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小蓓 发自广州
资本市场上从来不缺乏故事。即便负债累累、毫无主营业务,且被披星戴帽的ST公司,依然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兴风作浪。宝贵的“壳资源”使其成为“不死鸟”,而这些ST公司又试图通过债务重组、卖壳再次完成涅重生。
然而,4月29日,退市制
度方案意见稿的出台,或让多年处于垂死边缘的ST看到真正的危机。意见稿出台后,数十家ST公司跌停,也开始了垂死边缘的最后挣扎。根据意见稿中相关规定,*ST盛润A、*ST科健、*ST创智、*ST炎黄、*ST金泰、*ST兴业六家公司,则有可能成为退市新政后的首批退市者。
六家*ST中,有曾搅动资本市场的第一“妖股”,有早已无主营业务、仅依靠卖壳而存活至今名不符实的上市公司,也有经历多次重组、但最终都无疾而终的不幸者。这三种现象也代表了那些ST的生存现状。新政的出台,或将这些“不死鸟”真正从股市中逼退。
变身资本市场第一“妖股”
从“不死鸟”变身的“妖股”,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并不少见。*ST盛润A与*ST金泰尤其具有代表性。
2011年,大盘跌跌不休,*ST盛润A却成为股市中最耀眼的奇葩。2011年8月10日以9.07元/股复牌后,*ST盛润A连续出现了18个涨停,其间股价冲至21.85元/股,上涨幅度为140.9%。但在涨停板后出现大幅回落。
让*ST盛润A表现如此疯狂的,只因为复牌当日公司发布了重组公告。借重组契机股票大涨的个股在A股中并不少见,但像*ST盛润A这样能借重组契机拉出18个涨停板的公司,2011年内在整个A股都堪称只此一家.。
然而好景不长,9月26日巨量限售股解禁,*ST盛润A股价出现大幅回落。同日复牌即以跌停板开盘,全日交易清淡,并以一字跌停收盘。随后更是跌跌不休,连续七个跌停板。
不过,ST板块的妖股历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前车之鉴*ST金泰更是历史上的“第一涨停股”。
2007年7月9日,ST金泰的一纸定向增发公告,连续拉出42个涨停板。股价从3.16元/股飙升至26.58元,涨幅高达741%。其控股股东新恒基集团掌门、黄光裕的哥哥黄俊钦更因此成为A股首富,身家高达1488亿元,跻身亚洲富豪三甲。
*ST金泰创造了中国股市涨停板时间最长的纪录,但42个涨停之后随即7个跌停。事实上,*ST金泰创造了中国股市多个奇迹。用八年的时间完成上市,上市一年半即被ST,2009年8月,原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刘黎明更是公开承认了金泰的造假上市。
按照新政规定,*ST金泰同时满足了连续三年净资产为负和连续四年营业总收入低于1000万元,这意味着若退市制度正式实施,*ST金泰将最有可能成为首批退市公司。
目前,*ST盛润A的重组仍在进行中。但业内人士认为,从行业景气以及监管层的审核收紧迹象来看,该项重组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ST盛润A与*ST金泰早已没有了主营业务,*ST金泰当初的上市甚至是通过造假,但是,即便如此,二者依然成为了资本市场上名副其实的“妖股”。然而,频繁的依靠炒作、制造重组故事,这样的妖股最终也难以逃脱退市的命运。
名存实亡的上市公司
它们早已被暂停上市,甚至也已被资本市场遗忘,然而,对于这些ST来说,尽管奄奄一息,却坚持在资本市场上积极探索,试图通过重组以实现“乌鸦变凤凰”。*ST炎黄与*ST创智就是这样名不符实的上市公司。
2006年5月15日,*ST炎黄被暂停上市,至今尚未恢复上市资格。尽管一直处于无主营业务状态,却坚持通过重组而恢复上市资格,只可惜重组命运多舛。
2009年8月,*ST炎黄第一次披露资产重组方案,试图借房地产业务重组转型。但因房企政策的宏观调控,重组方案无奈搁浅。2011年4月底筹划了第二次重组,南方报业集团欲借其壳谋求上市,后因未取得主管部门批文最终导致重组计划再次流产。
2012年3月,控股股东北京中企华盛投资有限公司与山东鲁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事宜达成初步意向。鲁能控股为山东国资委旗下企业,实力雄厚。但从过去一年多监管层对矿产类公司借壳的审批情况来看,此次重组依然充满悬念。
重组一直是ST类公司寻求翻身的捷径,遗憾的是,*ST炎黄第三次重组或也将无疾而终。与之相似的是,*ST创智也坚持致力于恢复公司的上市资格。
*ST创智的前身为湘股五一文,后更名为创智科技。2004年至2006年因连续三年亏损,公司于2007年5月24日被深交所暂停上市。
随后大地集团斥资1亿元受让创智集团所持的4463.52万股,并承诺向上市公司注入核心地产业务。不过该承诺最终并未践行。之后,*ST创智亦与多家重组方进行接触,但均未达成任何实质性的方案。
2012年1月,公司提出的重组方案遭到了中小股东的强烈反对,最终公司开始重新征集重组方。不过,根据*ST创智提出的重组方要求,市场认为,短期内恐怕很难征集到新的重组方,
根据深圳市中院的裁定,公司重整计划执行期限延长至2012年5月31日,如果在此期间内仍无新重组方现身,公司将走上破产之路。
对于*ST炎黄与*ST创智来说,其所谓的“上市公司”早已名存实亡。但因其“壳资源”却依然可以在资本市场上残喘至今。这样的ST,实现退市不失为有益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多次重组均告失败
那些ST们一直致力于资产重组或卖壳实现翻身,但事实上,这些捷径并非容易。遗憾的是,很多ST公司尽管有多次重组机会,但最终都以失败收场。*ST兴业与*ST科健,分别经历三次重组,但可惜都无疾而终。
1992年1月13日,兴业房产登陆沪市,成为全国第一家上市房企,简称“ST兴业”。然而曾经的无限风光却沦为如今退市的尴尬境地。尽管其早已成为空壳公司,但凭借“壳资源”,*ST兴业也一直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
2008年11月,大洲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开始在二级市场购买ST兴业股份,至2009年1月16日,共持有ST兴业1946.42万股,占上市公司总股份的10%,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2009年12月,*ST兴业发布重组方案,拟以不低于6.98元/股的价格分别向大洲集团、港润房地产、陈铁铭定向发行股票。然而,由于涉及敏感的房地产行业,此次重组宣告失败。随后*ST兴业进行了名称变更,主营业务也由之前的房地产业务转向新能源、新材料等。
2011年4月,*ST兴业开始酝酿新的重组方案。但最终以“重大事项条件尚不成熟”为由,*ST兴业的第二次重组胎死腹中。
2012年2月23日,停牌近四个月的*ST兴业公告称,公司拟向控股股东厦门大洲控股集团和相关第三方发行股票,购买其持有的新疆某矿业有限公司100%的股权。目前,此项重组仍在审批中。
不过,按照讨论稿内容,*ST兴业已符合退市要求。若重组不能尽快完成,将难逃退市。与*ST兴业相似的是,经历三次重组的*ST科健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2004年底,广州海纳以1亿元的价格收购中科健3361.4万股法人股。2005年3月,阳光集团拟出资1亿元受让科健29.01%法人股。但两次均被科健庞大而复杂的债务所吓退。
2007年7月24日,ST科健宣布,因正在协商重大债务重组等事宜,公司股票于7月24日起停牌。2008年3月26日,停牌8个月之久的ST科健再次公布了重大资产重组预案,不过无果而终。
目前,*ST兴业的重组仍在进行中,而*ST科健也已进入破产重整程序。若二者不能即时完成重组,新的退市制度出台,二者也终将难逃退市惨淡结局。
对于它们来说,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快重组。经历了多次失败的重组后,*ST兴业与*ST科健是否能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实现重组成功?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