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下半年,当欧债危机的影响扩展到全球之时,艺术品市场似乎也蒙上了一层阴影。2012年初,有评论家表示,目前市场上有很多不稳定因素,新买家们的出现便是市场不稳定的信号之一,上一次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在2008年。
随着国内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发展,“新买家”
这一称谓越来越多的被提及。近年来,不管是新闻报道还是藏家之间的私下聊天,“新买家”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那么,又该如何界定“新买家”呢,新老的界限又在哪里?虽然如今“新买家”的称谓早已被人们所熟知,但是这些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买家们又是何时开始被冠以“新”的称号呢?2002年是新中国艺术品拍卖恢复的第十个年头,经过十年的酝酿和发展,国内的艺术品拍卖从数量到成交额都有了非常可观的发展。这一年,海外回流的宋徽宗《写生珍禽图》在4月份以2530万元的价格创造了中国书画拍卖的世界纪录。同年,有多项拍卖纪录先后被打破。
2002年12月11日的《广州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艺术品拍卖市场新买家涌入》的文章。文章写于2002年广州秋季艺术品拍卖落幕之后,总结了当年秋拍的特点“高价位拍品成交率趋高”以及另一特点“买家队伍扩容激活市场”。文中这样写道,“综观此次拍卖的系列活动中,大量新买家的涌出,却极大激活了市场。这批新的买家大多为私营企业、大公司老板、还有一些从股市退出还没投资去向的持币者,以及正待公馆送礼的外企高层管理人员、在内地投资的台商等。他们初涉艺术品市场,大多为直接客户,竞拍豪气十足。”
从上面的一段文字里,或许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新买家”的某些共同特点,而这种现象也并不仅仅出现在中国。2006年,《华尔街日报》载文称,“随着全球商品贸易繁荣发展带来的巨大财富,俄罗斯、中国以及中东地区的新生百万富翁们逐渐成为艺术品市场的一支生力军。”并且,在当年的巡展中,苏富比跳过了以往年年不落的苏黎世,直接前往香港、东京等地。
新涌现的买家改变了整个市场的格局
2010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出现了井喷般的行情,这一年也被看成是中国艺术品拍卖“亿元时代”的开始。据相关统计显示,在2010年秋季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有四成的买家为新买家,这些新买家对高端艺术品需求殷切,大多数人直奔高价精品而去,有极为形象的描述将他们形容为“封面杀手”,即只对拍卖图录封面精品出手。正是这样,2010年秋季的艺术品拍卖中,“天价”不断出现,亿元拍品的数量也创造了新高。不少拍卖公司的掌门人对此都有深切的体会,在2010年秋拍之后,北京匡时董事长董国强就曾表示,在“锦灰吉金——王世襄藏炉”专场中,就是一些新买家的出现,使该专场不仅百分之百成交,而且数件拍品均以高出估价数倍的价格易主。北京华辰总经理甘学军分析,“感觉每一场都有很多新人进来,以前新人进来先试水,现在不一样,进来就直接弄潮,而且看上去都很有把握,对市场充满信心。”同年,在西泠印社秋拍的现场,有不少三十至四十岁的新面孔频频举牌。
2011年春季,在拍卖行和众多买家的合力之下,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再次掀起了热潮,428亿元的春拍总成交额创下历年之最,也让一些乐观主义者开始畅想中国艺术品的“十亿元时代”。据某拍卖公司负责人透露,每年该公司的拍卖会上都会新增两到三百个新买家,他们出没于全国各大拍卖场,不露声色地买下大量艺术品。虽然,去年秋拍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并不如人意,但是依然有不少新面孔出现在了北京保利、中国翰海、中国嘉德等拍卖行的拍卖现场。
“经济实力雄厚、不惜代价追逐精品、不断创造天价、对艺术品处于入门阶段、投资目的明显……”似乎成了这些新买家的共同特点。
然而事实上,在2002年以前甚至是1993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刚刚兴起之初,带有这些特点的所谓“新买家”就已经出现。最广为人知的便是“资本大鳄”刘益谦,虽然他的收藏史可以说就是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成长史,但是如今他仍然被人们更多的公认为是“新买家”们的代表之一。由此可见,“新买家”并非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而是“社会群体”概念。简单的来说,如今艺术品市场新买家普遍具有“经济实力雄厚、以投资为目的(最起码最初进入艺术品市场的目的是投资)、不惜代价追逐精品、所持艺术品换手率高“等特征。
传统藏家和新买家的博弈
新买家携大笔的资金进入,搅动了国内艺术品市场,可谓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欢乐的是拍卖行及艺术品市场中其他的利益获得者,愁的是曾经低调谨慎的传统藏家。
伴随着新买家出现的是“传统藏家”被边缘化的担忧,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由于艺术品价格的持续飙升,传统藏家或者单一收藏者的实力已经不足以涉足精品市场。”在2011年春拍嘉德“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的拍卖现场,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8800万元的价格起拍,当价格飙升至3亿元之后,只剩下一位年轻姑娘和一位电话委托的买家在竞价。嘉德的副总裁寇勤不得不亲自组织人员将其“保护”起来以令拍卖得以继续。最终,在那位姑娘给出3.7亿元的叫价后,拍卖师一声槌响,加上15%的佣金,这幅作品创造了4.255亿元人民币的成交价。在拍品落槌以后,这位年轻的竞买者的身份也成为人们竞相猜测的一道谜题。
在新买家的步步紧逼之下,绝大多数的传统藏家不得不退出在拍场上的竞争。有评论称,“在传统的藏家们看来,前一轮高峰中来自于新富阶层的新买家们犹如‘野蛮人’一般闯入了他们原本优雅的棋局,悄然改变了其间的游戏规则而令他们倍感不适。”的确,在艺术品市场与资本联系的还远未如今般紧密的时候,艺术品的收藏和交易都带着一股子的文艺劲儿,或者说是“旧式文人的酸腐劲儿”,而不是如现在般“赤裸裸”的投资游戏。
传统藏家最大的苦恼恐怕就是艺术品价格的飞涨,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传统藏家也是艺术品价格上涨的受益者,但是这些收获恐怕无法满足“以藏养藏”的资金要求。虽然苦恼不断,但是他们也正积极地在市场和新买家所留下的狭小空间下不断寻求出路。
反过来再看这些新买家,如果您一直关注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历程就会知道,他们并非是只会花钱的“野蛮人”。或许他们在一开始真的不懂艺术,不懂艺术品,但是他们在市场中正在不断成长。
在艺术品市场出现的新买家中,有80%左右为企业家。这些新买家在商场获得成功之后选择转投艺术品市场,将商业投资的经验带入艺术品市场,目的性更强,目标更明确。一般传统藏家是靠日积月累,在不断的收藏过程中发现个人的兴趣爱好从而确定收藏的重点,这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的过程。而新买家会在分析市场之后,直接确定自己的目标,“稳准狠”或许可以简要的概括他们在艺术品购买中的作风。
或许在艺术品市场刚刚兴起之时,一些买家的确只是跟风购买,但是近两年出现的新买家并非是单兵作战,随着新买家一起不断成长的是国内的“艺术品经纪人”行业。他们为不太熟悉艺术品市场的新晋买家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分析,为雇主寻找适合他们品味和购买力的艺术品。虽然“艺术品经纪人”在国内如今还远未达到成熟和专业的阶段,但是他们在新买家参与艺术品市场的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新买家们善于经营,对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许多新买家都会有选择地进行投资,品相上乘、回报率高的拍品更容易受到追捧。中国新买家的眼光变得越来越苛刻,辨识能力不断增强。
新买家将去向何方?
投资,似乎是所有人对新买家的定义。但是对于新买家来说,投资却不是全部,在参与艺术品市场的过程中,新买家对于艺术品的理解和观念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
新买家中的一部分先行者在有了足够的积累之后,正在或者已经开始筹划私人博物馆的建设。财富阶层在成为艺术品市场的大宗买家之后,希望通过博物馆的设立,形成自己的收藏体系,扩大自己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力,争夺自己在艺术品市场中的话语权,而这也是众多国外大藏家门曾经走过的路。虽然在他们的收藏过程中,避免不掉的会有买进卖出,但是他们收藏的核心部分都一直在。在陈丽华的中国紫檀博物馆、林百里的广雅轩、新疆广汇美术馆、大连万达的玥宝斋等私立收藏机构之后,刘益谦王薇夫妇的龙博物馆也正在建设之中。
在艺术品市场悲观主义者看来,近年来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快速崛起伴随着巨大的泡沫,而涌入艺术品市场的新买家难辞其咎。“推高艺术品市场价格、搅乱市场秩序”,新买家成为国内艺术品市场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在2012年艺术品市场略显寒意的情况下,更是让人们想起了2008年国内艺术品市场的遭遇。
2003年,国内艺术品市场经过十年的发展壮大,艺术品拍卖展示了强大的财富效应。2004年和2005年间,有多家拍卖公司成立,其中如西泠印社拍卖公司和北京匡时、北京永乐等现在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中流砥柱都在彼时成立。中国艺术品市场也开始了“神话”之路,到2006年间,已经有许多成功的企业家纷纷涉足收藏领:俏江南董事长张兰、徐龙集团董事长徐其明、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十全食品董事长李春平等等。
在众多新买家的带动下,2006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屡创佳绩,创下了多个拍卖纪录,2007年艺术品市场上涨势头继续。不过在经历了一个加速度的增长之后,到了2008年,在国际经济形势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艺术品市场感受到了寒意,不只是拍卖市场,全国各大古玩市场也都陷入冷清,发展速度趋缓。有分析将此次动荡,归结为艺术品市场的资本化倾向,艺术品市场与资本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很多参加艺术品市场的企业家、金融家资金出现缩水或困难,因此导致了艺术品市场的低迷。
2012年春拍即将打响,经过去年秋拍的清淡收场,多数业内人士将今年春拍看成“调整期”,由于前几年进入艺术品市场的热钱过多,今春市场或许将出现萎缩现象。这对进入艺术品市场的新买家来说是一个挑战,是继续投入还是持币观望,他们会如何抉择?
艺术品收藏市场再也回不到自给自足的年代,在资本无孔不入的年代。新买家也许有一天能够变成旧藏家,或许被更新的买家代替。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