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消息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发展改革系统研究院年会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城镇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称,现行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人口市民化进程,户籍制度以及附着在户籍之上的各种福利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城镇化率有“水分”
据官方统计,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历史性转变。但我国城镇化的“水分”不容忽视。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外出农民工规模超过1.59亿,但由于没有城镇户籍,不能享受相应的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除去这部分“被城镇化”的农民工,我国真实城镇化率不到40%。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认为,现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人口市民化进程。以东莞虎门镇为例,当地户籍人口10万人,外来人口90万人,而该镇的公共服务均按照10万人的户籍人口数设置,造成巨大的公共服务供给缺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滞后也削弱了农民进城落户的能力。在现行《土地管理法》下,农民从农地征用中获得补偿的上限是土地农业产值的30倍,无法从农地征用的巨大增值收益中获得收益,客观上降低了失地农民进城安家落户的经济能力。
建议试点宅基地换房
如何破解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土地制度改革或许成为下一步改革的突破口。
报告建议,对于农村土地确定为非公共利益建设用地,可以允许在土地集体性质不变的前提下,让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直接参与交易。土地增值收益绝大部分应返还原土地所有者。
报告还建议,开展“宅基地换房”试点,由农民自愿按照规定的置换标准以其宅基地换取城镇住宅。建议允许进城农民参与保障房建设,按照规划要求以集资方式合作建房。
在中国,“城镇化”基本就等同于基础建设和房地产开发,GDP效应立竿见影。而且,在目前的官僚体制下,不仅官员政绩灼灼可见,还能通过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实现个人增收目的。但我认为:城镇化的真正内涵应该是让城市文明覆盖农村,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而不能是像现在,户籍制度就像印度的种性制度一样,农民的孩子一出生就被打上了“农民”的标签,即使出生并生活在城市,也不能享受和城市孩子一样的国家福利。[详细]
进入城市的大量农民其实并没有真正变为市民,有的人把现在的城镇化叫半城镇化。有的数字非常有意思,2000年的时候城市总人口4.6亿,去年达到6.9亿,增加2.3亿,也就是增加50%以上。但是,通过有关部门了解,已经进入城镇,但没有户籍的流动人口数量去年年底基本估计大约也是2.3亿。可以这么说,就是这十年来,新增加的城市人口其实都是处在游离状态的这种人口,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村。[详细]
在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背后,我们还面临哪些问题?在周末召开的第二届城市管理高峰论坛上,一些专家认为,现阶段我国城镇化速度远远低于工业化进程,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供给制度改革已刻不容缓。[详细]
从对当前形势的认识看,会议认为"我国经济趋于稳定,积极因素进一步增多,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能够较好完成",总体是谨慎乐观的。从对未来形势的前瞻来看,总体相当概括,仅仅提到"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同时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仍然较多,各种挑战不能低估",但对困难具体之所在,则并没有提及。因而,在随后的政策中,强调了"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详细]
胡星斗教授称,国家城镇化专题调研组在全国不同城市调研发现,户籍制度改革遭遇不少地方官员的反对。从2001年国务院户籍改革文件下发,到 201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都提出地级市以下市区全部放开户籍制度,但是落实不好,原因就在于一些地方政府的反 对。[详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