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无疑是亚洲当代艺术的龙头 |
判断一个城市是否有成为艺术中心的潜质,仅仅以经济基础为参照物是远远不够的。20世纪60年代,世界艺术中心从欧洲到美国的转移,证明除了要有革新精神、自成一体的艺术面貌外,还需要以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展示、艺术商业和艺术基金构成的完整的自我循环体系。
虽然关于艺术中心从西方转向东方的说法听上去让人很亢奋,但不要忘了那些统计数据大多来自拍卖,亚洲艺术依旧笼罩在欧美的艺术体系阴影下,其内部也没有产生能影响整个亚洲的艺术思潮——或许,在别人眼里亚洲只是唐僧肉,绝不可能是什么救世主。但考虑到全球范围内,成交额已经成为唯一信奉的真理,杀鸡取卵的背景下,比一比谁的卵大,倒也无可厚非。
香港
发展优势
2011年,“香港艺博会”(ART HK))被世界上极负盛名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巴塞尔迈阿密艺术博览会以及巴塞尔钟表展的组织者瑞士MCH集团控股,虽然成立时间只有5年,但其实力已远远超过内地,其力量不可小觑,被誉为“十年来最具规模的艺术展”;
除了苏富比、佳士得、邦瀚斯这些欧美老牌拍卖公司外,日本、新加坡、汉城和台北等的多家拍卖公司在香港都有分公司,并因此催发香港市场已成长为世界第三大艺术品交易市场;大牌画廊聚集,成为欧美画廊入主亚洲的“停机坪”,美国高古轩、英国白立方画廊、德萨尔特等国际顶级画廊近期先后选址于此,抢滩香港。此外,北京的唐人、亦安、偏锋、艺门等几家画廊,已先后敲定落脚地,开辟香港第二分支;政策方面,香港免税、无需文化执照和进口许可证等政策,使艺术品交易更加自由,运进运出的艺术品没有税,买卖艺术品增多。香港作为自由港和倾销地的属性,使其对于艺术品的交易同样适用。
发展劣势
虽然有商业化的博览会、画廊和拍卖行,但香港本地的画廊数量较少,而且真正算得上国际知名的美术馆根本就没有;香港只是一个短期交易的平台,交易时间短,并没有将本地的艺术氛围培植起来,主要只是艺术品的销售和购买;香港本地的艺术家资源很少,艺术区更是屈指可数,没有艺术家、艺术聚集区成长的最基本的环境。
[1] [2] [3] [4]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