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多数企业,已经开始着重于消化企业内部的“劳动力成本”了。不仅是民营企业,其中包括国企甚至央企也将很快面临如何在一个经济的相对低迷期内,把成本不断地降低,再降低,或者将其分散、转嫁给最底层的弱势群体。
5月份的经济数据出炉了。其中5月CPI同比增长3%,为两年来最低, 而PPI同比下降1.4%。
我相信在上个周六很多人的内心里,对这些数据是相当失望的。此前业界对于5月CPI的下降虽然有预期,但似乎并没有真能降到3%的思想准备;我此前的预计是5月数据会很一般,没有好消息,也没有坏消息,但这次,我必须承认我还是稍稍乐观了,而且乐观多了一些。
认真分析这组数据可以看到,我国宏观经济的失衡,是自2008年年末以来最为严重的持续“下沉”,最终需要的不足,将令此前经济滞涨的大趋势进一步“表面化”。并且,相对滞涨的数据,还会自动引发对经济的种种负面预期。所以本周,我的问题是,就算当年那“4万亿”的水,全流太平洋里去了,也不能“流”的这么 “快”吧?
首先,对国民经济的真实现状,我们可以只看三个方面有没有改善和有多大的改善?这三个方面,就是“物价”、“就业”与“环境”。
与2008年相比,“民生三项”的亚健康状态,事实上,还完全没有通过“调结构”从而得到哪怕些许改善的时候,计划中的那些“投资”,似乎已经被花“干净”了。原因在于,几年来异常迅猛的地方投资以及中央财政的投入,多半以政府拨款的方式,投给了国有企业、国有金融企业以及地方政府的权重项目。
4年以来,这些项目导致政策驱动经济的力量进一步“畸形化”,资金效益低、重复建设,投资业态的终极目标成为如何“享受政府政策宏利”手段,过高的投资成本和运管成本(主要表现在相关项目的人工成本的大幅提高方面),反过来通过富人消费,进一步推进了物价的持续走高,以及环境的持续恶化。
其次,民生方面尽管是此前政府所一再强调的重中之重,然而又有多少钱,真正投向了教育、医疗、经济能源、农业、水利、环保等“大民生”且“可持续”的领域?“发展”留了“后手”,企业就不敢跟进投资。
从这方面分析,虽然目前就业数据确实还未能出现明显下降的现象,然而,真实的就业,一般总要滞后经济基本面,有时可以长达一年以上(就业的负增长,有时可以滞后于政府投资拉动,三年以上);真正到下面走一走,看一看,大家会发现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不景气”,那就是多数企业,已经开始着重于消化企业内部的“劳动力成本”了。不仅是民营企业,其中包括国企甚至央企也将很快面临如何在一个经济的相对低迷期内,把成本不断地降低,再降低,或者将其分散、转嫁给最底层的弱势群体。
其三,“生产大国,消费小国”的发展模式,面临由于未来“富人移民”的进一步的“挤压”。
并且,“先富起来的人群”对于经济的判断,往往是留有相当大的弹性空间的,如果不是面对未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完全不可预期降幅空间,目前肯定不会出此策略。毕竟,向外转移资产的过程,漫长而且痛苦,成本不是一般地高。
其四,白领与工薪阶层实际生活水平下滑加速。
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应当说,多数中产阶级已经明显地感觉到“滑向底层的痛苦”,总之,这绝不是简单加点儿薪或是简单减点儿税,所能完全改观的的一种经济趋势。而在此前,中产阶级对于经济下滑的长期资源储备并不充分。
老板们开始低调了,业务活动收窄了,全社会的中产阶级的生活预期越来越低。进,无光明前景;退,有种种担忧。我国的中产阶级所面对的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选择。我的一位朋友认真地计算过,在他进入40岁之前,如果没有实质性的政府民生政策为保障,即使今后每年的家庭收入增长20%,他也面临着“老无所养”的悲惨前景,而这,无疑就是他本人不承受的“人生的失败”。
当然了,以上仅是悲观的预期,但我们也应当看到,相对乐观的因素仍然存在于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毕竟,经济下滑,但政府的财政收入依然强劲,面对未来宏观经济“硬着陆”的风险,我们完全有理由通过国家产业以及财政、货币政策的选择,进一步刺激经济,改变目前的下滑形态。其中,可以开放的手段,仍然较多;可以腾挪的空间,仍然较大。
比如说,由于目前欧债危机,短期内已经有减弱的迹象,那么,继续收缩我国的“外向型经济”的总规模,同时加快对内的民生(如社保、环保、医疗、教育、养老等)投入,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此外,在资本市场方面,股市必须先于经济见底。
对此,我们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之内,政策面如何捍卫、呵护A股市场的投资价值,也是必须考虑的大问题,以今年上半年的情况分析,A股仅靠局部性质的“士兵突击”式的个股行情,要想达成“短线见底”的技术形态,也是不可能的。
(作者系资深市场人士,万科周刊论坛笑谈股筋版主)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