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收益基金难敌银行理财
2012年12月24日00:28
来源:中证网-中国证券报
原标题 [固定收益基金难敌银行理财]
本报记者 江沂
年末是固定收益类基金的发行密集期,不少公司都推出纯债、短期理财产品,吸引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而银行渠道同样推出理财产品令客户资金继续滚动投资。但从目前看,密集发行的固定收益类品种“几家欢喜几家愁”,有银行背景的基金公司,往往推出的固定收益类基金规模巨大,而无渠道优势的基金公司,首发规模则差强人意,在十亿元规模处徘徊。而比起银行理财产品来说,它们又都被比下去,据银行渠道反映,50万元起售的理财产品一两天就销售完毕,对于出手慢的投资者还过期不候。相比之下,一些固定收益类基金品种却需要延期发售。
有基金经理感叹,在美国,很多投资者的现金管理是通过货币市场基金来实现的,做活期存款的几乎没有;而在中国,很多投资者对定期存款利率十分敏感,近年来这一现象有所改观,但很多投资者的存款搬家首选地仍然是银行理财产品,流入货币基金的非常少。
今年以来很多基金公司跟风发行短期理财基金,希望分食银行的蛋糕,但从季报公布的数据看,很多公司发行的短期理财产品并没有实现“滚动投资”,一旦产品到期,很多持有人不会再次光顾,更不会转而申购货币基金。记者在银行渠道采访了一些投资者,他们对这种行为的解释很耐人寻味。投资者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基金风险大,银行理财产品更为保险,特别是有些人通过银行购买了股票型基金亏了钱,对基金心有余悸,有一定收益则选择落袋为安。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事实上风险是倒过来的,银行理财产品实际是以“资金池”形式运作,投资者相当于申购了一个封闭式基金,在持有期间无法获得净值公布,同样也无法获得投资组合信息,投资者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资金做了哪些投资而获得收益。而固定收益基金则不同,即便是封闭式,也是每周公布净值,每三个月公布一次投资组合,至少投资者是明明白白投资。很多投资者之所以对银行理财趋之若鹜,主要原因是认定银行发行的产品有信誉,不用担心。但事实上,十几年来,纯债基金一直保持正收益,投资者承担的不确定性更小。
在基金营销方面,基金公司往往侧重于市场宏观预测,也不乏基金经理对投资策略的描述,但对于购买基金与其他产品,基民获得同等收益所承受的不同风险并没有明确揭示。表面上看,投资者在选择时,仅注意银行所宣传的预期收益率,选择是不理性的,但仔细想想,买基金的都是老百姓,基金公司在营销方面并没有给予他们引导,他们的投资思维模式就一直停留在买国库券的阶段。
当然基金公司可以辩驳:产品都是通过银行销售,不能贬低理财产品让银行难堪,但至少可以向投资者灌输“明明白白”投资的理念。事实上固定收益产品都不是新生事物,花时间向投资者解释风险及收益水平并没有那么难理解,如果说过去股票型基金令很多基民受了伤,因此销售遇到难关,然而在固定收益类品种营销上并不存在障碍。相反基金公司的一些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需要的是通过合适的语言,将其在产品设计上的优势告诉投资者,让投资者明明白白买基金,只有这样才不是一锤子买卖,才能逐渐树立基金品牌。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