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财经 > 财经评论 > 民生杂谈

用机制创新和服务保障提升服务三农水平

2012年01月18日03:02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服务“三农”中,德州供电公司在农网改造和低电压治理上投入大量资金,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改善了农村的电气化生活。通过集约化管理,电力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安全用电在技术支持下,连续9年未发生农村触电死亡事故。

  27项农网改造升级工程通过 立项核准

  对于供电企业,实现农网改造升级,改善农网结构,提高供电能力和电能质量,治理低电压,是服务“三农”,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的必然职责,是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所在。

  “ 我 们 实 施 以 新 农 村 、 新 电力、新服务为内容的"三新"农电发展战略,投资1 .5亿元,优化中、低压配电网工程,重点加快电网技术改造和城农网建设。”德州供电公司党委书记王广善谈及目前农电工作时对记者表示。

  据了解,2011年,德州供电公司提出了城乡无差异服务,满足新农村建设用电需求。实现10千伏配网工程“手拉手”供电,这意味着某条干线意外停电,不影响其所供客 户 正 常 供 电 。 在 农 网 改 造 升 级上,德州供电公司共投资7 .1亿元,建设禹城军张、陵县土桥、临邑龙岗、庆云东环等10项输变电工程,建设改造10K V线路1274公里,配变779台、低压线路1130公里、户表改造97050户。

  去年3月份,山东公司在济南召开农网改造升级工作座谈会,明确了农网改造升级范围和重点,即县级行政区域内,为农村生产生活提供电力服务的110千伏及以下电网设施(含用户表)。重点是农村中低压配 电 网 , 对 未 改 造 的 继 续 实 施 改造,对已改造不能适应新的用电需求的实施升级改造,注重电网供电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升级。

  农网改造资金需求巨大,对于资金来源,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一位农电部门负责人对记者称,20%资金由企业自筹,80%靠贷款,由山东电力集团还贷,执行每千瓦时电量 加 收2分 钱 的 农 网 还 贷 资 金 政策。

  德州供电公司资料显示,2011年7月11日,总投资6 .18亿元的27项110、35千伏德州公司农网改造升级项目全部通过立项申请,这标志着德州公司所属10个县市公司农村电网供电能力和可靠性实现大幅提升,对助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没有电,别说生产,连饭都吃不上”

  当记者来到德州市陵县城关王景河村,发现在村口变压器设施上张贴着村民的用电情况和电价明细单,该单据显示,农村居民用电电价为每度0.5469元,浇灌机井电价为每度0.5389元,一般工商业电价为每度0.7796元。同时,每户村民的用电总量和总电费也清晰可见。

  据了解,王景河村几年前还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房屋破烂,道路坑洼,村民年收入不足300元。2009年村委会换届后,新支书于光林 走 马 上 任 , 带 领 村 民 建 起 面 粉厂,但却由于供电故障曾一个月停电3次,损失上万元。

  为解决面粉厂生产难题,陵县供电公司为其开通绿色通道,投资20万元改造10千伏东安线3 .5千米,砼杆9基,真空开关1台,帮助面粉厂安装自备变压器1台,仅用3天时间解决了用电问题。确保王景河面粉厂的正常生产,解决20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如今面粉厂已经成为当地知名的华齐粮油制品有限公司。

  当记者向于光林问起公司的生产用电情况,于光林感慨道:“没有电,就没有企业,别说生产,连饭都吃不上。”

  记者在当地还了解到,王景河村 民 生 活 富 裕 后 , 纷 纷 购 买 了 空调、冰箱、电磁炉等家用电器,用电量大增,而低电压却让很多家电变成摆设。2011年8月,陵县供电公司在王景河忖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投资36万元对全村电力设施进行彻底改造。新增100千伏安变压器1台,更换0 .4千伏线路9 .4千米,下户线、集表箱都进行了更换。用电稳定之后,村民吃饭、喝水、取暖都用上了电。

  集约化管理倒逼服务水平提高

  在记者走访过程中,无论是国家电网的宣传画,还是供电部门的宣传手册,95598这个号码随处可见。接受记者采访多位的村民随口能说出这个号码,他们说,遇到各种用电问题,这个号码便是救星。

  与其他省市不同,山东省完成了95598客服系统切换至95598供电服务中心,集约后的95598改变了以往按地域分散的业务受理处理模式,实现了集团公司对服务过程的实时监督和服务指标的全面检测。

  对于德州市夏津县供电公司总经理孙祥庚来说,每天必看两 个 报 表 ,一 是95598记录的报修、报装情况,二是最新用电情况。孙祥庚对记者说“以往用电出问题打供电所长电话属于体外循环,对服务质量不好控制,也不利于监督和管理。”他还称,山东省实行95598集约化管理后,每个供电公司的压力很大,一旦服务不到位,就会被省里通报点名批评。

  为了及时解决客户用电问题,尤其是农村用电低电压,夏津县供电公司成立了低压抢修指挥中心,率先推出“流动服务车”,建立流动服务站,配备了21辆集发电、应急照明抢修报修为一体的电力抢修服务车。供电公司工作人员介绍,抢修服务车还配备了G PS定位系统和车载打印机,便于对车辆进行监控,同时可以随时将客户反应情况和事发地点传至车载打印机上。

  由于供电设施的运行维护范围由产权归属确定,表后电力服务成为 供 电 公 司 工 作 的 一 个 重 点 和 难点。一位供电公司员工告诉记者,一些用户表后线路出了问题或是电器使用不当造成用电问题便打电话投诉供电公司,这让他们很尴尬,但为了解决问题,他们仍会细致讲解,为用户排忧解难。

  关于电力服务收费情况,孙祥庚对记者称,夏津县供电公司按照德 州 物 价 局 标 准 收 取 电 力 服 务 费用,但实际上经常是不收或少收,免费维修的情况很多。记者在一份《德州市物价局确定德州供电公司用电服务及故障抢修有偿服务收费标准》的文件上看到,一般按钮开关拆除、安装及固定的人工费为1元,而普通白炽灯拆除及安装则为免费。而出车费用,居民用户按每公里1.5元(最高不超过10元)、非居民用户每公里2元(最高不超过50元)收取。

  据悉,截至2011年11月3日,夏津县16万户用电客户、3421个台区剩余电流保护器安装及测试工作全面完成,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安装率、投运率、正确动作率均达到100%,连续9年未发生农村触电死亡事故。

  专家观点

  农村电网建设和发展应保持先进性和连续性

  杜松怀

  中国的农村用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的严重缺电、拉闸限电到以“两改一同价”为标志的农村电网改造,再到现在实施的“三新”农电发展战略,先后经历了农村电网的初始发展阶段、规范发展阶段、高技术高质量建设阶段以及农网智能化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近年来的一系列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为我国农电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6年以来,国家电网提出并实施了“三新”农电发展战略。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三新”发展战略带来的重大变化和影响。首先 是 电 力 管 理 和 服 务 意 识 显 著 提高,从社会反响和各种宣传报道中可以看出。其次,有关农电科研立项增多,社会主义新农村供电模式研究等一批农电重大科技项目顺利实施,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最后,在实际效果上,从陕西蒲城、天津静海、浙江鄞州三地的“农网营配调管理模式优化试点工程”验收情况来看,在农网改造、智能电网建设以及服务创新上都有创新和突破。比如,通过智能电网自动采集用电信息,管理部门可以实时监控电力输送、转运和消费情况;通过95598系统和新的可视化检修服务平台,提升农电企业快速响应、快速恢复供电的优质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目前,发达地区农网结构坚强,但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和薄弱,其农网结构及相应的配电设施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在未来农电发展过程中,必须正视三个问题。一是在宏观层面,加大特高压输电网建设的同时,兼顾农网的投入和建设,尤其在农网建设方面要有高起点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保持先进性和连续性,避免锯齿状、波动性的大起大落式建设模式。第二,在提供高效优质电力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效率和公平性,城乡同网同价就是兼顾公平的具体表现。第三,重视微电网和新能源开发利用,必须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认真考虑和对待这一问题,充分综合利用好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的风能、水能和太阳能资源,使分布式电源、微电网接入能够和大电网供电形成互补合力。

  应该注意,实施和促进农电事业的发展,任何政策及措施不宜一刀切,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供用电模式、不同政策环境等实际情况逐步开展,既要实现能源的优质高效利用及保障,又要兼顾社会的发展和公平效率,以及保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

  采访札记

  服务“三农”考验电力企业能力和智慧

  在田间,在工厂,在农户家中,记者的足迹随着输电线路见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网同价让农村享受到能源普惠政策带来的好处,农网升级改造更是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为农民电气化生活提供了保障。

  在合肥市肥西县偏远的上圩村,李祖应家的情况可以说是中国农村现实的一个缩影。子女外出打工,老人留守家中务农是很多农村家庭的实际情况。一个空调的安装反映了子女的孝心,也体现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当然,这要以农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提高为前提,正是农网改造和“户户通电”工程使这变成现实。对于国家电网而言,社会责任的落实不仅体现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更体现在对偏远农村地区用电保障上。

  在山东夏津“你用电,我用心”的承诺体现在了一张小小的电力服务路线图上,为快速服务和高效服务提供了指引。记者意识到,供电质量和服务水平,不仅需要服务意识提升,制度创新和技术保障成为保证服务水平质量的动力和硬约束。正是在严格考核机制和技术保障下,电力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都被极大激发。

  而在农电安全上,记者能感受到,几十年内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农民安全意识的淡薄和相关知识的缺乏,尤其是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妇女、老人和儿童的用电安全问题考验着电力企业的能力和智慧。印有安全用电知识的连环画、扑克、挂历成为拉近电力企业和农民的距离,是宣传用电安全意识和知识的有效途径。

  未来,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村经济发展,用电需求将越来越大,这对电力部门提出更高的要求。怎么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技术保障前提下,探索出一套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供电管理和服务机制成为电力企业服务三农的重点。浙江余杭村镇·电力服务共建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和探索。

  记者观察

  农电管理任重道远

  农村已经和将要发生的变革,对农电改革提出新的要求。目前农电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未来农电管理任重道远。

  “两改一同价”以来,我国农村基本完成了以县供电企业为核心的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一县一公司、县乡一体化管理,将乡(镇)电管站改为县供电企业所属的供电所或营业所,乡及以下地方集体或个人电力资产交由县供电企业统一管理。

  改革后的农电管理体制,基本理顺了自上而下的管电秩序,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享受了直接到户的电力服务。但是,这种管理体制也给省电网公司带来许多新的管理问题。

  资产管理问题。在改革中,无偿上划的农村电力资产大多没有办理合法的移交手续;还有一定数量的电力资产收不上来,资产上交、责任转移后,对新收资产的保全工作难以得到乡、村领导和农户的配合。

  维护管理费用增加。县供电企业管理范围延伸到农户后,电网维护管理工作量大增,因此,网改后县供电企业维护管理费用也随之增大。

  无法回避法律风险。管理范围的延伸带来设备事故和人身伤亡事故产生的法律风险:电力资产已由电力公司统一管理,农户关心其安全的积极性不高,电力设施被盗、被损,则难以找到线索;出了人身伤亡事故,过去可以在地方政府参与下调解了结的事,现在则要把电力公司告上法庭,相当于承担无限责任;各类法律纠纷增加,官司不断。

  反窃电难以开展。“两改”前,电力公司只抄总表,总表以下的低压线损由农户分摊。而“两改”后抄表到户,窃电损失要由供电企业承担,与农户无关。且窃电手法、工具不断翻新,在反窃电群众基础削弱的情况下,有些地区出现防不胜防局面。

  电费回收难。抄表到户后,县供电企业要面对每个农户收费,电费回收难度加大,也加大了电费回收成本。此外,乡供电营业所聘用人员的身份和待遇问题、生产营业用房问题、农户表后服务问题、原乡镇电管站债务问题、农电管理中地方及村的责任和义务问题等都有待解决。

  (刘璐璐)

  背景资料

  农电体制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农电体制改革关系到中央、地方、企业、用户各方利益的调整,也关系到农村电气化事业的发展,因此,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部委的关注,并适时出台一些指导农电体改的重大政策,主要有三个重要文件:

  1998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关于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体制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的通知”(即1998年134号文)明确提出将乡镇电管站改为县级供电企业所属的供电所,其人、财、物纳入县级供电企业统一管理。

  1999年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关于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电力管理意见的通知”(即1999年2号文件)。强调农电体改是党中央、国务院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促进农村电气化事业发展的重大措施,对开拓农村市场,解决农民生活用能,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通知明确了在农电体制、农网改造、农电管理、农村电力营销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及具体要求,2号文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农电体改提出最全面、要求最具体的文件,带有里程碑作用的文件。

  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通知,再次明确深化农电体制改革的要求,并加强县级电力企业改革及股份制改制作了规定。

  (本版稿件由本报专题部组织、策划。除署名外,均由陈晓、赵东东采写)
(责任编辑:罗为加)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