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1日讯(记者 李方) 十八大闭幕以来,新型城镇化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之一。在由中央党校报刊社主办、北大资源集团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城市管理高峰论坛上,专家指出,虽然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人口城镇化严重落后于土地城镇化,城镇化速度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且区域布局严重不均衡。专家建议加快土地制度改革。
城镇化发展最大问题是用地空间不足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但按照户籍人口计算仅在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率地快速发展,正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但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尹中卿认为,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长期以来各个地方都把推进城镇化简单地等同于城市建设,过分地注重城市建成区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城市人口规模的集聚,把农业的转移人员仅仅当做生产者、当做劳动力,而不愿意接受他们本人和他的家属进入城市成为市民。结果导致了现在比较严重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人口的城镇化严重地落后于土地的城镇化。
事实上,在将近7亿城镇人口里,有将近一半的人不是真正的城市市民,这就是专家所说的“半城镇化”或“伪城镇化”。
发改委中小城镇研究室的副主任乔润令就指出,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51.27%,城镇人口达6.9亿。但是,2011年年底中国农村户籍人口是9.3亿,按照13.5亿人来计算,真正的城镇人口数量仅为4.2亿,城镇化质量并不好。
乔润令还说,城镇化进程当中,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2000年至2010年,城镇占用土地的速度远远快于吸纳人口的速度,农村建设用地总量不减反增;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区域布局严重不平衡,大城市、特大城市、东南沿海地区承载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而中西部地区的广大中小城市却没有人去,已属于非常突出的问题。
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表示,城镇化推进中面临用地两难,一方面要坚守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还必须保障城镇化发展的必要用地,促进科学发展。在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的情况下,国家加大土地管控力度,但现在每年用地指标大约只够三分之二,缺口三分之一,所以,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是用地空间不足。
专家:加快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
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的对城镇化提出具体要求,强调要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对于未来城镇化该如何发展,专家们给出自己的建议。
乔润令表示,下一步的城镇化绝对不能走以前城镇化老路,一是要从物的城镇化转化到人的城镇化,物的城镇化一定要服务于人的城镇化。二是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要从外延扩张、粗放发展转向内涵为主、通过结构优化实现集约发展。此外,下一步户籍制度变革和建立农村制度的退出机制是农民进城的关键,地市级以下可以全部放开。
尹中卿提出,下一步户籍制度变革是农民进城的关键,在提高城镇化的质量的道路上不能盲目地追求统计数据上的城镇化率,而是要把实践人口的城镇化作为主要任务。应推动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大中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
尹中卿还说,另一个重要任务是要解决农村土地流转承包机制,积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强调集约地利用土地,打通城乡土地转化的渠道,加快征地制度改革,逐步缩小现在通行的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解决好被征土地的农民转移到城市后就业、住房、社会保障问题,保障对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
全联房地产商会名誉会长聂梅生也认为,只有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才能释放城镇化中的内需潜力,此外,要加快进土地出让制度改革,逐渐实行双轨制供地。
董祚继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城镇化推进中的用地两难,一是要转变观念和方法,全方位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二是要加强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要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着力推进城镇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三是要稳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促进农村土地整治深入开展。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