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退休了。从1968年和23位乡亲集资5000元生产塑料瓶盖算起,何享健办企业已44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做到了,这个“矩”就是现代公司制度。从1992年推动股份制改造,1993年成为中国首家由乡镇企业改组的上市公司,到2001年完成高
层经理人股权收购,推行经理人激励制度,美的靠机制的力量,从最早的“街办企业”发展至今。笔者想到了另一家顺德企业,一度比美的还有名的容声。也是乡镇企业,创始人潘宁也很优秀。1992年邓小平在这里视察时说了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
今天的容声(1993年企业更名为科龙)与美的已相去甚远。当年容声没有推行以潘宁等创业团队为核心的内生激励型改制,反而在2001年,由容桂镇政府出让股份,引入顾雏军旗下的格林柯尔。看似股权多元化了,“所有权虚置”解决了,但顾雏军是如何经营的呢?《环球企业家》杂志最近采访了当时容声冰箱的负责人蔡拾贰,他举例说,顾雏军要求科龙的工厂购买格林柯尔的制冷剂,科龙很多高管认为格林柯尔制冷剂适用于大型中央空调,对科龙冰箱和空调不适用。科龙的工程技术人员也试验过,用这样的制冷剂生产的冰箱是不合格的。但顾雏军强制要求科龙高管签订合同,购买价值大约3亿元的格林柯尔制冷剂。
“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套现,是拿科龙的钱去并购、拿地,去为他自己的公司谋利。”于是,元老纷纷离开,顾雏军最终也锒铛入狱。
2004年8月9日,郎咸平在复旦大学做了一场演讲,《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揭露顾雏军通过收购科龙、美菱、亚星客车和ST襄轴等公司将巨额国家资产纳入囊中。此即“郎顾之争”。郎咸平的研究很粗,定性也不准确,但有一点他说得没错,顾雏军并不是按现代公司治理和管理的原则来运营科龙,而是拿科龙来谋格林柯尔之私。
一个好公司,不仅要有明晰合理的产权结构,还要有对全体股东负责的公司治理,有对企业家的良性激励。缺一不可。想到何享健和潘宁,想到美的之道和科龙弯路,不胜唏嘘。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