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离开华夏基金的王亚伟,到底对整个市场而言是什么地位?
有一个细节或可以说明这点。王亚伟在去年4月份深圳举行的新股估值定价研讨会中作为发言嘉宾压轴出场,这是王亚伟近年来极少次数的公开露面中的一次。
当天的研讨会时间长达一天,现场冠盖云集,从证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监会、交易所高层,再到中信、中金等投行负责人,还有重量级的学者与上市公司老总,而到王亚伟出场时已经是下午倒数第三个发言嘉宾。他的出场比较特别,在上台前才在现场用手写了当天的发言稿,总共四页,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体。
然而,他上台后的发言却成为了当天的小高潮之一,尽管有众多重量级资本市场人士的发言在前,但“他是唯一一个被掌声打断发言的演讲人。”一位在场的人士对记者回忆指出。而他的四页手稿,也被主办方要求保留纪念。
而这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王亚伟对基金行业、资本市场的标志性意义。他虽然成名以来甚少公开露面,言论也鲜见于市场,但仍具有绝对的影响力。
2006年以来,王亚伟掌管的基金在每年的业绩中皆位居前列,两度夺冠,两度亚军。“王亚伟效应”更是能让每只有他身影的股票都能引起市场的关注,从公募到其他投资者,一直都对王亚伟的投资组合保持高度关注。
“王亚伟一直在都是基金行业的楷模,他表达观点通常很温和但是却很有系统与想法,投资是个充满太多不确定因素的工作,需要对市场非常敬畏的人才能干得好。”一位与王亚伟熟悉的基金投资总监指出。
鲜为人知的“滑铁卢”
但王亚伟并非一日成名,王亚伟早年曾经掌管过社保基金组合,但由于业绩不甚理想,最终该组合被社保重新委托至南方某基金公司。
此后,王亚伟的投资风格随着市场风格轮动才逐渐得到了卓然的地位,而这或给社保带来了永远的遗憾。
公募一哥的成名,与范勇宏相存相依。“知恩图报”,这是业内对于王亚伟跟范勇宏关系的一致看法。
事实上,王亚伟与执行副总经理滕天明,一直是范勇宏在华夏基金最为信任的两个人之一。对于前者,范勇宏更是给予了巨大的支持,从为华夏确立投研业绩为核心,投研不为市场所左右的理念,到抵挡了来自各方的质疑与压力,让王亚伟最终当上只管理自己的基金的副总经理,同时范勇宏其实很少过问投研决策的具体事务,给投研团队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然而,外部的暗流却依然汹涌。
首先是多年与股东
中信证券之间的博弈仍在升级。这点在华夏股权转让的问题上显得尤为明显,在漫长的两年转让期中,记者接触过的华夏基金公司人士,皆对自身公司的最终归属地表示茫然:“这个事情只有大股东方才清楚,我们真的不知道”。
“以中信证券公告和监管部门文件为准”是当时华夏对外的标准答案,这种回答或许不是官方托词,而真有其无奈的因素。
而最新的冲突点则在华夏年初以来的一系列动态,对于“降薪门”,华夏直指原因在于“营业收入下降、股东对利润要求”,再到年初媒体爆出华夏核心高管试图通过壳公司筹建第三方销售子公司“华夏人”,曲线实现股权激励。后者甚至连中信证券的高层也鲜有知晓,据悉一名中信证券的高层在得知新闻后立刻让下属买来相关报刊,了解详情。
同时,一直围绕在王亚伟与范勇宏身边的传言,从双双辞职,到内幕交易被调查,依然甚嚣尘上,而且每一次引起的市场反响都非常大。
而整个行业,对于他们的转身离开,虽然早有预期,但对于这一天的实际到来,却又感觉突如其然。“我一直都希望他能够继续在公募业长久的发展下去,干得更好。”上述投资总监指出。
就连华夏基金的内部高层都对此没有预期,5月2日晚,华夏基金副总经理张后奇发表微博指出:“游学九十天、公司巨变”。
是管理层与股东方的唐吉珂德式抗争最终导致了这一切,还是别的因素?一位接近华夏基金的人士指出,此次的人事变动对于华夏基金、范勇宏乃至其股东方中信证券而言,或是被动接受的结果。
华夏血统如何延续?
在范勇宏离职传闻越传越烈的情况下,“船行遇冰山”的巨变已在眼前,如何延续范勇宏一手打造与多年坚守的华夏血液才是华夏基金这个公募领军者最需要面对的问题。
首先要看的是范勇宏打造的是什么样的华夏。
“为信任奉献回报”是范勇宏给华夏打造的标签,而这点从华夏这十来年成长为行业巨头的关键步伐可以得到诠释。在2006年之前,华夏并不是今天的华夏,2006年的华夏基金公司规模排行处于嘉实、南方之后,排名第三。
然而,这一年之后,华夏真正开始迅速崛起,随着投研团队的夯实,王亚伟在2007年一战成名,并在此后数年的牛熊转换中仍保持这种超越行业的水平;与此同时,2007年末,华夏基金凭借强大的业绩成功超越南方和嘉实,规模达到1700亿,2008年华夏基金份额超2000亿。
王亚伟与华夏的“一哥”地位终于被确立,从此一骑绝尘。
打造明星基金经理,用业绩带动规模,这种模式看似容易复制,但这么多年来也再无后来者,他们忽视的或许是范式“血液”中的关键。
在2007年的牛市业绩带动的基金份额扩张潮汹涌而来,基金公司已经不再满足于发新产品来帮助自己长大,分红销售已经成为了行业的潮流。
王亚伟离职前传: 华夏管理层的抗争
但是,华夏却在那年没有做过任何的分红销售,甚至在2009年市场重现小牛市之时,也仅仅发出两只新产品。
“范勇宏一直对于规模都很冷静,要是他真的想做大规模,华夏的资产管理规模再做大一个数量级也不是难事。”一位基金业内人士指出。
华夏基金历史上曾经有两次大规模的暂停申购,一次是在2007年10月市场突破6000点的时候,一次是在2010年。
“暂停申购会暂时使我们损失一些扩大规模的机会,会造成经营指标上的压力,但是为了保护投资人的利益,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值得的。” 此前华夏基金副总经理吴志军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而到了艰难的2012年,华夏旗下多只基金才打开申购,因为他们认为“把选择权交给投资人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在牛市里面封闭,在熊市里面才打开申购,这没有几个人能坚持住。”上述人士指出。
这点从基金销售情况可被证实,2009年,华夏的两只新产品中,沪深300指数基金获得247亿份认购,华夏盛世获得180亿份认购,而这些是在没有大规模的营销推广下就轻松达到了。在2012年打开申购的华夏复兴基金、华夏经典基金,开放首日的净申购就接近5000万元,
“华夏的销售人员可能是全行业压力最小的,他们有着强大的渠道谈判资本,凭借着以往的业绩,他们任何一个基金推出后都能够获得不错的销售业绩。”一位基金公司市场人士表示。
华夏将这种优势放在了他们认为能够维护自身理念的地方,“华夏其实在很早期就已经注意做好客户维护了,这不是针对银行渠道销售的维护,而是真正的对于存量客户的关注。”上述基金业内人士指出。
但是,也有基金公司在扩张潮中守住了扩大的冲动,却至今没能得到长足发展。“比如兴业基金是我们业内都很认可的公司,他们也是在牛市中守住了,但是很可惜,他们的影响力始终没有做大。”上述人士指出。
打造明星基金经理效应的,恪守规模后的信托责任的,都没有成就第二个华夏。真正将两者糅合起来的力量还是在于范勇宏。
一方面,他为华夏打造了一个业内最强大的投研团队之一,即使此前核心投研人员一直出走,但高达170人的团队支持仍使得华夏成为业内最强的投研力量。更为重要的是,他为投研团队创造的空间巨大,使得华夏成为业内少有的低调公司,基金经理很少需要为了基金营销而出面站台。
另一方面,他对于规模与信托责任的坚持,延续至今。吴志军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再次重申,“我们已经度过为了发行而发行,为了发行而创新的阶段。”
而未来,如果范勇宏的转身离开成真,这种华夏血液如何继承,或是抛给这家公司最大的考验。
眼下的华夏深陷人士震荡的漩涡,但这或许掩盖了这个巨人的已经开始做出的改变。从今年起,华夏基金这个在主动管理型股票基金上曾经独占风头的行业龙头,接下来或将往固定收益和投资工具类产品加码。
引人瞩目的华夏解除股权束缚、重新出发的第一只新产品,恰为一只债券型产品。而华夏基金手中仍握有华夏恒指ETF这只研发多年的跨境ETF。在沪深300ETF获得巨大成功之后,这只同样具有重要创新意义的ETF产品,或给华夏带来与其紧随左右的嘉实基金新的竞争筹码。
作者:杨颖桦 (来源:21世纪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