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城镇化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潜在内需,也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之一。有关统计表明,在中国近十年年均10%的经济增长率中,城镇化率贡献了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带动新增投资需求达6.6万亿元,带动消费增加1012亿元。
如果将过去近十年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的城镇化视为“上半场”,那么这半场的城镇化推进中,一些地方还没有太多的经验,实践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接下来的“下半场”,城镇化的路将如何走?如何克服上述弊端?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教授剧锦文。
⊙记者 李雁争 ○编辑 衡道庆
城镇化与房地产
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结合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和发展阶段,制定出房地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同时,完善房地产市场,使之成为公平而有序竞争的良性产业
记者:在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过程中,城镇化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剧锦文:我国城镇化水平的稳步提升,将成为经济快速增长新的引擎。
首先,城镇化将给房地产业带来机会。据估计,在未来若干年内,我国每年将有1000万人进入大大小小的城镇,他们对居所的需求是刚性的。再加上既有城镇人口对居所的改善,未来我国房地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房地产业的发展必将带动钢铁、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会为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机会。
其次,城镇化的稳步推进也要求不断加大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目前我国城镇的道路(包括各种轨道交通)、桥梁、地下管网、污水和垃圾处理、广场、公园、绿地等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那些二、三线城市和大量小集镇的基础设施仍十分落后,未来在这些方面的投入肯定是巨大的,这将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再次,城镇化不仅是自然人的城镇化而且也是社会人的城镇化,也就是说新进入城镇的人口需要通过教育、娱乐、医疗、健身、交友等方式逐步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真正城镇化,这也将推动有关软性基础设施投入的不断增加,而且这一块所需的投资规模甚至会大大超越硬性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这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不竭动力。
最后,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还会为城镇间特别是大中城市间建立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全国性基础设施创造条件,这也会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我们从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来看,早期主要是工业化。20世纪80-90年代乡镇企业的大量涌现,90年代中期以后的开发区、产业园区的崛起都直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由于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已经进入中后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从工业化带动转向城镇化带动的新阶段。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止到2011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比2010年末净增644万人。城镇人口达到69079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2100万人;乡村人口达6565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456万人;中国大陆城镇化率达到51.27%,比2010年末增加1.3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实现了我国城镇化过程的历史性转折。
如果我国的城镇化率按照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测算,2015年城镇化率会提高到54%左右,到2020年将达到59%左右,2030年达到66%左右。我国城镇化水平将在70%—75%之间达到峰值。从2011年至2030年的20年间,我国新增城镇人口将达3亿人左右。
记者:但是现在我们很担心,城镇化会推动房价上涨,房价的上涨又恰恰会抑制城镇化。怎样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解决房地产市场面临的高房价等问题?
剧锦文:城镇化首先会带动房地产业的发展,不过,过去几年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好的产业政策和体制机制,房地产业的发展会出现某种扭曲。比如房地产价格超越了大多数人的购买能力,“炒房团”不断地推高房价,房屋建造规划不合理对城镇交通的影响、对环境的破坏等,这些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我们需要认真总结房地产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首先要结合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和发展阶段,制定出房地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其次要从产权、融资、交易等各个方面培育和完善房地产市场,打击垄断、过度投机,使得房地产业成为公平而有序竞争的良性产业。
城镇化与工业化
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同步发展城镇化,不仅能更好地吸纳就业,更能催生新产业的快速发展
记者:城镇化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农民进城,它是随着工业化进程配套发展的。中国该怎么处理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关系?
剧锦文:发达国家和我国城镇化的历史告诉我们,工业化是城镇化早期阶段的主要推动力,工业化与城镇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然而事实上,城镇化常出现快于工业化或落后于工业化的问题,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失衡,带来诸多难以克服的经济与社会问题。
城镇化和工业化会占用农村土地,农业人口会转变成城镇人口,这中间会发生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矛盾。尤其在我国特有的土地与户籍体制下,出现的总是工业化快于城镇化,总是“三农”在承担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成本,事实证明,这种非均衡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因此,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同步发展城市化,不仅能更好地吸纳就业,更能催生新产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传统的二元化管理体制和重生产轻管理的思维,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大城市管理思路,才能顺应全球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同时,我们认为在今后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中,首先应当加大改革的力度,目前尤其要加大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力度,使得农民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在经济上得到合理的补偿。其次,通过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使得已经转变成工人的农民真正成为“市民”,而不是总戴着一顶“农民工”的帽子。
记者:近年来大量涌现的城市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该发挥什么作用?
剧锦文:城镇化不仅是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而且也包括土地和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城镇化。在人口和资本大量涌入城镇的状态下,城镇必须为增量人口和增量资本提供出路。
这些年来,绝大多数城镇都是通过开发新的城区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城市新区作为城市开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空间单元,是城市规模扩大和功能拓展的内在客观要求,伴随城市发展壮大和演变的全过程,对于当前我国培育和优化城镇体系、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挥着积极作用。
城市新区,也称为新城,一般是指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多、产业集聚而开发建设的特定区域。在开发模式上,既有完全摆脱老城的“新造”模式,也有在原有老城基础上的“改造”模式;在空间形态上,通常明显有别于老城,但与老城具有紧密的分工和联系;在空间布局上,一般毗邻老城,但也有远离老城的“飞地”型新区。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伴随城市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是城市发展扩大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化的重要支撑和体现。
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新区的开发建设,从19世纪欧美的伦敦、巴黎、旧金山、纽约等城市到20世纪日韩的东京、首尔等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呈现出不同特征。综观国外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模式,城市发展的初期,设立城市新区主要是为了城市的拓展和规模扩大,是城市发展的自然和正常要求,往往选择自然条件优越、沿江河湖海、沿交通线等区域开发建设城市新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设立城市新区更多是考虑城市的均衡发展、解决人口膨胀、交通堵塞、环境恶化等“城市病”问题,具有较强的主动调控和引导特征,如东京开发横滨新城、首尔开发汉江南部新城等。
同时,为了扶持城市衰退区域和行业的发展,也可通过设立新区来实现,如伦敦开发道克兰新区带动码头废弃区的改造、巴黎开发拉德芳斯新区促进商务服务业发展等。
当然,我们也同时注意到一些城镇出于形象和政绩的需要,大量建造豪华别墅和建超大的广场等,许多城镇假借创设产业园区、开发区的名义开发房地产,过度占用了稀缺的土地资源,使得我国GDP的土地使用率、城镇化的土地使用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
我们主张城镇建设要以人为本,尽量为城镇人提供更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而集中居住、集中生产的新城区、产业园区是很好的一种模式。但是,对于假借城镇化的名义大量占用土地的现象要引起重视,要通过强化城镇建设规划的严肃性,杜绝随意改动规划的做法;通过鼓励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遏制这种劳民伤财事件的发生。
城镇化与“三农”
解决之道根本之策
随着城镇化进入新的阶段,“三农”优势会日益显现,“三农”问题会得到缓解,甚至得到根本性解决
记者:如何处理城镇化与“三农”的关系?
剧锦文:众所周知,“三农”是指农村、农业和农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村建设落后于城市,农业生产效率低于工业和服务业,农民的收入水平低于城镇居民。也就是说,“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短板或者说“凹地”。而我们认为城镇化的实质恰恰就是“三农”。这些年之所以“三农”问题突出,正是由于我国处于城镇化的初期阶段,城镇、城镇居民和非农产业系统性地优越于“三农”。但随着城镇化进入新的阶段,“三农”优势反而会日益显现,“三农”问题也会得到缓解,甚至得到根本性解决。所以,城镇化是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
具体而言,我们首先要界定农民对土地的产权,使得工业用地、城镇建设用地能够充分体现农民的利益;其次,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大农村软、硬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再次,要突破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城镇人口到农村去的双向流动的制度障碍。这里我们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的城镇化将进入郊区化、远郊化的“逆城镇化”阶段,一些城镇人口处于规避“城市病”的考虑,会选择到郊区甚至更远离城镇的农村生活,如果我们的政策得力的话,这将最终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三农”问题。
记者:近年来,部分
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问题引发广泛关注。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民进城后,谁来种地?会不会导致农产品价格进一步上涨?
剧锦文:现在农产品的价格的确是越来越高,但这并不完全是城镇化和工业化造成的。相反,城镇化和工业化更有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也就是说有助于农产品价格的下降,有研究表明,农产品价格的上升趋势更多是由其他因素造成的。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民不断地成为工人、市民,这在短期内可能会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减少。事实上,目前许多农村真正从事种植业的多数是妇女、老人,大多数农村青年已经进城从事工业或其他产业,农业劳动力供给问题的确需要重视。目前,这个问题已经有了解决的途径。根据我们的调查,一些农村在人口大量转移到城镇的情况下,也为农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也大量进入农村,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不仅解决了农业劳动力供给不足问题,还大大提升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节约了农业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的产量,这又为进一步城镇化创造了条件。 (来源:上海证券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