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人民币新增贷款5401亿元,创下自2011年10月以来的新低,凸显出当前信贷需求不足、经济增速底部徘徊的现实。数据一经公布,坊间对货币政策或再加码的猜测四起。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结构性减税政策力度,保持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保持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这样的表述在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上曾经出现过,但在政治局会议上出现尚属首次。中央首次提出“保持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这在当前“稳增长”的大背景下,无疑具有明显的信号意义,而货币政策稳中趋松的态势也正在形成。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通胀压力显著下降,最新数据显示7月CPI已经跌至1.8%,这为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受劳动力成本、资源性产品和部分不可贸易品价格存在趋势性上涨压力等影响,当前物价对需求扩张较为敏感,扩张性政策刺激通胀的效应在增强。这是央行在近日公布的《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的对长期通胀的担忧。
短期来看,报告指出,“受到基数降低等影响,8月份后同比CPI有可能出现一定回升,力度不会太大”。
不仅如此,业内的专家也表达对长期通胀的担心。他们普遍认为,虽然最新数据显示,7月的CPI已经回落到“1时代”,通胀暂时被控制在既定的范围内,短期的通胀压力得以减轻。但是,短期通胀压力减轻不等于中长期通胀压力减轻,成本型和结构型通胀正在逼近中国,中国廉价要素比较优势的减弱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过程。未来长期经济产出的潜在供给能力下降、要素价值的重估、劳动力成本价格的趋势性上涨都会让企业和消费者感受到无形的压力。
这些都决定了货币政策放松只能适度和谨慎,不宜骤然放量,同时操作上需要更具有前瞻性。
因此,结合上述总体来说,为避免经济过快下滑,下一步仍有必要采取稳健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具体来说,监管层或通过继续出台诸如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等政策进行适度逆向调节,来对冲不利的外部冲击,以引导货币信贷的适度增长。而且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下一步货币政策预调微调的力度会有所加大。
而在信贷方面,据了解,央行下半年要着力引导金融机构放贷总量平稳适度增长,重在解决信贷资金供求的结构性矛盾,银行要努力提高信贷的质量而非追求数量。
为提高信贷投放的质量,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首先,要引导贷款投向实体经济。如加大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战略新兴产业、没电油运等方面的支持。
其次,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投放,支持民间投资的快速发展。这样既可以将银行的贷款收益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又能为整个经济体注入新的活力,也能改善银行经营环境。
再次,要加大对“三农”、保障性住房、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最后,要继续严控“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扩张,提高发展和效益;继续加强房地产贷款、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等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