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军事 - 体育 - NBA - 娱乐 - 视频 - 财经 - 股票 - IT - 汽车 - 房产 - 家居 - 女人 - 母婴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 文化 - BBS - 博客 - 微博
搜狐财经 > 财经评论 > 民生杂谈

打破排斥性体制才能扩大消费

2012年03月12日09:32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刘尚希

  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是当前及今后的政策重心。究竟怎样才能扩大消费呢?按照原有的思路去考虑,按照原有的路径去操作,实际表明几乎没有成效。必须全面反思,重新认识消费,恢复消费的本来面目,扩大消费才有可能。

  一、消费是目的,而不是工具

  消费问题非常重要,这是大家都知道但又没有真正认识清楚的大问题。我们国家发展到了现阶段,消费变成了关键性的问题。社会最终消费率越来越低,从过去的67%(1981年)到现在47%(2010年),降低了20个百分点。经济蛋糕越做越大,但是用于社会最终消费的份额却越来越少,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我觉得对消费的问题要全面反思。

  在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时候,国家就提出要扩大内需,尤其要扩大消费。而且那个时候上升到了战略的高度,扩大内需、扩大消费是国家战略。从1998年提出来,到2008年再次发生国际金融危机,十年之后我们内需是不是扩大了呢?消费是不是扩大了呢?实际没有扩大。不但没有扩大,反而萎缩了,最终消费率从1998年59%下降到2008年的48%,比例越来越低,这是为什么?

  我觉得,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认识问题,另一方面是体制问题。先谈认识问题。现在对消费有一个误解,这个误解来自于现在的主流经济学,与凯恩斯理论有关系。大家都熟悉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说法,即消费、投资、外需。在“三驾马车”里的消费是什么呢?消费是工具、是手段。只有当经济增长需要它的时候,才会重视它。当经济增长不需要它的时候,那它可能就会靠边站。从1998年到2008年十年间,刚开始我们遇到东南亚金融危机,出口出不去,外需不行了,所以需要内需,要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搞了几年积极财政政策,尤其是加入WTO之后,外需又起来了,2002年经济增长开始加速,达到9%,之后几年都在两位数增长,2007年一度超过14%。这个期间经济增长非常快,外需非常旺盛,出口是以井喷来形容,强劲的外需拉动经济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想得起消费呢?完全忘了。当时的注意力主要放在防止经济过热上,为了让经济降温,消费连带地一块被抑制了。所以,当消费一旦变成经济增长的工具或手段的时候,那就是有时需要、有时不需要;时而重要、时而不重要。到了2008年的时候,再次出现外部危机,才意识到我们的内需不足,而且越来越不足。消费的重要性,只有这时候才再次被想起来了,才再次被重视。

  没有危机想不起来,是两次外部危机刺激了我们,才想起消费的重要性。政治经济学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讲的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消费。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生产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消费吗?消费本来是目的,但是在这种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里头,把它彻底变成了一个工具,变成了一个手段。目的变成了手段,那就异化了。

  这是一个大问题。不是不懂,而是工具理性过于强大,遮蔽了价值目标理性,使我们无法看到消费的本来面目,也就不能真正认识到消费是目的,而生产只是手段。这与整个经济学体系是密切相关的。整个经济学是生产本位,而不是消费本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这样一个背景下,经济学的工具理性更是被放大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整个经济学一开篇的定义就是配置稀缺的资源,干嘛呢?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现在整个经济学是为生产服务的,是为怎样做大蛋糕服务的。效率就是讲做大蛋糕,经济学的核心就是效率。至于消费,那是其次的,只是做蛋糕的一个手段。到凯恩斯那儿,他把消费这个目的彻底变成了工具。这就是导致我国消费长期以来难以扩大的认识上的原因。

  其实,即使把消费当一个工具,但也不仅仅是一个短期地促进经济增长的工具。消费是干嘛的?消费不是把财富消耗掉了,而是转化了。这与物理学上讲的能量守恒是一个道理。物质财富消耗了,但转化成了另一种更宝贵的财富,那就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就是靠消费来实现的。政治经济学讲两种生产,一种是物的生产,一种是人的生产,也就是人的发展。人的生产,就是靠消费实现的;没有消费,实现不了人的生产。十多年来消费率在不断下降,就证明了我们只重视了物的生产,而没有重视人的生产,更没有重视人力资本。这反过来又制约了经济发展的后劲。消费不足,经济增长动力也不足。消费不足,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发展后劲就肯定不足。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也不可持续。经济发展最终都是靠人来推动的。马克思讲的生产力的三要素里头,人是最关键的。这些道理过去都知道,现在都忘了,关键是把人忽略了。因为在物质主义盛行的氛围下,把人本身忘掉了,只是把人当成物的一部分,在工厂里是流水线的一部分,在生活中是金钱的奴隶,人被物驱使着,这是社会的异化。

  所以,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如果认识问题不解决,要扩大消费是很难的,很可能还要下降。

  二、打破排斥性的体制才能扩大消费

  体制性的问题是综合性的、系统性的,不是某一个方面体制的问题。整体来看,现在的体制实际上是一种排斥性的体制,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排斥参与。参与社会资源的使用、增值、创造价值的过程,即参与市场经济的机会是不平等的,总是在排斥一部分人,机会不均。例如,就业就有各种各样的排斥,如户籍排斥、地区排斥、性别排斥等;投资也有排斥,民间投资就有各种各样的限制和无形篱笆。这也是一种排斥。创业、搞科技发明、办教育、办医院等等,都有不同形式的排斥。排斥就是歧视,他可以搞,你不可以搞。这种种排斥导致参与机会的不均等,严重抑制了经济和社会的活力。

  第二,排斥分享。这导致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机会不均等,例如,干同样的活,拿的报酬不一样,在分配中,同工不同酬,这就是一种分配排斥。还有公共消费。顾名思义,既然是公共的,那就应当是平等的,但实际上对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公共服务待遇三六九等,这就导致了一些人不能享受相应的公共消费,这也导致人力资本积累的不平等,进而导致起点不公平。

  公共消费包括哪些东西?比如教育消费、健康消费、保障房消费等等,这些都属于公共消费的范围。政府所花的钱除了公共投资,剩下的都是公共消费。这其中:一部分是政府自身消费,一部分就是社会大众消费。政府自身消费那块要最小化,但社会消费这一块毫无疑问要扩大,但我们的公共消费平等吗?不平等,不平等就产生排斥。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就很明显,农民工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不是他自己的原因造成的。他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不能给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给他的回报就很低,只能拿低工资。文盲、小学毕业,看大门,能够拿到高工资吗?不能。市场经济的分配规则是按照贡献大小,创造高价值才能有高回报。现在农民工群体很大,两亿多人,整体素质偏低,就业技能缺乏,如何才能增加他们的收入?他们的后代呢?处于流动状态,不是本地居民,孩子上学要交赞助,得不到平等的公共教育消费。这就变成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起点不公平,又回到第一种排斥参与排斥。经济是循环的,公共消费的不平等,导致了参与市场机会起点上的不公平,分配差距就会越来越大。排斥带来排斥,陷入恶性循环。

  联系到分配的角度来说,消费实际上发挥一个起跑线的作用。现在讨论分配问题只是着眼于收入本身,那是一种静态的观念。动态地观察,分配差距起始于消费。消费(人力资本)收入消费收入,这是一种循环,如果消费这个环节出了问题,社会的基本消费不平等,差距很大,收入差距会更大。收入差距大,是多年循环累积的结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释三尺也非一日之功。不摆脱静态思维,希望毕其功于一役,收入分配是无解的。急功近利,就像治病,今天得病,希望明天就好,可能吗?一个蛋糕已经形成并已经分掉了,你怎么再分呢?只有在创造蛋糕的过程中才能重新分,那就要从起点开始,从增强参与做蛋糕的能力着手。上一轮循环的终点,也是下一轮循环的起点。能力的鸿沟越来越大,那参与的机会就越来越不均等。再加上在公共消费方面的不平等,就导致了各种各样的排斥。发展成果难以共享,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消费份额怎么能够扩大呢?这将导致消费份额在经济循环中不断下滑,这是自然的结果。消费率下降是一个结果,直接提升、改变这个结果是不可能的,那只能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彻底打破排斥性的体制。

  在这里,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公共消费平等化。促进公共消费平等,是缩小能力鸿沟、实现起点公平的重要措施。在现代社会,公共消费越来越重要,其份额也随着发展而提升。公共消费是私人消费的前提。现在一谈到消费问题就是私人的事情,这个是错的。我们现在把这个关系颠倒了。公共消费可以带动私人消费,也可以在长期意义上促进私人消费的平等,通过若干个循环以后,可以缩小私人消费的差距。私人消费的差距缩小,市场分配的差距也才能缩小。要改变排斥性的体制,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不然的话,包容性发展就不能实现;如果不能实现,那我们现在所提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要调结构、转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也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作者单位:财政部财科所)

(责任编辑:金永明)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