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2年北京国际拍卖会算起,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已经有了20年的历史。20年中,我们的市场规模有了上百倍的增长。1994年,北京艺术品拍卖成交总额不到1.2亿元,而2011年北京全年艺术品拍卖成交总额已近600亿元,近500倍的增长!
业内一般认为,这20年国内艺术
品拍卖经历了3个大的高潮:第一个高潮是在1995年至1997年,第二个高潮是在2003年至2005年,第三个高潮是在2009年至2011年;相对应来看,1998年至2002年为市场的低谷期,2006年至2008年为第二个低谷,第三个低谷呢?有可能就从2012年开始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文物艺术品市场逐渐步入了正轨,通过拍卖市场这一“晴雨表”可以观察到,文物艺术品市场的涨落开始呈现一定的规律。比如说,当市场由于经济形势大环境的衬托以及供求关系的支撑而出现上涨时,构成艺术品拍卖市场最主要权重(目前接近2/3的成交额)的中国书画总是领先其他品类而先涨。2003年夏秋时节艺术品市场的“井喷”就体现在了中国书画市场上,而油画、瓷器、古玩等相应要滞后一段时间上涨,到2004年甚至2005年才开始上涨。因此,书画的涨落行情往往又成为了各类文物艺术品市场的“晴雨表”。反之亦然,市场的调整下滑基本上也是以书画价格的调整作为标志的。各个品类艺术品市场的涨落有序,呈一定轮涨规律,有些类似于股市中股票板块轮涨规律。如果能够抓住各个品类艺术品先后轮涨的规律或顺序,则艺术品收藏者和投资者就可以轻松找到最佳的买点和卖点。
市场的涨落还体现在成交率的变化上,行情来的时候,什么东西都好卖,比如2003年非典后的行情就是这样,成交率就会明显提高。行情到低谷时,买气减淡,充满观望气氛,此时成交率就会明显下降。比如2011年秋,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平均成交率下滑到41%,比2011年春季49%的成交率低了8个点,也是近8年以来的最低点。
这里谈到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涨落主要是指拍品价格的涨落。价格的可比数据往往掌握在市场专家们手里,也许难以准确把握,但它与前期同比、环比很能说明问题。而拍卖行报出的拍卖成交额常常是一个专场甚至是多个专场的拍卖成交的总和,数据很容易得到,但与前一季同比就往往缺少可比性。如果拿一个城市或整个艺术品拍卖业报出的成交总额去对比,则会因为拍品众多,又存在不同拍品彼涨此消、轮流涨落的问题,同时由于新从事拍卖的企业数量增长造成的总额增加,与前一季横向同比或环比数据等情况,常常也难以准确说明问题。
从中国书画拍卖品的价格走势来看,2000年以来,每两年半为一个涨落周期。业内也有人用另外的表述,拍卖5个季就倒一倒,这里春拍到秋拍就算经过一个季,等于两年半。也就是说,书画价格波峰到波谷差不多需要两年半的时间,然后又经过差不多两年半从波谷到下一个更高的波峰,也就是说上一个价格波峰到下一个波峰的时间大约需要5年时间。当然,这个判断是基于中国经济形势没有太多大的起伏变化的前提下,如果国际国内突发大的经济危机则上述周期也许还会相应拖延。瓷器、油画、古玩杂项、古籍善本、邮票钱币等市场则因为其成熟性比书画市场稍差,因而周期性不够稳定甚至不够明确。
在中国稳定增长的经济背景下,目前国内艺术品的市场价格基本呈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态。由书画来看,从2002年到2011年10年间,基本上都螺旋式上涨了十几倍。一些精品价格上涨的倍数还要多。这中间还经历了多次下跌的过程,当然是先涨后跌、涨多跌少的情况。只有这样的涨涨跌跌、起起伏伏,市场的泡沫和风险才会不断受到挤压而释放,市场才能稳步发展。
一般来看,艺术品市场的涨落形态常常不是对称的,即上涨的曲线与下滑的曲线不是对称形态,基本上属于急涨慢跌、涨陡跌缓的形式。每当一个新的高潮到来时,艺术品的价格可能在一季拍卖中就能上涨1至2倍,连续上涨几个季,价格可能就能达到五六倍甚至更多,后面开始调整,但价格下滑就没有这么快,几个季的时间可能最多就滑下来2至3倍,随后就又开始涨了,因此而呈现螺旋式上涨。目前看来,未来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还应该是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只是螺旋的间距也许会慢慢缩小,而中国书画以外的其他艺术品种类市场的成熟也是可期的,其涨跌规律和周期不久或许能更加明晰。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