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歌猛进的资产托管规模与市场实际情况严重背离,盲目冲刺受托资产规模的背后则是对6万亿保险资产托管资产的激烈争夺 ]
在短短半年之内,券商资管规模猛增70%,
宏源证券从45亿托管规模飞跃至652亿元,从未发行过集合产品的国盛证券和中邮证券却“火箭”般地蹿升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到百亿规模?这一系列令人咋舌的现象让人不禁感叹,一直“长不大”的券商资管那么快就迎来了行业繁荣?
事实上,根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多方了解,如此高歌猛进的资产托管规模与市场实际情况严重背离,盲目冲刺受托资产规模的背后则是对6万亿保险资产托管资产的激烈争夺。
券商资管定向规模“暗战”
近日,记者从相关渠道获得的一份2012年中期券商受托管理资金总额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券商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从半年前的2819亿元,飙涨至4802亿元,增幅高达70%。
而这一数据却与市场整体趋势存在较大出入。Wind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券商资产管理公司共发行产品48只,募集资金仅192亿元,较去年同期下滑五成。在发行规模减速的同时,原有产品的赎回率也始终居高不下。
从单家券商来看,宏源证券最为迅猛,从去年年末的45亿元资管规模,猛增十多倍,今年年中的管理规模一下跃至652亿元,仅次于捏有巨额社保资金和企业年金的
中信证券。国泰君安资管也从155亿元增至591亿元。
此外,此前甚少涉足资管业务的国盛证券、中邮证券、中信建投等几家券商的规模飙升更令人不解,上述三家券商的受托资产规模分别是132亿元、97亿元和93亿元。
据查询,中信建投旗下仅有“稳健增利”一只集合理财产品,规模不足10亿,成立尚不满一年。国盛证券和中邮证券至今尚未发行过一只集合计划,去年年末的托管资产规模仍是零,上述三家都无丰富的产品线和稳定的过往投资业绩可谈。
而对此,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各家券商资管部门在这半年间的规模“暗战”其实都是为了挤入险资管理的硬性门槛线,在6万亿保险资金中分得一杯羹。
根据保监会7月23日公布的《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保险公司选择证券公司或证券资产管理公司开展委托投资,需要符合的条件中明确指出,最近一年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资产余额(含全国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不低于100亿元,或者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受托资金余额不低于50亿元。
“100亿元和50亿元两条准入红线,或将成为券商资管发展的分水岭,使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对于已经错过2007年牛市那一波资产规模扩张的券商资管来说,这次保险资金的开闸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了。”一家上市公司受托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向记者表示。
虚假繁荣
“毫无悬念的是,这一数据(券商资管受托资产规模)还将继续上涨,但水分比较严重。”一位券商资管人士向记者表示,券商资管规模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还能获得逆势增长,主要依靠无须公开披露信息的定向理财业务,而扩张的手法则是五花八门。一些“后知后觉”的券商为了尽快达到保险投资资格的硬性门槛,无奈之余也将效仿扩充定向规模。
“宏源证券主要依靠银行票据迅速将规模做大。”一位资管人士透露,宏源证券资管规模快速增长的背后,主要以牵线银行与信托,为其提供资金对接的通道,券商从中收取非常低的通道费。
除此以外,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也是迅速扩容的一大手段。上海一家券商资管总经理向记者表示,某酒类公司在他们公司营业部账上有100亿资金,准备效仿同行,成立定向产品,将这一资产挪到资管名下扩充规模。“虽然这是不赚钱的买卖,我们还要付给上市公司3%左右的利息,但为了拿到资格,也只能如此。”
还有一些证券公司也在谋求实力雄厚的大股东支持,以求将巨额资金尽快冲刺规模以达到硬性门槛。
从最新数据来看,达到受托资金超过百亿元这一资金门槛的券商已有11家之多,除了中信、中金、申银万国、国泰君安和海通五家去年年末就符合条件的券商外,光大、信达、国盛、华融、东方证券也已跻身在列。
但一位接近保监会的人士则向记者表示,《暂行办法》中的资金门槛要求中提到的“最近一年”的界定,具体指的是最近一年的“日均”资产规模。若这一说法属实,那么最终率先获得保险资金管理资格的券商并不会有11家之多,那些资产规模一夜之间猛增券商的如意算盘可能会落空。
“大浪淘沙,最终还是得靠业绩说话。”另外,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在上述规模靠前的券商资管公司(部门)中,除东方证券外,其余券商近几年的投资业绩并不令人满意,兴业、浙商、东海等业绩较为稳定突出的券商则因规模而被挡在门外,这或许也是制度设计上的一个缺陷。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