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9日下午,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在北京大学国发院致福轩联合举办“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金融对外开放政策”研讨会,两个机构研究人员就相关问题进行热烈研讨。以下是宋国青教授发言的主要内容。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宋国青:
人民币国际化命题需要探讨。以人民币套利套汇机制倒逼人民币汇率改革很难。由套利套汇目的形成了人民币需求,香港集中了大量人民币境外存款,同时又有国内企业到香港发人民币债券。如何看待此现象?是表明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以及贸易结算货币和人民币国际地位提升吗?回答这个问题要先思考人民币怎样流动到香港。中国企业因进口把人民币出售给香港的金融机构,中国居民则直接用人民币在香港消费,境外人民币再以存款或者购买人民币债券的形式回流。从整体上看仍然是中国经常项顺差,资本流出。
境外人民币需求本质不是来自贸易结算,也不是价值储存,而是套汇套利。美元作为世界货币,集中了储备货币、计价货币和交易货币多种角色。美国经常项大量逆差,是赤字问题,但不是汇率问题,也不是货币问题。假想一种情况,世界各国因为美国大额赤字不信任美元时,美国企业到中国商业银行借入人民币支付进口,那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民币贸易结算。
用人民币贸易结算可减少企业汇率风险说法也不一定成立。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的不同作用在前面已经多次谈及。从汇率风险的角度看,汇率风险是由汇率波动导致的,只能在买卖双方之间进行风险分摊。最后哪个企业更多承受汇率风险只是买卖双方的利益平衡。从货币购买力角度看,近两年国内通胀压力不小,以人民币计价不一定就稳定。
此外国内金融管制是大问题,汇率管制和利率管制只是其中之一,比之更厉害的可泛泛称为“宏观调控”。九十年代财政承担某水利项目以9%的利率向世行借入4亿美元贷款。虽然当时中国不缺钱,国内存款利率仅4%-5%,但是受宏观调控限制项目只能向国外高利借钱。相对于拿不到钱的企业,9%还是一个很低的利率。房地产宏观调控限制银行向房地产企业贷款,房地产企业到境外筹资利率都在10%以上,而且还很难借到。国际市场流动性充裕,本来企业可以拿到较低的利率。国内宏观调控政策把资质好的资产变为垃圾债级别的债券。设想如果人民币离岸市场进一步开放,商业银行可以在境外吸收人民币存款,国内宏观调控会成为繁荣离岸金融市场的催化剂。当离岸金融市场规模足够大时,宏观调控就会被架空。
总之,汇率歪曲、国内宏观调控和金融管制是主要问题,仅靠套利套汇机制倒逼国内改革太难。要改变有关部门对投资实际行政审批式的宏观调控模式。现在看来这方面必要改革仍遥遥无期,甚至有倒退的可能。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