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inter is coming(寒冬将至)”
这是今年最畅销的魔幻小说《冰与火之歌》中,人们反复传诵的警世之句。面对即将到来的无尽黑暗和严寒,小说中的世人充满了绝望和无奈。
而在现实世界中,券商经纪业务的从业人员在读到这句话时,必定感同身受。
经纪业务——无尽的寒冬
“我连证券账户的密码都忘了。”一位投资者在微博上留言。
面对连年熊市,股票投资这个话题离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远。如今,当有人在亲朋好友的聚会上谈论起股票的话题,往往乏人响应。
抑或是换来一句调侃——“你还在炒股票啊?”
在中登公司的统计报告中,人们离开股市的速度是触目惊心的。
今年1月份,沪深两市合计有5961.24万户在近一年内参与了二级市场交易,占期末A股有效账户的44.91%。但到了10月末,这一统计数据下降到了4528.1万户,占期末A股有效账户的33.01%。
换句话说,在过去的10个月中,再有1433.14万个账户成为了休眠账户,至少740多万个投资者选择“远离股市”。而在每10个股民当中,只剩下3个人还在坚守阵地。
随之而来的是股市交易量的急剧萎缩。
10月份,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金额只有1012亿,与两年前相比,日均成交量萎缩了近一半。而更有不完全统计显示,11月两市日均交易金额仅剩下701.8亿元,环比再度下降30.5%。
在这样的背景下,经纪业务成为了券商各项业务中的“重灾区”。
上市券商的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为95.7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0.52%;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149.9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1.41%。
伴随着一连串“下降”、“减少”、“萎缩”的标签,是证券从业人员的大量流失。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官方网站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9月18日,证券业执业人员总人数为24.75万人,这是自2011年8月以来,证券业执业人数首次降至25万以下。而在其后短短两个月间,再有3000人离开了这个行业。
“我在证券行业待了将近20年了,现在的情况跟当年1600点的时候很相似。但不同的是,这几年券商扩张得很快,行业变得更拥挤了,这加剧了当前的惨状。”深圳某券商经纪业务部人士称。
但最令人感到绝望的是,传统经纪业务走向没落,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从美国证券业发展的历史来看,经纪业务占券商收入结构的比重由1970年代的50%以上,回落到今天仅剩7%左右。
如果历史沿着相同的轨迹运行,当前我国20多万经纪业务从业人员所面临的,将是一个走向没落的夕阳行业。
寒冬求生 难逆命运之轮
当然,在严酷的环境中,总是能激起人们求生的意志。
但从目前的结果来看,券商在经纪业务转型上所作出的努力,收获甚微。
随着新型营业部的推出,部分券商意图通过低成本的新型营业部取代传统营业部,以求压低营业成本。
“我们去年新设的几家营业部都还在亏损,老的营业部凭借过往资源还能够勉强维持。”上述券商人士表示,在部门地区监管层划下的万八佣金红线下,新设营业部毫无生存的空间。
而这一责任,往往要由营业部的管理者来承担。
“新设营业部的老总‘走马灯’似的更换,但没有一个管理者能够创造奇迹。”一位在深圳某大型券商经纪业务部从业十多年的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她曾受到多家券商邀请其担任营业部老总,但均被她一一拒绝。
事实上,自去年开始,券商经纪业务曾试图通过发展投资顾问来提供增值服务,摆脱单纯通道模式的框架。
但被予以重望的投资顾问业务并没有力挽狂澜,协助经纪业务摆脱颓势。更糟糕的是,它正在沦为券商经纪业务的另一项沉重负担。
“当时我们招了大量的毕业生,通过培训成为投资顾问的助理,并作为未来投资顾问团队的人才储备,”上海某大型券商经纪业务部人士称,“但结果显示,投资者并不为投顾提供的服务买单,这项成本反而要由营业部承担,变相加剧了营业部的惨状。”
“现在投顾的流失率非常严重。”上述人士补充说。
随着交易量的日趋萎缩,部分券商营业部寻求转型为产品中心。
“目前不少营业部已经沦为公募、私募基金的代销中心,但是行情不好,销售也很困难。”上述券商经纪业务人士称,“为了冲业绩,此前我们大力推广融资融券业务,到头来反而坑害了一些不专业的投资者。”
对于券商的管理者来说,在各项业务中,经纪业务转型所带来的阵痛是最强烈的。为了削减沉重的人力成本负担,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中心转型的过程中,传统营业部的轻量化和缩减将成为必然趋势。
但20多万经纪业务从业人员的生计,却是无法回避的难题。
“如果再来一波大牛市,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了。”一位经纪人曾对记者感叹说。但他并不知道,他即将成为这场券业寒冬的另一个牺牲者,其所在的营业部正计划一轮大裁员。
目前,券商经纪业务在抵抗严寒过程中作出的一次次努力均宣告失败。寒冬过后又有几人生还,一切还都是未知之数。
一级市场新股暂停发行、二级市场股市层层下跌,令靠天吃饭的国内券商深陷“极度寒冬”。
进入2012年来,券商裁员减薪的消息频频传出。如今,中信证券(9.91,-0.09,-0.90%)、银河证券也到了不得不裁员的地步。
如何说银河证券、中信证券还能以裁员抵御市场的
低迷,那么一些中小券商已经扛不住了。不少中小型券商已着手将整个部门撤销。
A股市场的持续低迷,让靠天吃饭的券商纷纷裁员。
在业务“最冷”的2012年冬,为了冲击上市,一些券商不得不做出“壮士断腕”之举。
消息人士透露,银河证券最近召开了内部的战略调整会议,计划大规模地收编在岗人员,缩编范围包括营销、经纪、投行、研究等去年扩张最快的部门。内部人士称,缩编幅度还没有最终确定,但肯定会超过历年。
此前,中信证券的裁员工作也已持续了一个月,内部人士称实际裁员人数要少于计划中的20%,但也有约10%的比例。
一家是以整体业务规模雄踞业内的中信证券,一家是以营业部规模长期称霸的银河证券,两家财大气粗的证券公司也难以抵挡证券业的寒冬,让投资者感受资本市场的残酷。
一线员工大批离职
银河证券内部人士称,此次员工缩编虽然有“节衣缩食”过冬的目的,但主要还是为了冲击上市做准备。有媒体曾报道银河证券此次人员缩编的幅度达到了50%,裁员人数将达到空前的4500人。
据悉,目前银河证券麾下共有224家营业部和6家分公司,加上总部员工总人数超过一万多人。
2011年银河证券的年度财务报表显示,当年支付的职工薪酬为14.68亿元,当年计提18.124亿元。“在去年,没有一家券商预料到今年市场会如此低迷。反而,很多有资金实力的券商对今年尤为乐观,认为在创新业务频开的情况下,进行了大幅的人员扩张。”一沪上大型券商部门管理人员说道。
而此次受到重创的业务部门,恰是2011年扩编最大的,比如营销团队、投行业务、研究部门等。
不过,银河证券一地区管理部总经理向早报记者表示,还没有接到总部明确的裁员通知,“今年以来已经走了大半的人了。市场环境前所未有的恶劣。”而上述券商部门负责人则表示,在冲击上市的当口,银河证券应该不会如此明确地提出一个裁员人数规模,“最常用的做法是,改变薪酬体制,以至于让员工主动离职。”
事实上银河证券裁员早有端倪。早在今年3月,银河证券就曾下发了分支机构绩效奖的调整通知,变向地将营业部员工的绩效奖金扣除。而由于此前已实施的薪酬体制改革,将基本工资大幅降低,基本就依靠绩效奖金过日子的银河证券员工们纷纷离职。其中还包括相当部分离职的投资顾问,是银河证券“青年英才计划”中选拔出来,刚在2011年四季度入职于银河证券的。
一银河证券营业部人士愤愤称:“在去年战略错误导致成本大幅支出,总部各项业务都出现入不敷出,就靠分支机构和营业部来进行补贴,现在要裁员降薪了,就向营业部一线员工痛下杀手。”
中小券商业务部门整体撤销
如果说银河证券的裁员大半是为了上市而来,那么中信证券等数家券商的裁员则是为了“过冬”而准备。
中信证券一员工表示,此次投行部门的调整始于8月份保荐代表人津贴的取消。“当时人力资源部就陆续与部门人员进行了一对一的约谈。”该人士表示,有的投行部门员工转岗去了创新业务部,也有决定主动离职的。“主动离职的员工会给予一笔10万元左右的补偿金。”据他测算,离职员工的比例大概在10%左右。此前公司内部盛传的裁员比例在20%上下。
中信证券投行部门从2008年进入快速扩张期,2008年一年投行部门新增30多人。之后,中信证券每年投行部门都保持10人到20人的增长速度并延续至2011年。截至2012年8月底,中信证券投行部门的正式员工人数共约710人,是国内投行人数最多的证券公司。
除了银河证券、中信证券,被标杆为中资投行贵族和领军者的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金公司)之前也被曝加入了裁员大潮,裁员对象主要集中在投行业务部门。
今年10月,早报记者曾报道,中金公司采用“一对一”的谈话方式进行裁员,“裁员涉及到各个部门,但主要是在投行部。”
相比这些家底还算丰厚的券商,一些中小券商实际上早就已经扛不住了。
不少中小型券商已着手将整个部门撤销。如德邦证券已在“重组”其研究部门,一部分合约已经到期的研究员将不再与德邦续约,另一部分研究员则将陆续并入资产管理、财富管理、投行等部门;又如一家江苏证券公司,也已经将其自营部门撤销,员工自下分散。
由此可见,虽然今年券商创新业务层出不穷,但实际上,“靠天吃饭”的格局依然未彻底反转。
“现在正是改革的阵痛时期,新业务投入加大、但还没有体现出规模效益;而传统业务则因为市场极度低迷,完全已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一从业高管中肯评价道。
今年10月底,证监会在广州召集58家中小券商进行了座谈。座谈会上证监会表示,11月将落实与经纪业务相关的5至6项政策改革措施;12月着重梳理投行及发行业务;并要求中小券商调整业务布局、筑巢引凤。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