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财经 > 金融观察 > 资本市场

名家:央行小宽松保证股市不崩溃 国际板鼓噪可停止了

2012年01月18日10:22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周俊生
  叶檀:央行放开小水管保证股市不崩溃

  定向定量宽松已经开启,不过,这并不是普遍的货币宽松,央行扼住大水喉,而放开了小水管。

  央行首先放松贷款,以度过从2011年年底到2012年年初的流动性危机。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

供应量达到85.16万亿元,比11月末的82.55万亿增加了2.61万亿元;仅12月份,M2新增量就达到2.61万亿元,该数据已经创下货币发行天量。而今年1~2月间的信贷投放,也将缓解资金紧张情况。

  央行统计显示,2011年11月、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达5622亿和6405亿元,两个月新增贷款规模1.2万亿元。这是2011年年底央行逆势放宽货币的明显信号。

  2012年1月6日,央行发布公告,表示春节前暂停央票发行,并根据实际需求开展短期逆回购操作。这是央行逾10年来首次宣布就逆回购进行公开招标,再次显示春节前,央行放松部分货币的意愿。1月17日,央行进行了1690亿元14天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5.47%。1月19日还有一次,以保证春节期间的资金需求。数据显示1月份公开市场到期量为1260亿元。

  证券市场传来开闸放水的信号。2011年12月31日,南方和汇添富成为首批正式拿到RQFII产品批文的基金公司,境外人民币进入境内投资市场大局初定。

  2012年1月4日,央行正式下发通知,就实施《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的有关事项作出明确规定,这意味着基金公司正式推出RQFII的脚步将进一步加快。

  不仅人民币,外币投资也将进一步增加。据证监会1月16日发布的名单,2011年12月份证监会新批准14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创单月批准QFII家数记录,其中12月21日一天就批准了4家。

  中国加大QFII数量比印度政府放开外资投资股市的时间略早,显示了新兴市场吸纳资金以防止市场塌陷的急迫心情。从1月15日起,印度将允许外国个人投资者直接投资印度股市。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将对所有申请入市的外国投资者进行审核,要求交易规模不得超过上市公司实收股本的5%,同时所有的交易必须通过印度证券委员会认可的券商和金融机构等存管参与人进行操作。环顾全球央行莫不在进行货币注水,欧洲在偷偷进行量化宽松,美国把短期利率压制在零水平,同时保持着推出QE3的预期。全球在去杠杆化的同时放松货币,大致与中国央行相同,放开小水喉而卡住资金大水管。

  不顾争议,地方养老金入市似已单兵突进,以拯救证券市场危局。据报道,南方某省已经获准将1000亿元基本养老基金转交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运营,一季度将开始投资。据估计,目前全国社保基金资产规模约8000亿元,新投入运营的1000亿元资金将扩大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规模。分析人士认为,出于养老资金保值增值的需要,这1000亿元资金将首要投资固定收益资产,也有相当比例投资股市。从目前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运营资产的结构来看,粗略估计投向股市的比例可能在30%~40%。这也就意味着市场新增了400亿资金左右的新鲜血液。

  养老金大规模入市,既反映救市的迫切心情,也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孤注一掷。如果中国的证券市场在未来仍然无法产生红利,那就不是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损失,而是中国人的老年彻底失去了保障。此事绝非儿戏,目前主张养老金入市、将养老金投入股市者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再接下来,就是对房地产刚性需求的定向定量宽松政策。

  定向定量的货币宽松政策,使市场隔几天发生一次弱反弹,即便标普全面打击欧债危机国,欧元与欧洲股市以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大无畏精神挺过了艰难的一天,迎来反弹。

  值得关注的是,全球央行虽然小规模注水,但整体而言,依然处于金融去杠杆的过程中。从伦敦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与上海银行间短期拆借利率就可以看出,伦敦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欧元为0.284%,上海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1月17日上升189个基点,高达7.3667%,与国际市场相比,国内资金紧张实际利率较高。

  更不可忽视的是,全球实体经济疲软,而国际原油价格维持在每桶100美元的高位,说明滞胀压力如影随形。在此情况下,中国央行会大规模动用央票手段,减少下调存准率的幅度为未来的调控腾出空间,而利率基本不会改变。

  目前定向定量的货币宽松政策,只能支持弱势反弹,以保证市场不崩溃,稳健经营仍然是度过弱市的最大武器。

  周俊生:国际板的鼓噪终于可停止了

  在1月16日召开的上海市“两会”记者招待会上,上海市市长韩正说,现在并不是推出国际板的最佳时机,“我想,国际板现在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表。”虽然韩正并不是中国证监部门的领导人,但作为曾经拟议开设的国际板所在地上海的最高行政首长,他的这一表态自然也透露了来自决策层的一个明确信号:曾经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极大困扰的国际板的鼓噪终于可以停下来了。1月17日的A股市场在此激励之下,犹如卸去了沉重的包袱,顿时出现了强劲的上升行情。

  在去年5月,时任证监会主席的尚福林在上海出席“陆家嘴(600663)论坛”时放出豪言:“在这儿,我想告诉大家,我们离推出国际板越来越近了。”由于尚福林特殊的身份,他一语既出,顿时在市场上引起极大反响,沪深两地股指应声色变,从此开启了长达数月的下跌行情。而在尚福林作出这一表态的前前后后,每当有来自中国证监会或上海市的要员就国际板发表充满自信的谈话,总是要使大盘出现强烈动荡。国际板虽然还未出生,但已经成为干扰市场的一个“资本怪胎”。

  从国际板形成动议的第一天起,市场围绕着它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议。一个明显的现象是,这种争议的分歧是由话语者的“屁股”来决定的,官员们对它总是青睐有加,而投资者则一片反对声。官员们的热捧,有宏大的叙事来支撑,最为有力的理由就是推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投资者的话语没有那么宏大,他们所担心的只是在圈钱已经蔚然成风的A股市场再引进国际大鳄,对市场的杀伤力可想而知。但是,官员的话语权历来胜过普通投资者。

  其实,国际板不能适应于当下的A股市场,是一个用脚指头都可以想明白的问题。在中国资本市场还局限于人民币计价股票的背景下,跨国企业如果发行美元计价股票,无疑会重蹈B股市场覆辙,后来定位为发行人民币计价股票。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个国际板在中国早就出现了,比如在深圳证交所上市的闽灿坤就是,又何劳今日再来兴师动众?至于为了适应跨国企业的需求而放弃我国 《公司法》、《证券法》的普适性,专门为它们量身定做一套所谓的法律制度,更是一种对市场公平原则的公然践踏。

  既然如此,为什么有关决策部门还抱着这个国际板不放,而要将其强行塞给中国的投资者呢?答案只有一个,这些官员需要不断地创造政绩,国际板的鼓噪是在官场上流行的某些“政绩思维”的产物。正是在这种“政绩思维”的激励之下,中国资本市场才会出现发行市场的大跃进,并且不断强行推出加大市场风险的所谓新产品。其实,上海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建立国际板,建立金融中心只是一个漂亮的说辞,最重要的是因为深圳建立创业板市场后,上海方面就坐不住了。

  而深圳的创业板,又何尝不是“政绩思维”的产物。按照主流话语的说法,创业板是为了帮助拥有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开拓融资渠道而开设的。但是我们别忘了,在创业板开设之前,深圳已建立起了中小企业板,而当年开设中小企业板的理由,同样是为了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只是中小企业板已时过境迁,决策当局需要再接再厉地创造新政绩,才推出了创业板。时至今日,面对市场的满目疮痍,我们已经看到,给创业板涂抹的种种包装已经破产,投资者不得不为其买单。很显然,决策部门凭借其强大的权力,本来是可以按计划推出国际板的。但是,今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给其当头一棒。这次会议指出,要防止以规避为目的和脱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对照金融工作会议的这个要求,国际板显然就是这样一个可以“对号入座”的货色。

  现在,国际板的鼓噪终于可以停止了,饱受折磨的股市因此而振奋。但是,国际板的暂时搁置,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最近的股市行情低下而产生的倒逼作用,并不是决策部门意识到问题而采取的主动纠错行动。也就是说,决策部门随时可能抛出类似国际板之类超越市场条件的“创新”产品,从而再度扰乱市场。真诚地希望决策部门能够从国际板事件中吸取必要的教训,以投资者利益为重,以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为重,而不是继续把市场当作一个为己所用的工具,任凭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受到无情的摧残。

  马想斌:养老金入市在赚谁的钱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酝酿已久的地方养老金入市获得突破,南方某省已获准将1000亿元基本养老基金转交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运营,一季度将开始投资。有分析称,新增资金将提振股市债市。此前,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曾表示,建议有条件的养老金按一定比例投资股票。

  去年年末,A股市场持续下跌,指数滑落过程中,个股更是一泻千里。对于煎熬中的股民来说,自诩为自救保值的养老金入市,依旧能够带来救市的遐想。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之前曾表示,要组织全国养老保险金余额和住房公积金余额共4万亿元资金,设立一个专门的投资机构或者委托一个机构,投资资本市场。只是如今这专门投资机构尚未组建完毕,南方某省已经准备将1000亿元的养老金开始投资。

  养老金作为全国人民的保命钱,不少人认为这样一笔资金投入阴晴不定的股票市场,风险巨大。但当前这样一笔资金存入银行所获得的收益,却跑不赢通胀,这对于当前已经出现较大缺口的养老金来说,需要不断增值壮大,否则资金就会随着通胀的走高而缩水。此前证监会也多次提出这一计划,却始终没有真正施行。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对资本市场没有信心,大家对能不能管理好数量巨大的养老金持怀疑态度。

  目前看来,养老金已经跨过能不能入市投资的争论,中国版“401K计划”已经是如箭在弦。按照有关方面透出的信心,打着保值旗号的养老金,在其入市之后很可能没有奉献,只会赚钱,而且赚大钱。那么有个问题是,养老金保值赚钱,该赚谁的钱?股市中的金融机构也好,基金也好,都扬言自己运筹帷幄要赚钱。那么,剩下唯一可能赔本的就只有散户了。过去十年,散户确实赔了个底朝天,但血的教训已经教会了散户 “珍惜生命,远离股市”,当那些“能赔钱”的散户都接受教训跑了,养老金又去赚谁的钱?

  作为民生之本的养老金资产,在对外投资时对安全性要求近乎苛刻。对于股市这种高风险市场,这类资金必然不可能轻易入市。如果他们开始大举入市,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我们的股市具备了非常高的安全边际。当前以圈钱为主要特征的A股市场,不成熟、不发达,并不适合风险承受能力小的养老金、公积金来投资。过去10年中国GDP增长2.66倍,但上证指数几乎是 “零涨幅”,与此同时却多了上千家上市公司,流通市值激增了10倍,被称为 “以圈钱为主要职能”。统计显示,1990年至今,国内A股累计融资4.3万亿元,而累计完成现金分红总额只有1.8万亿元。甚至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本人也曾表示,A股市场是一个缺少回报的市场,它不仅不能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相反还会把投资者有限的财富蒸发掉,并且奉劝低收入者远离股市。

  话说回来,入市或许是养老金保值增值的手段,但并不是唯一,我们还可以去投资公共项目等形式填补养老金缺口,再比如国有企业的老员工,可以通过部分国有资产转移来填充养老金。如今地方养老金入市闪电试点超出了公众预期,养老金转交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运营,自然是技术性难题解决了,但将百姓保命钱投入股市,与百姓来说在股市并不具备所必需的安全边际的情况下,要让百姓不担心,似乎只有是比黄金更重要的对政策利好的信心了,只是这样的信心从何而来?

  桂浩明:由三波反弹引发的思考

  从去年6月份到现在,沪深股市先后出现过三波具有一定力度的反弹行情。对这三波行情进行反思是很有意思的,有助于人们深化对当前市场的认识。

  去年6月下旬到7月中旬,在差不多近一个月的时间内,沪深股市展开了一波反弹,沪市从前期低点2610点起步,最高上行到2826点,幅度为8.27%。当时的背景是,中央领导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署名文章,明确指出中国的通胀将得到有效的控制。这个表态被市场广泛认为是宏观政策将出现调整的信号。因为就在这段时间,中国的通胀水平不断上升,月度CPI涨幅已经超过了6%,人们很担心这种情况再继续下去会导致更加严厉的调控。现在高层讲话说通胀将得到控制,这就缓解了大家对调控进一步强化的担忧,随之而来的是对经济增速将重新加快的憧憬。于是,也就有了一波超过200点的上涨。不过,过后不久人们就发现,CPI还是在高位徘徊,同时宏观政策仍然在收紧,再加上欧美债务危机也风声四起,这就使得好不容易聚集起来的做多能量迅速四散,股指在构筑了双头形态后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

  这波下跌一直延续到10月下旬,此时股指已经退回到了2300点一线,创出了两年多来的新低。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的反弹能量开始积聚,特别是在汇金公司主动增持股票以后,很多人认为是权威部门发出了做多的信号。也就在这个时候,央行表示将对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有关方面也启动了结构性减税等多项改革。无疑,持续了近两年的紧缩政策,在这个时候似乎显示出调整的迹象了。对此,股市立即作出了积极的反应,大盘很快就从2307点冲高到了2536点,幅度为9.92%。这波反弹的势头一度很强,并且在传媒板块的带动下有一种热点全面开花的格局。人们对此也抱有较高的期望。但是,行情运行到11月中旬却难以继续了,原因在于已经出台的利好强度有限,与市场预期存在较大的距离。另外宏观紧缩的效果已经在实体经济上得到全面的显现,大家对上市公司业绩的担忧在强化。于是,大盘就再度掉头向下,并且在去年的12月底下行至2134点,这也使得股指要低于10多年前到过的位置。这波下跌,大盘蓝筹股跌幅不是特别大,但因为很多中小板和创业板股票领跌,因此杀伤力还是非常大的,市场上哀鸿一片。

  也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会上提出要提振股市信心,并且要完善股票的发行、退市和分红政策。消息传出,股指又一次大涨,而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似乎在2300点遇到了一定的阻力。现在这波行情还在演绎过程中,认为能够实现向上突破的舆论不少。如果按前两波行情平均反弹幅度9%来计算,那么行情的高度大约是在2323点。而结合行情运行的背景来看,由于政策面继续好转,同时面对股市不振的问题也有了针对性的措施,所以这次反弹存在强度超越前两次的可能。只是,现在市场资金面还比较紧张,同时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效益也不乐观,上涨行情的出现仍然带有比较多的超跌反弹色彩,同时也不排除有的参与者抱着“赌利好”的心态。所以,对于这波行情的持续性,现在还不能估计太乐观。时下,如果大盘真正要有所作为的话,那么成交量须明显放大,同时热点也表现出延续性。而现在来看,这些未必能够马上做到。

  对去年6月以来至今的三波反弹的分析,不难发现都具有下跌抵抗的特征,但同时又受到了各种类型利好的提振。这种状况,在过去是不多见的。这也提示人们,一方面对基于市场规律以及环境而形成的自然走势,还是要有足够的谨慎。但同时,对基本面与政策面所发生的变化,也应该有充分的重视。很可能在下阶段,股市本身就是在这些因素的博弈中蹒跚而行。

  郑眼看盘:“养老金入市”并非纯利好 再冲高可减持

  周二A股狂涨,沪综指收涨4.18%报2298.38点,深综指涨5.14%报860.25点,创业板指涨4.81%,中小板指涨5.11%,两市成交大幅放出。从盘面看,有色金属等周期股为股指上涨第一功臣。

  A股走势颇为古怪,忽喜忽悲,一会儿百股跌停,一会儿百股涨停。这显示出不成熟,也显示出政策市、消息市的特征。不过,撇开消息面不谈,A股在技术上可能也需要些反弹,只是这种情况下走势或平缓一些。

  昨上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去年四季度GDP增8.9%,优于预期的增8.7%;上月工业产值同比增12.8%,优于预期的增12.3%;上月零售额增18.1%,优于预期的增17.2%。数据全部远优于预期,这对股市有极大利好。笔者认为,数据可能会通过以下3个渠道利好股市:

  首先,优于预期的经济数据首先会支撑资源价格,从而拉抬起资源类股并间接拉动股指;其次是使其他非资源类上市公司的业绩降速也不再如原先预期的那么严重;再者,这有助于维持人民币升值预期,防止热钱、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FDI)的过度撤离。

  顺便说一下,本周三至本周四的某一时点(不知确切时点),我国还将公布去年12月的FDI数据。这个数据于去年11月出现自2009年7月以来首度下滑,所以机构投资者应会关注。

  昨利好还有不少,如“南方某省千亿元养老金可望首季入市”消息,又如上海市长称“国际板无推出时间表”等。

  关于养老金入市,很难说好坏,关键是如何看这个问题。如果硬要从好处看,那么此举或能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在养老金入市后,股市如果还要偏袒上市公司和大小非,自然就不妥了。

  养老金规模不小,当其入市时,除被套的投资者账面上减亏外,大小非们也将可用稍高一些的价格减持,两类人群均受益。

  主张养老金入市者也许会否认笔者这个说法,但事实上,我们任何一个投资者入市,均是大小非们所乐见的。只要参与这个市场(做空者除外),不管是谁,也不管其主观意愿如何阳光,客观上均会直接或间接有利于大小非减持。

  养老金进场也不是不可以,但前提是马上改革股市。以笔者看来,大体能做到以下几点就差不多了:首先得改成存量发行新股,或改成美国式招标发行新股;其次是整治IPO公司包装;再就是迅速推出退市制度;最后是对增发配股加以限制。

  目前股指已在2300点下方堆量太多,所以已不容再失,否则2000点未必能站得住。

  “市场资金是否充足”这一因素看似对股指高低起作用,但若将时段稍稍拉长就不是了。笔者以为,这个市场根本就不是钱的问题,因为再多的钱也会有无穷无尽的IPO来对冲,IPO和增发配股完全就是取之不竭的资源!

  养老金入市消息对节后扩容节奏是有影响的,即有了这条消息后,扩容多半会快些,所以利好是经不住“消耗”的。想到这层其实一点也不难,但知行合一就有点难了。

  投资者短期还可持有那些涨幅不大的个股等补涨,涨一个抛一个,不必纠缠。想持一部分股票过节也可以,但得担当节日期间欧债危机意外发酵的风险。在笔者个人看来,持部分筹码过节问题不大,因很明显的一件事是:管理层有意将“降准”放在节后,届时小资金应有机会一单走人。

  老法师看盘:反弹背后

  昨日(1月17日)和1月6日如出一辙,市场又是在极度悲观的环境下展开强劲反弹。然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每一次反弹背后,究竟是利好消息的刺激是主因,还是其他因素是关键?

  利好当然不可或缺,但所有的利好似乎都不太实在。上一次的利好是管理层喊话,说要“提振市场信心”。而当时所谓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也是停留在研究层面,尚无实质行动,但反弹依旧展开。但是,央行下调存准率的预期一再落空,再加上海外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大盘又跌了回来。而昨天也有一些利好消息,比如千亿养老金进场在即,又比如宏观经济数据符合市场预期,但这些被外资大行解读为伪利好。

  但实际上我想说的不是反弹背后的那些利好,而是每一次反弹前夜,似乎都有一位知名私募倒下。上一次是赵笑云,刚清盘市场就报复性反弹了。而昨天,前明星基金经理王贵文被曝旗下四只私募产品清盘,结果反弹又来了。所以有的时候还真要信这个邪,如果不是这些私募倒在黎明前,如果不是这些机构把肉割在地板上,如果不是又一批多头彻底倒下,那反弹行情还真的出不来。

  上周末,我曾经指出,此前15年,春节前最后一周行情有14次都是上涨的,所以本周行情也不用悲观。现在好了,又一个私募“倒下”之后,一根创新高的大阳线让春节前的市场又一次转危为安。接下来,走出节前“送红包”行情的可能性已经很大了。不过,昨天这种大面积个股涨停的行情也暗藏隐忧,比如成交量依然不太理想,沪市成交额不足800亿,且指数依然没有突破2300点整数关口。所以接下来反弹要进一步展开,多方需要做的就是放量站上2300点,如果成交量不放大,该怎么操作这里也就不需我再多言了。

  另外,我还是要说出来的是,春节长假期间的不确定性不会因为昨天的反弹而消失,因此越是临近放假,稳健资金越会更加谨慎。因此到本周末,空仓资金也没必要急着把仓位打满,当然如果本身有仓位且成本不高的话,那可考虑以持股为主。

(责任编辑:姜炯)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