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QFII受热捧:公募跨境业务分化
2012年12月10日01:05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原标题 [RQFII受热捧:公募跨境业务分化]
追踪核心蓝筹的RQFII-ETF产品在香港受到投资者的热捧,管理层在额度上的扶持也如“雪中送炭”。
12月6日,南方东英资产管理公司和华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双双发布公告称,宣布获得额外增加的RQFII额度各50亿元。自此,南方富时中国A50ETF总额度达到150亿元,华夏沪深300ETF总额度达到130亿元。
部分RQFII产品的快速做大,令公募在港分支机构的差距也越拉越大,未获得RQFII资格的其他公募香港分支机构,目前主要业务仍然停留在为总公司QDII基金的境外市场投资提供研究支持。在境外市场的争夺战里,中小基金公司再次输在了起跑线上。
RQFII贡献利润
A股市场几番探底,而境外市场上与A股相关的产品却是捷报频传。12月6日,易方达资产管理(香港)公司对外宣布暂停RQFII-ETF申购,原因是5日A股市场放量大涨带动香港市场相关板块发力,追踪核心蓝筹股的RQFII-ETF成为追捧对象,易方达中证100A股ETF当日成交活跃,一级市场单日申购金额巨大,令该基金所获外管局批准的50亿元人民币RQFII额度宣告爆满。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香港市场上4只RQFII-ETF先后都追加过额度。易方达中证100A股ETF和嘉实MSCI中国A股ETF均由初始的20亿元额度增至50亿元;南方富时中国A50ETF和华夏沪深300ETF初始额度均为50亿元,随后分别追加3次和2次额度,目前总额度达到150亿元和130亿元。
RQFII-ETF受热捧,主要是由于今年A股在全球股市中涨幅落后,境外投资者对A股的态度较国内投资者更为乐观。而这为4家基金公司香港分支机构贡献了不少的利润。
南方东英副行政总裁黄亮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在RQFII推出以前,中资基金公司在香港的分支机构都做得挺辛苦,RQFII之后,带来了新的业务,发展得就比较快一些。现在我们这边增加了很多人,已经有三十多名员工,办公室都不够用了,准备再租一间。”
黄亮还称,南方东英正准备申请QFII资格,这也要拜RQFII所赐。根据证监会新规定,资产管理机构拟申请QFII资格,需要经营资产管理业务2年以上,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管理的证券资产不少于5亿美元。而南方东英、华夏香港和易方达香港由于有RQFII-ETF产品做基础,均已符合这个条件。而一旦面向基金公司在港机构的QFII资格下放,大型基金公司的发展又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中小公司生存艰难
目前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的基金公司已经有20家,已拿到RQFII资格的也有12家,但除了已发行RQFII-ETF产品的机构以外,其他基金公司香港分支机构的生存仍然颇为不易。
为了减轻香港分支机构的运营负担,据某公募业人士称,前几年香港分公司的很多支出项都计在总公司名下,甚至包括员工工资都是由总公司支付。
未获得RQFII资格的基金公司在港机构,目前的主要业务仍然停留在为总公司QDII基金的境外市场投资提供研究支持,此外也在争取境外QFII机构投资内地的投顾业务。
不过,QFII投顾业务也是竞争激烈。今年下半年,三大交易所曾携手数家基金公司分别组团赴北美、欧洲、韩国和日本、中东地区,向境外投资机构介绍中国资本市场、QFII制度以及QFII资金管理业务,但路演效果短期内难以看到。
而基金公司自发的路演就更难受到认可,某大型基金公司香港分公司总经理对记者称,日前某QFII在香港进行投顾选秀,其所在公司甚至都没有获得投标邀请。
“外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已经多年,已经有比较长期和持续的业绩可供参考,相比之下,虽然对于A股市场,我们一定更熟悉和专业,但由于没有长期业绩可察,竞争力反而不如外资机构。所以我们开展QFII投顾业务也比较难,很多时间连门槛都跨不进去。”上述业内人士称。
博时基金总裁助理兼国际投资部总经理侯湧也认为,中国基金公司目前产品运行时间比较短,多数公司的国际业务仍在培育阶段,很多是在金融危机之后才开始的,投资业绩的确尚不足以与海外资产管理公司竞争。
除此以外,少数基金公司香港分支机构也尝试在香港本地发售产品,但效果都很一般。大成国际曾尝试做了2只合成ETF,规模也很小。
事实上,即使是首批做债券的RQFII产品,由于规模小,普遍都是11亿到12亿元,而且管理费率低,还要向银行支付尾随佣金,因此为公司贡献的利润也很有限。
侯湧认为,一个成熟的产业,至少需要七到九年的成长时间,这个阶段里既要发展也要扩张,还要保证费用控制合理。因此中资机构要充分明白自身投研能力的局限与优势,不要做不擅长的东西,只做有把握的产品。
而黄亮更认为,目前虽然四大基金公司在香港市场上暂时获得领先,但这种地位完全依托于政策,也许一只产品就能改变排名,而这种政策红利机会时间可能不会太长,未来竞争会很激烈。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