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军事 - 体育 - NBA - 娱乐 - 视频 - 财经 - 股票 - IT - 汽车 - 房产 - 家居 - 女人 - 母婴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 文化 - BBS - 博客 - 微博
搜狐财经 > 国际财经 > 全球经济

修复被震断的产业链:进一步的全球化和技术创新

2012年03月09日01:19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一场地处东北、远离日本经济中心的地震,几乎让日本所有产业都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甚至还重创了全球产业链。

  仅这一点,就能看到虽然历经长期低迷,日本在全球产业链中仍然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同时也显现出今日经济全球化程度发展已如此之深,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直接波及全球产业链。

  许多专家由此指出,震后日本制造业企业的转移、替代等现象,或会导致全球产业链条的变动。日本制造的灾后重建,很大可能将是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重建。

  同时,此次大地震所暴露的供应链中断、能源短缺、原材料依赖进口等问题,均是日本制造业在震前就已经存在的结构性困扰,震后复兴绝非“疗伤”那么简单。

  地震将是日本制造业再度崛起的一个契机,还是将之推向一蹶不振的境地?目前还前路难测。

  震断的产业链

  从宫城到岩手,一路聚集着众多半导体以及关联企业,这里是日本半导体产业集聚地。因此,日本制造业受损最严重的首先就是半导体产业。

  记者抵达的许多地方,厂房仍处于废弃状态。由于政府当前的首要精力都花在安置灾民和基础设施恢复之上,工业复兴进展相对缓慢。据当地官员介绍,许多地方的企业复工率尚未及半,失业问题严重。

  虽然也有许多企业已经逐步恢复生产,但电能不足、核泄漏危机以及灾区大环境等困扰仍然存在,短时间内难以完全恢复。

  被震断的除了肉眼可见的屋瓦椽檐外,还有一条无形的牵涉极广的产业链。东北三县地震后,半导体产业的全球总体产量立降10%,许多海外企业连带陷入供应链不稳定的困境。

  重灾区半导体电子零部件产能的下降,很快还波及汽车生产企业,日本八大汽车厂商一度相继宣布停产。据日本自动车工业会数据,大地震至少造成整车生产商超过1万亿日元的损失。

  一场灾害用无以辩驳的姿态昭示:已经根植日本制造业多年的产业链模式,高效、精炼之余,也非常脆弱。

  第二轮海外转移浪潮?

  这些问题,身在其中的日本企业看得很清楚。不同企业开始寻找各自对应之策,有一些持开放而激进之态,震后决然走向海外转移产能之路;也有一些仍然谨遵传统,固守本土,并不打算因地震而大起变革。

  日本先进材料株式会社社长中村繁夫就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介绍,地震之后,电能供应受到很大影响,这是对企业生产造成的最大问题。许多企业也在这个因素驱使下开始加快外迁的步伐。

  “比如全球知名的光学玻璃制造公司HOYA,去年地震后就在中国山东建立工厂,将一部分产能搬过去了,还有OHARA也将旗下的工厂迁到中国。这些公司都是在地震之后将产能向海外转移。”中村繁夫说。

  外迁的理由除了地震灾害和电能短缺的关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原材料的进口也越来越困难。比如说宫城县以前是工厂集中的地区,但海啸破坏了港口设施,海运不便造成当地原材料短缺,许多制造工厂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不得不外迁。

  “日本产业界现在就是这样的情况,技术研发很多继续留在本土,生产则迁往海外。实际上这个趋势以前就有,只不过地震之后开始加速。”地震后,中村繁夫将部分公司迁移到了新加坡,还在北京新成立了公司,将许多员工送到了海外。

  更有一些汽车零部件厂商受灾害震动,彻底调整供应链体系,尤其是通过建立零部件材料和规格的通用化,来构建全球分散化采购体系。

  无论是增加库存、转移产能还是分散投资,地震已经刺激许多日本企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重塑产业链以抵御风险。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日元快速升值以及拓展市场等原因,激励许多日本企业走向海外,形成了第一波日本企业全球化浪潮。后来的90年代到本世纪初,日企更多注重本土发展。地震或许会掀起日本企业的第二轮全球化浪潮。”中村繁夫说。

  重塑能源战略

  比海啸影响更深远的或许是另一场“核海啸”,日本甚至全球的能源战略都因此出现调整。

  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发生后,日本人对核电的恐慌心理迅速上升,全国54座原子炉中,目前只有2座还在运转发电,而这2座也将在4月下旬停运。鉴于核电占日本总发电量的30%,核电站的关闭,不仅给复苏中的制造业企业带来当头一棒,而且也使日本人在接下来的夏天里面临无处避暑的难题。

  本次采访中,建设“全民节电”社会、拓展可再生能源使用,成为无论官员还是企业都挂在嘴边的词。

  北海道更是以此作为经济提振的战略之一。“以大地震为契机,特别是核能危机之后,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太阳能、风力发电比例开始扩大以供应能源。那么,自然灾害风险低,并且可再生资源方面拥有得天独厚优势的北海道受到关注。我们正在密切关注能源供给这方面。”北海道知事高桥春美就告诉本报记者。

  但采访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震后面临能源、材料进一步短缺的日本,依靠技术创新解决问题的意志和传统仍然坚定。比如,由于稀土资源依赖进口,为了摆脱受进口国政策限制,日本坚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对稀土的替代。

  “东北的振兴应该依靠高科技来实现”,已经成为复兴的共识。

  “如果复兴只是把原来的工厂和设备重新恢复,那就没什么意思了,我们复兴就是要引入新的技术和工艺来实现跨越。”岩手县知事达增拓也告诉本报记者。

  全球经济产业链的相互依存或许会传递和放大地震的影响;受资源禀赋限制,能源短缺也是日本的先天性困扰,解决之道反而是更深层的全球化和技术创新。
(责任编辑:谢伟)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