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
湖北宜化集团这家年销售收入数百亿的明星企业头顶的光环便蒙上了阴影。
2月23日,一则关于湖北宜化因涉嫌价格垄断而被湖北省物价局处以1020万元罚金的消息不胫而走,这家在A股挂牌的上市公司随即于次日开市起申请临时停牌。
截至目前,围绕这一垄断案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件的诸多细节尚未公布,但高达千万的重罚则是国家发改委迄今为止针对价格垄断开出的最大的罚单。
2月24日,湖北省物价局在回复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价格主管部门正在对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涉嫌价格垄断问题进行调查,尚未结案。此案调查不涉及湖北宜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这也意味着作为湖北宜化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湖北宜化暂时并未被纳入调查名单。
虽然湖北省物价局并未指出被调查的具体产品,但湖北宜化董秘强炜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则确认称,湖北省物价局的调查针对的是集团旗下的一家生产保险粉的子公司,并强调与上市公司并无关系。
“我们会尽快发布公告,对此进行说明。”强炜说
但本报记者注意到,作为国内生产保险粉的主要厂商,湖北宜化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湖北宜化的业务板块中对保险粉业务也有所涉及。
“作为公众公司,湖北宜化集团不愿意上市公司受到影响。”一名业内人士说。
虽然目前湖北宜化2011年报尚未发布,但本报记者了解到,虽然保险粉在湖北宜化的业务结构比重不大,但2011年销售量仍然有五六万吨。
“上市公司肯定脱不了干系,整个湖北宜化集团以大欺小,利用旗下公司及控制的关联公司联手操控价格的事情业内均有所知。”一名与湖北宜化长期保持业务来往的供应商对本报记者说。
祸起“保险粉”
湖北宜化保险粉价格从2011年年初的每吨3000元一路高涨,最后接近万元大关
从产业规模上看,湖北宜化集团无疑是中国化工领域的“产业大鳄”。
来自湖北宜化集团官网的资料显示,其旗下拥有40多家生产实体企业,其中2家上市公司,5家中外合资公司,在内蒙古、四川、云南等国内多个省份拥有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从地理位置看,湖北宜化的业务触角几乎蔓延了整个中国版图。
在其贯通的化工、化肥等产业链条中,保险粉则是此次国家发改委重点“开刀”的对象。
本报记者了解到,保险粉是医药工业和合成染料的重要原材料。目前,国内保险粉的固定供应企业主要有7家,集中在浙江、山东等地,但就产能规模而言,无一能与湖北宜化集团相比。
业内一家驻湖北办事处的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早在2007年左右,国内生产保险粉的企业就存在相互挤压的现象,彼时,湖北宜化抢夺市场的意图就已凸显无疑。2008年,湖北宜化以3亿元投资的年产10万吨的保险粉一期项目动工,并于2009年6月建成投产,这一扩张也使湖北宜化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保险粉生产企业。
来自证券机构的分析报告显示,保险粉在2011年下半年进入高利润区,三季度测算均价为7783元/吨,高于二季度570元/吨,比2010年同期高1780元/吨,每吨毛利率约为1586元。
而湖北宜化2011年半年报中关于保险粉业务的介绍也同时印证,在高利润的诱惑之下,报告期内生产的4万吨保险粉实现了1.84亿元的营业收入,毛利率高达20.13%。
上述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湖北宜化集团哄抬保险粉价格最为疯狂的时期在2011年上半年,从年初的每吨3000元一路高涨,最后接近万元大关。
“有时一天就涨价2000多块,全年翻了近3倍。”上述知情者说。
而对于湖北宜化集团的抬价手法,本报记者多方调查获悉,湖北宜化集团在自身产能规模的前提下,不同时期地联手旗下主要公司及业内企业,形成生产企业联盟,并囤积居奇,如此反复运作,其获得的利润也成倍增长。
据本报记者了解,此前,每吨保险粉的利润空间介于200-400元之间,而随着售价高企,生产企业的利润则攀升至5000元以上不等。
“为了确保产品高价,(厂家)还会定期施行限产政策,或者各工厂轮流限产,或者缩短工厂开工期等等。”湖北当地接近湖北宜化集团的人士说。
强势垄断
与其有过业务往来的人士均表示,由湖北宜化集团把控的市场版图已然可称帝国。
保险粉仅仅是湖北宜化集团垄断版图中的冰山一角。
湖北宜化集团作为当地的纳税大户,其旗下业务也堪称繁杂,涵盖了化肥、化工、农药、电力等多个产业。而在其各大业务板块中,其化肥、化工等领域的市场话语权也皆让同行难以企及。
“除了保险粉,湖北宜化的化肥,比如尿素等产品也都存在大量的市场垄断行为,只是保险粉的垄断程度最严重而已。”一名供应商说。
本报记者了解到,湖北宜化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多元醇生产基地,年产12万吨季戊四醇,这一规模也让其在全国市场控制了高达80%的份额。此外,湖北宜化集团还是亚洲最大的化肥制造基地,化学肥料高达1250万吨。
不仅如此,湖北宜化集团头顶的光环还包括:亚洲最大的井矿盐生产企业、中国最大的联碱化工生产企业、中国最大的
氯碱化工生产企业。
上述接近湖北宜化的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为控制旗下产品的市场份额,湖北宜化集团推行的战略也极为凶猛。
“从南到北,湖北宜化频繁对竞争对手进行收购,这也让其在以自身为主导的多个产品市场中的地位无人能撼动,更无所谓竞争。”上述人士说。
而湖北宜化董秘强炜则向本报记者表示,湖北宜化推行的兼并重组完全基于市场行为,并无蓄意之谋。
“我们是在国家鼓励重组的政策号召下,兼并一些能耗高效率低的企业,不能说我们兼并的企业多就说我们搞垄断。”强炜说。
但针对湖北宜化集团目前在市场中的话语权,数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与其有过业务往来的人士均表示,由湖北宜化集团把控的市场版图已然可称帝国。“他们下面还有很多关联公司,本来很多合同可以直接签,但根据他们的规定不得不和第三方进行签订,其实,第三方还是受他们所控制。”一名知情者说。
本报记者了解到,湖北宜化于2008年成立的北京宜化贸易有限公司便是参与公司之一,而事实上,“类似于这样的公司还有很多”。
被指强扣质保金
湖北宜化每天都有数十个项目招标,中标的都要缴纳质保金。
多名供应商向本报记者反映,除了在市场上呼风唤雨外,湖北宜化更为强势的表现则在于对供应商设定的霸王条款。
由于湖北宜化旗下业务繁杂,为其提供各类设备和原材料的商家也数以百计,但无论是提供仪表,或者化工原料,这些供应商中95%的境况都如出一辙。
“在签订合同时,供应商都会支付项目款10%的质保金,但项目完成后,这笔钱要么被扣除5%,要么分文不给。”其中一名供应商说。
据多名供应商透露,湖北宜化在与供应商签订合同后还要求后者签署一份承诺函,承诺函中的条款规定,如若要求在规定期限内返还质保金则只能拿回5%,“如果不签这个承诺函,一分钱都拿不回。”
据本报记者了解,因项目性质不同,湖北宜化的各供应商所缴纳的质保金也数额不一,从几万至上百万不等,而强行扣留质保金也成为湖北宜化的一条不成文规定。湖北宜化内部人士也对此进行了确认,“几乎对所有供应商都如此。”
一名屡次要求返还被扣质保金未果的供应商向本报记者透露,由于企业规模庞大,湖北宜化的供应商数量较大,经其不完全统计,每年湖北宜化仅扣留后者质保金的总额也很大。
“类似我的这种情况太多了,湖北宜化每天都要签订数十份供应商合同,每个供应商都要缴纳质保金,这些都有据可查。”上述人士说。
但部分供应商为保持与这家业内巨头的合作关系,多数都会选择妥协,这也俨然成了湖北宜化垄断案中的另一个注脚。
作者:尹一杰 (来源:21世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