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众石
不久前,中国最大的远洋运输企业爆出了上半年巨亏48.7亿元的消息,成为A股“亏损王”,以致中远集团董事长魏家福面上无光。即便向股民致歉展现了他谦逊的低姿态,但这一次,“老船长”能否解决新问题仍给人们留下
了悬疑。航运业“痛苦的深渊”
资本市场从不相信眼泪。一些股民可能还记得当年上市时的辉煌,一连数个涨停板,这只股票曾从发行之初15元蹿升到最高的68元。而如今,几年的大熊市中,中国远洋的股价已下跌到不足4元。
中国远洋经历波浪般汹涌的“大起大落”让人心惊。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航运业进入萧条期。但过去4年,这个行业的轨迹是“掉下来、弹上去、再掉下来”,用魏家福的话形容,叫“锯齿形”。
本来2009年已是“冬天”来临,中国远洋亏损75.4亿元。2010年,“春天”似乎又返身回来了,公司转而盈利67.6亿元;可好景不长,2011年全行业掉头,继续下滑,亏损104.5亿元。
由“老船长”魏家福掌舵的中国远洋并不缺乏战略视野。他们曾总结在金融海啸中“避险”的重要经验。比如,把海外存款和借贷,从外资银行迅速转移到中资银行;停止一切重大投资项目;保证“现金为王”,要求集团财务每天都有数百亿元的流动现金在手;与大型金融机构签订“长期伙伴”协议等等。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全球航运市场迅速下行,前几年为航运市场高度繁荣带来庞大动力的需求戛然而止,市场运价跌至谷底,而运价的暴跌又通过价值链条传递给修造船、船舶融资、港口码头等相关行业,蔓延速度之快,造成损失程度之烈,波及范围之广,为历史罕见。”金融危机后,魏家福在大连海事学院一次演讲中这样描述航运业遇到的巨大冲击。
不过,从后来发展趋势看,包括中远在内的整个行业,对大形势发展的恶劣程度都还是有点低估。事实上,2010年的“小反弹”并不是“春天”,只是漫长冬季来临之前的“一小股暖气流”而已。
真正的危机在2012年的中报中暴露无遗。包括中远集团、中海集团、中外运长航集团这三个航运企业,全部面临难堪的亏损,由于业绩前景悲观,这些航运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有的面临ST的风险。
中国远洋总经理姜立军最近指出,2012年上半年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平均值为943点,比去年同期下跌了31.3%。而在让中远巨亏的2011年,BDI全年均值还有1549点。去年,业内即便是偏悲观的预测,都认为该指数2012年应该在1000点至2000点之间。这说明航运业“痛苦的深渊”远未到底。
财经分析人士陈宁远认为,从BDI的走势可以看出,全球航运业是一个周期性极强的行业,行业景气时千舸竞发,万船云集各国码头,制定于1999年已逾13年的BDI指数也会疯狂上涨,只有更高而没有最高,“而一旦陷入低谷,就熊性难改,只有更低而没有最低了。”
与“行业老大”的差距
据称,BDI由波罗的海航交所发布,是由全球主要航线的即期运费加权计算而成,主要针对散装原物料的运费即时情况的变化而编制。而散装船运市场运输种类繁杂,以运输民生物资及工业原料为主,基本反映了国际贸易往来的实际情况,故该指数通常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领先指数。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因中国制造而快速崛起,带动了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和发展,极大促进了国际海运市场繁荣。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大大增加,太平洋、印度洋向中国方向的海运得以繁荣;而中国制造的出口,又令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向欧美方向的海运繁荣。2003年,BDI还不到3000点,可到了2004年,该指数上涨了一倍,达到了6000点以上,次贷危机前夕的2007年甚至高达万点。某种程度上说,BDI的波幅要比股市的震荡更为剧烈。
另一个困扰航运业的瓶颈,就是燃油成本。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石油价格也是“坐上了过山车”,大幅震荡。航运公司一般会通过世界石油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以平衡燃油涨跌带来的风险。但由于对石油衍生品市场规则的生疏,包括中远集团在内的不少中国大企业,反而在进行此类金融操作时损失惨重,交了不少学费。
中远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海洋航运公司,它一向以世界航运业的翘楚丹麦的马士基航运公司为榜样。在全球航运业一片愁云惨雾的时刻,马士基上半年竟然能盈利27亿美元,可谓“万绿丛中一点红”。
但是,企业分析人士刘斌认为,马士基业务结构中石油天然气占18%,这正是它能够盈利的关键。其他的如海洋服务、零售业也为其贡献了利润,可作为航运主业的集装箱业务,反而排在最后一位。
刘斌表示,马士基长期经营石油天然气、零售等这些与航运关联度较低的业务,在这次历史少见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中,帮助马士基大幅度减小了海运下行周期对于集装箱运输的冲击,这可能才是中远集团、中海集团和其他国内航运大企业与这个“行业老大”的差距。
中远集团应该是央企整合过程中“突出主业”做得最好的公司之一。然而,金融危机后的大调整恰恰证明,中国远洋这个以海运、码头、物流和造船为主干的上下游一体的航运物流企业,反而在经济周期下行时,遇到了全产业链的“共振式下跌”。相比马士基的“不务正业”,中远集团的专注和集中反而造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麻烦。
享受不到“国货国运”的待遇
除了海外市场大环境、自身业务结构缺陷的问题,中远集团还面临着市场秩序的混乱。
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干散货市场的货主多为垄断企业,如淡水河谷等矿山、各国大钢铁厂、巨型煤炭电力公司,这些货主开始向上下游延伸,大量自建运输船队,国内的宝钢、首钢等公司都已组建了自己的船队,快速发展沿海运力,这使得航运公司对运价渐渐失去话语权。
最糟糕的还有中国航运企业享受不到“国货国运”的待遇。据称,所谓“国货国运”,是指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由本国的船队来运输。比如,最重要的海运产品之一铁矿石,其运输权基本上都控制在进口国手里,日本、韩国的航运公司都与本国钢铁企业签署了长期的运输协议,本国航运公司牢牢掌握着运输权。同样,欧洲各国进口铁矿石的运输权也都交由本国航运公司承运。
可在中国,由于铁矿石进口商较多且相对分散,铁矿石运输权反而一步步落入发货人手中,目前由中国船队运输的铁矿石,还不到进口总量的30%。
这恐怕是魏家福公开表示已写信给国务院,要求对航运业进行“救市”的初衷“老船长”当下遇到的问题,已经不是他40多年的航海经验所能解决的了。就像一位航运业资深人士向媒体发出的感慨一样,他说:“(航运企业)通过经营扭亏为盈,几乎没有谁能做到!”
一个月前,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一次现场工作会议上提醒说,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增长后,开始进入一个紧缩时期,“央企要做好3到5年过寒冬的准备”。金融危机已经四年了,经济复苏的迹象越来越少,这个“过冬论”应该不会让市场惊异。
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的一部分,不可能走出独立的“上涨行情”。对于“冬天”来临的大方向判断是不错的,关键是能否找到真正有效的“过冬”办法。
分析人士认为,对央企而言,如果像中远集团这种“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企业,都发现自己“无能为力”,那么显然需要在更高层面进行整合,比如国家应加快推进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鼓励支持航运企业与上下游产业的企业之间相互交叉持股,进行战略投资,或从资本的角度,加快钢铁、石油、煤炭等战略型资源企业与航运公司进行多元化重组。
魏家福从不缺少激情。“活不下去永远成不了赢者,我们要以积极的姿态,创新的思路,在寒冬中先谋生存,后图发展。”他在业绩发布会上确认,如果2008年是航运业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遭遇的“极端严冬”,现在则正在遭遇“漫长的寒冬”,“我们已做好熬冬的各方面准备”。他引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话,来解释目前自己的境地,“如果你掌握的信息和我一样多,我相信你会理解我的。”
据悉,中远集团已经确定大力削减运力计划,从而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即使没有世界第一大船队的名号也没关系,要效益不要规模。”魏家福如是说。
本报北京9月6日电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