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路径八仙过海消除泡沫需产业支撑
2012年12月19日02:16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原标题 [城镇化路径八仙过海消除泡沫需产业支撑]
作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引擎”,“新型城镇化”将对未来的经济增长提供有力动力。但多位专家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城镇化的道路上没有固定模式,更不能简单地将某个地区归结为某种模式、方式。
多种路径
根据媒体总结,包括成都、天津、广东等不少地方的城镇化路径特点均比较明显。
以成都为例,截至2011年末,成都城镇化率已达67%。成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的发展模式,其主要做法是对土地确权颁证,建立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设立建设用地增减指标挂钩机制。以发展较好的区域作为起步点,确立优势产业,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集群。
天津的主要做法为乡镇政府主导的“以宅基地换房”,先解决搬迁农民的安置问题,然后通过土地集约增值的收益发展地区产业,解决农村居民的就业问题。将农民的集中居住与城镇化、产业化有机结合。
相比之下,广东和江浙地区更突出产业集群和市场的推动力量,即在改革开放后,凭借出口企业、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带动了大量人口的集聚,从而实现城市周边地区的快速崛起。以广东为例,目前其城镇化已达到66.5%左右。
不过,广东和浙江的发展也存在很大差异。即便在广东内部,这种差异也存在。广东省政府参事、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告诉本报,在珠三角,有一种方式是通过原有城市对外带动周围的城镇化,还有一种是通过在农业地带的工业发展带动本身兴起,而构筑成工业城镇。
珠三角之外,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跟西部地区都相差无几,其城市化的路径自然也与广东存在巨大的差异。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彭澎说,目前珠三角主要通过扩权强镇,推动镇的壮大和发展。而在粤东西北,由于专业镇不发达,主要通过省直管县,来推动县级中心的做大。
“各地都有自己不同方式和路径,不能简单说是一种模式。”陈鸿宇说,不管哪种方式和路径,都必须回到城市化的要义上,即不能牺牲“三农”去推动城市化,不能牺牲乡村和城市要素的平等交换,不能牺牲农村居民的发展权去推进城镇化。
东西差异
经过过去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沿海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比例,未来城镇化质量将更为关键。而内陆地区城镇化水平仍比较低,加快提高城镇化水平仍是当前要务。
“西部城镇化的潜力较大。”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刘成玉说,东西部在城市化路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东部沿海是以产业来支撑的城市化,西部主要是以投资、基建来支撑的城市化,更倾向于土地型城市化。短期内西部还是必须通过投资把基础设施环境改善之后才能吸引一部分产业到西部来。“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化是浮肿的,是没有质量的城市化。”
他说,两相比较东部城镇化质量稍高,西部则要在城镇化质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方面着力。沿海地区基础较好,城市的梯度结构、城市群的发育程度,大中小城市和产业的配套都非常好,“东部城镇化是个比较完善的生态系统,而西部的城市化则是在一片沙漠上种树。”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告诉记者,城镇化应该是一个市场化过程,哪里有产业,就会转到哪里去。产业应当按照合理的分布,比如小城镇应该有合理的产业。
“共同的规律是必须遵循的,但走什么路径,各地都有从实际出发的必要性。”陈鸿宇说。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