系投行人员人事变动后,正走到十字路口。

  多方、多时利益博弈,在平安集团这整盘棋战略中,平安证券这颗棋子落子何处?这决定着平安证券的命运。

  一场不见硝烟的利益博弈

  巅峰时刻, 薛荣年何以急流勇退?

  11年前,在平安集团体系中,平安证券毫不起眼。那一年,薛荣年从老家安徽赶来投奔平安证券。

  11年后,薛荣年打造了一个业内产能和效率最高的投行团队,平安投行正在走向巅峰状态,业内将其称为“平安模式”,与“国信模式”、“中信模式”遥相对应。

  平安投行模式,实质在于借鉴西方投行“流水线”、“程序化”、“标准化”作业模式,在平安集团特有的强势执行力和资源体系下,得以急速发展。

  但随着规模和名气的持续上升,平安投行重效益轻风险的“流水作业模式”风险缺口越来越大。胜景山河一事,被外界解读为,是平安证券内部结构调整、薛荣年去职的导火线。

  据理财周报记者统计,截至1月5日,平安证券共有21位保代离职,人员流失率约为25%,其中,有20名保代从平安证券转投华林证券。

  这些跳槽的保代都是平安投行的骨干,其中包括龚寒汀以及刘俊杰、秦洪波、陈新军、何书茂、张浩淼、李建、封江涛等多名投行部执行总经理。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远非如此。

  “平安投行人员变动,最根本的原因是,平安投行人员和平安集团理念不一致,我们不认同集团现在推行的理念。”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平安资深保代指出。

  “按照集团半年多前重申并重力推进的战略,每一位平安集团员工,包括投行人士都是全面金融资源的开拓者。”前述保代人士透露,“具体而言,集团要求投行员工在做IPO项目时,得向客户推荐集团的保险产品,有为集团旗下银行拉揽存款、为集团旗下信托公司卖产品的指标任务,并且,所有这些任务都要纳入个人业绩考核指标。”

  据平安投行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平安集团有意将平安证券旗下的直投公司平安财智转到平安信托,而平安证券仅负责前端“承揽客户”工作,平安证券相关员工按此做法仅能获取约3%的“项目介绍费”。

  但平安集团官方书面答复否认了这一说法,称“目前还没有接到这方面消息。”

  “投行做的是专业的、差异化的服务,但卖保险、拉存款、卖信托产品这些没什么差异化的服务,客户会怎么看平安的投行员工?并且,这些指标还纳入个人业绩考核,确实让人难以接受。”

  同样,平安集团也为平安证券投行带来了不少客户资源。这正是马明哲所设想的平安多渠道、多品种、资源共享的金融控股集团理想模式雏形。这也是平安证券此前超越同行的关键因素所在。

  这是一场没有对错和输赢的博弈。无论对平安集团,还是平安证券,无论对马明哲,还是薛荣年。

  “集团的理念是为客户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服务,这并没有错。但从投行服务专业性考虑,我们的想法也没错。”前述平安证券资深保代评述。

  也就是说,在马明哲的平安金融控股集团棋局中,对平安证券的定位变得非常清晰,即作为重要的客户渠道平台,“服务于集团战略。”

  一个不能不回避的事实是,高度市场化、处于金融金字塔顶尖的投行职业经理人,如何适应平安集团的“全面金融资源的开拓者”的定位?

  “保险、银行、投资是中国平安的三大支柱产业,平安证券是平安投资系列非常重要的部分。”平安集团如此回应理财周报。

  从业绩贡献情况看,平安证券在平安集团的占比并不高。2010年,平安集团盈利179亿元,而平安证券的净利润不足16亿元,占比不足10%。

  在平安证券某知情人士看来,平安集团对平安投行调整的导火线,并非胜景山河,更大的原因很可能与平安银行和深发展两行整合、集团面临业绩压力有关。“上市公司都有业绩压力,都喜欢‘讲故事’,大金融资源整合平台,听起来是个不错的故事。”

  历年财报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1年前三季度,中国平安净利润分别为145亿、179.38亿、145亿,同比增长率分别为786%、23.9%、13.8%,业绩增长确实出现乏力端倪。

  “还会有一波人要出走”?

  留下,还是离开,这是平安保代最纠结的词。

  在2011年8、9月份离职潮之前,不少人试图挽留局面。“去年8、9月份那波人事变动潮中,投行内部有中高层发起写了《万言书》,不少人在上面签字,并将其呈送马总。”前述平安证券知情人士透露。

  据已从平安投行离职的保代透露,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在投行人员离职书上签字时,“表现很镇定,并不怎么看上面写的内容,就签字了。”这一未经证实的细节在投行人员中传开后,引起不少人的唏嘘。

  “我现在越来越看清楚,平安证券的整体定位就是为平安集团服务,以马总的风格应该不会改变。现在对保代的很多指标考核,都和集团利益挂钩的。所以,我换个平台是迟早的事情,只是手上的项目没做完。”前述平安证券北京资深保代透露。

  这位平安保代的担心并非没有由头。一个明显的信号是,现在负责内控的正是原平安集团证券事务代表周强。周强出身保代,此次回归平安证券,担任总裁助理,负责内控一职。“这代表着,接下来平安集团会加强对平安证券的控制,保代的职业天花板会越来越明显。”

  而平安证券深圳多位仍在职的投行人士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和担心。

  这一轮平安投行人事变动中,平安证券董事长杨宇翔的态度值得关注。

  据平安证券已离职知情人士透露:“董事长杨宇翔在去年年初上报给平安集团的投行薪酬预算并不多,但后来,整个平安投行业绩大幅增长,若按之前投行‘营业收入’的13%计提的薪酬考核体系,投行人员奖金已经‘爆仓’。所以,后来改成按‘净利润’这一基数计算,直接导致了投行人员薪酬的下调。”

  2011年8月,平安集团提出调整平安证券保荐代表人薪酬、降低保荐代表人在个体项目上的提成比例,由此引发一场人事地震。

  “可以说,杨总比薛总更知道怎么向集团妥协,更能贯彻集团的金控体系战略,而薛总是典型的专业人士。”一位已离职的平安投行中层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

  平安证券回应理财周报:“从2009年初起,杨宇翔一直身兼董事长兼CEO,负责主持公司全面工作,薛荣年作为总经理协助董事长工作。目前,总经理助理曾年生分管投行业务,总经理助理周强协助曾年生管理投行业务。”

  后“薛”时代命运几何

  后薛荣年时代,平安证券今后的命运几何?

  对此,平安证券表示,“个别人事变动不会对平安证券造成明显的影响。”

  而前述平安资深保代人士并不认同这一看法。“一批人走,带走了不少项目,对平安证券的实际影响肯定有,只是冲击可能是短期的。”

  接替薛荣年职位的是何善文。在平安集团公告的资料显示,何善文于2008年10月加盟平安证券。

  此前,何善文曾担任花旗银行国际有限公司资本市场部联席董事、汇丰银行资本市场部债券发行董事、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金融部门专家、汇丰银行(中国)战略总监等多个重要职位,“具有丰富的海内外金融机构从业经验,是一位优秀的资本市场职业经理人。”

  但据平安证券内部知情人士透露,何善文仅是接替薛荣年的职位头衔,实际负责投行业务的是投行老将、平安证券总经理助理曾年生。

  证监会网站显示,目前,平安证券在职保代有63名,与86名保代的鼎盛时期相比,已经流失了1/4。此外,如何留住尚未离职的保代,也是平安证券必然要考虑的问题。

  对保代流失,平安集团有作紧急安抚。2011年10月中旬,集团承诺平安证券投行部激励政策3年不变,并拿出1亿元作为特别奖励金奖励工龄一年及以上的投行人员。

  “我们现在是有加薪,主要是固定工资那块,但浮动工资少了,整体算下来还是原来的水准。”一名平安证券深圳投行员工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尽管如此,平安投行模式凌厉的攻势,仍让人对手不敢小觑。

  “平安集团作为国内少有的混业金控,优势明显,主题是交叉销售,合规协同,这一次投行波动问题不大,今年进入行业前五没问题。”同城国信证券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行人士认为。

(责任编辑:刘玉洲)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