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军事 - 体育 - NBA - 娱乐 - 视频 - 财经 - 股票 - IT - 汽车 - 房产 - 家居 - 女人 - 母婴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 文化 - BBS - 博客 - 微博
搜狐财经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破除垄断会降低央企发言人“高危”程度

2012年02月22日00:22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近日,国资委公布了2012年新版央企新闻发言人联系方式。并且,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新闻发言人也是一种“高危”行业,希望社会各界理解。新闻发言人之所以是一项高危行业,是因为个人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个人素质的差距,有时可能会被断章取义,也希望媒体及社会各界给与包容和理解。

  坦率地说,社会公众对于央企的包容尺度近年来在不断放大,央企对社会分红的提法已经出来数年,但是行动上缓慢得令人焦虑。200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预示着将终结“央企吃肉,全社会喝粥”的局面, 央企全部向社会分红。根据数据显示,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2007年139.9亿元,2008年443.6亿元,2009年988.7亿元(包括电信企业重组专项资本收益600亿元)。2010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决算数为558.67亿元。这显然与央企的赢利无法同日而语,2011年,央企累计实现净利润9173亿元,同比增长6.4%。

  虽然说央企近年来进行了不少创新,但央企中,很多企业明显的垄断地位,是不可否认的。尤其是在经济危机之后,普通人的生存恶化,而央企不断爆出投资房地产赚钱、高消费、高福利奖金等,这些都令普通公众对央企的不满情绪发酵。

  有人认为,“央企作为企业并没有公权力,不同于政府,对于新闻发言人制度,如果企业对其仍停留在应付的态度上,是永远应付不完的”。这种观点是混淆视听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最先发轫于西方,其初衷是基于公民法定的对相关政府事务的知情权,当然也包括政党和社会团体等。这里并没有说企业。美国是最先成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就是在政府、政党与社会团体等机构。可以看出,以上机构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的行为都有可能牵涉公共利益,与公众息息相关。中国的央企,也符合这一特征,因此它成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有其合理性,那么就不能再说它们只是作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企业存在,他们回应公众问题和疑问是应有义务。

  就目前而言,这项制度如果没有打破央企垄断的改革作为支撑,那么就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公众对央企的不满情绪主要在于以上所说的央企向社会分红的力度不够。如果发言人制度单枪匹马地实行,那么出现发言人疲于应付、或者搪塞敷衍的几率将是很大的。

  作者:祝乃娟 (来源:21世纪网)
(责任编辑:王洪宁)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