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1987年投资澳大利亚恰那矿算起,中钢集团已经在海外寻矿超过二十五年。这家公司先后在澳洲、非洲等各地投资重要铁矿石项目,并获得赫赫声名。
但如今,这些项目都遇到不同程度的难题。《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多日采访了解到,其早年收购的中
西部矿业公司,由于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开采成本和物流的制约,目前陷入困境;引以为傲的恰那铁矿项目也不复当年风光;而中钢集团在非洲的投资项目,则低估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困境。
在不久前召开的国际矿业大会上,中钢矿业开发公司副总经理罗勇军坦言,中国企业目前在海外的铁矿石资源量达到380多亿吨,但由于建设中的各种困难,真正能变成供应量的很少。但他否认了中钢海外铁矿投资失败的说法。
风光渐去恰那矿 “过去好几年,这个项目曾经让中钢集团赚得盆满钵满。”有行业人士称。
这说的是中钢集团在西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的恰那铁矿项目的恰那矿。作为中钢集团海外挖矿最引以为傲的案例之一,恰那铁矿项目是中国在澳大利亚采矿业的首个重大投资。
恰那铁矿为中钢集团与力拓合资,双方合营协议是中国冶金进出口总公司(中钢集团前身)与力拓集团于1987年签署的,项目于1990年正式投产。根据协议,中钢集团出资40%,负责每年向中国包销1000万吨铁矿石。
11月12日,知情人士介绍称,恰那铁矿现在一直还在开采,但对中钢集团来说,已经大不如前,“恰那铁矿依然可以增加中钢集团的销售额,但对利润的贡献可以说几乎为零”。
恰那铁矿虽然是中钢集团与力拓合资,但前者获得的是包销权,风险很大,“钢铁行业已经是这样一个局面,特别是年度长协矿机制瓦解后,这个项目已经没太大的优势了。”接触过中钢集团项目的行业资深人士称。
失意“中西部矿业” 相较恰那铁矿有产出无收益的局面,作为独立的系统,中钢集团收购的中西部矿业公司,境遇更惨。
上述熟悉中钢集团海外项目的行业资深人士表示,中西部矿业公司项目的港口物流一直受制于人,“他们没有拿到港口的投资权,原来准备扩建和修建的港口又被其他国家拿去了,未来也不会好到哪儿去。”
该人士说:“两拓现在的运能都感觉到非常紧张,根本不可能让它使用这些港口。”
此外,当时原以为是赤铁矿、红矿居多,但后来才发现赤铁矿埋藏非常浅,绝大部分是磁铁矿。“磁铁矿开采出来后,还要经过磁选,成本这块也就上去了”。
记者近日曾就中钢海外挖矿项目经营情况联系中钢集团发言人李可杰,但其手机多日关机。而其他多个相关部门人士对此则讳莫如深,不愿多谈。
罗勇军表示,目前中西部矿业公司的铁矿开发“还在延续中”,今年预计可形成200万吨产量。但他也强调,这并不预示着中西部矿业公司旗下的所有铁矿石项目都已经盘活。
但在前述行业人士看来,中钢集团的海外投资项目,现在看几乎算是全军覆灭,“当时花了十几亿美元收购中西部矿业公司,但截至今天,所有这些投资全部打了水漂,不可能有什么收益”。
一个铁矿石项目从勘探开始做的话,保守估算,要有十年的时间才能进入正常生产。而市场一旦走下坡路,矿山可能面临投产一吨亏一吨的局面。
中西部矿业公司此前是一家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ASX)上市的公司,中钢集团2008年底实现对其100%控股。
“当时中钢想把摊子尽快做大,操作的步伐太快,他们也没对铁矿石后期的局面做特别充分的分析,扩张太快到后来一发不可收拾。”上述资深人士说。
喀麦隆项目受制基础设施 中钢集团海外找矿的触角不止延伸至澳洲,其中在非洲喀麦隆投资的资源量大,基础设施项目主要包括港口和电厂,一期建设规模1000万吨。
2008年,中钢集团获得喀麦隆洛比铁矿的探矿权,其中,中钢股份公司持股97.5%,喀麦隆非洲矿业公司持股2.5%。此后,中钢设立中钢喀麦隆有限公司专门负责该项目,但几年下来项目进展不大。
对于这个项目,和君咨询分析师解雷表示,非洲基础设施比较差,不管前期勘探还是开发,周期会比较长。“海外铁矿石资源的开发项目,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即必须修建铁路、码头、电厂等。”罗勇军说。
中钢协一位权威人士表示,这种局面取决于矿山投资的特殊性,“第一是开始做的都是一些难度比较大的矿,基本上是平地起的,再就是物流环节牵涉到各方面的政策在里面,这会影响你投资的进程和投资量,很可能存在估计不足”。
这些因素产生的后果是,海外投资的进度比计划会有延期,再就是投资可能会增大。
更值得关注的是,洛比铁矿的尴尬绝非中钢在当地的唯一难题。媒体报道称,目前,中钢旗下最优质的权益矿中钢南非铬业有限公司也正面临失去控股权的危机。
成长的烦恼 中国钢企海外挖矿的过程,就是一个血与火的奋斗史,前仆后继,不停息。
去年,中国冶金规划研究院曾对中国所有投资海外的铁矿石项目进行了全面调查,目前海外占有资源量超出380亿吨。其中,20多个项目中,有些在建设,有些很快能投产,有些在前期准备阶段。
按照中钢矿业副总罗勇军的说法,这些项目有的因基础设施被人控制,项目开发受制于人;有的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项目停止或者投产的时间一拖再拖;有的是对海外情况不了解,项目的开发工作遇到了瓶颈。
尽管遭遇各种困难,中国企业积极去海外建立长期稳定的铁矿石基地,这个方向是对的,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人士表示:“我们不能因为这种短周期困难去否认这些东西,只是在海外资源的获取方式上,其实还有其他很多方式,现在还是过于简单粗暴”。
中国企业过去出去找矿,太着急,总是想追求100%或者绝对控股,但这种方式成功率非常低。再就是,企业拿下项目后也会发现困难重重,毕竟一个铁矿项目勘探三五年、运营十年八年是很正常的周期,这个过程的变数非常大。在海外拿矿的初级阶段,我们还没有能力这么做。
可喜的是,业内已经开始尝试更多方式试图改变局面。“如果国企和民企比较好地配合,比如民营企业拿前面几年,把项目做成,国有企业接着做后面几年,大家合理搭配,对国家是最有利的。”和君咨询分析师解雷说。
更多人士则呼吁采用集团军作战。“以一个有实力和能力的矿业公司为主导,联合国内外的铁路建设企业、港口建设、能源供应企业以及金融企业组成集团军,真正地把资源储量转变为供应量。”罗勇军说。
但是,这些企业虽各有优势,但冗长无效的审批管理模式,可能会让这种合作从可能变为不可能。
作者:张国栋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