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张伟霖
前三季度账面浮亏超过43%!建信证大金牛增长集合资金信托计划(1期)的大幅亏损引发了投资者的广泛质疑。作为产品投顾,同时也是业内著名私募基金管理机构的上海证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为此饱受非议。
不过,据证券时报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记者统计发现,因错判市场趋势,导致所管理定增信托产品严重亏损的并非上海证大一家,从当前账面看,不少该类产品的私募管理人都在深刻感受着市场的隆冬寒意。同时,也并非只有私募基金定增产品亏损,由公募基金倾力打造的定增信托计划,也同样遭遇巨亏的尴尬境地。
公私募均不给力
受到众多客户投诉的建信证大金牛(1期),成立于2011年3月8日,期限为2年,信托规模4亿元。根据2012年第三季度管理报告显示,信托计划的单位净值为0.5642元,投资人亏损超过43%。
据记者统计,除上海证大外,同样以信托方式发行定增产品的大型私募机构博弘数君目前存续期内的13只产品也悉数出现亏损。数据显示,该公司管理的9只产品亏损幅度超过25%,其中去年7月成立的博弘定向29期成立以来亏损甚至超过31%。
同时在定增产品上遭遇滑铁卢的著名私募机构还有江苏瑞华、凯石投资等,其管理的产品今年也均出现大幅亏损。
值得注意是,根据记者统计发现,并非只有私募投顾管理的定增产品亏损,由公募基金倾力打造的定增信托计划,同样遭遇亏损的尴尬境地。
受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初,国泰基金2号定向结构化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亏损达26.78%;广发基金1至5号定向增发信托浮亏均达7.87%;兴业全球基金定向1号则浮亏9.14%。
折价率虚无缥缈
对于信托类定增类产品的集体折戟,上海某信托公司证券部负责人认为,全面亏损的原因主要来自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而定增产品其实更易受到市场整体走势的影响。因为在定增信托的产品设计中,大都是一次性满仓买入某1只或者某几只定向增发股票,且锁定期长达12个月,这就导致产品缺乏止损机制。当市场整体下跌的系统性风险出现时,定增产品无法通过减仓或者调整持仓品种以有效规避风险。
从过往情况上看,定增产品的破发情况与市场景气程度密切相关。据Wind数据显示,在2006年的牛市上升期,当年发布定向增发公告的51只股票中,1年后均未出现破发。而在接下来2007年的牛市末期,以及2008年的熊市初期,定向增发项目的破发占比高达36%。2009年、2010年的震荡行情中,增发公司股价1年后破发的概率降至13%和11%。
某种意义上说,定向增发类产品是在对赌整个市场以及个股在产品存续期内的表现。不过,在这位信托人士看来,定向增发类产品也可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其中初期选股的最关键因素在于选择合适的定向增发折价率。
作为证大金牛产品的渠道方,
建设银行在推介表述中提到,2011年初左右的定向增发价格,通常为二级市场股价的8折~8.5折左右,即相当于以20%~15%的折价率买入股票。这也使得该类产品在运作初期净值水平会有着突出表现。数据显示,该产品在成立不久的2011年5月就获得了17.08%的账面浮盈。但是,名义浮盈并不能立刻转化为实际收益,参与定向增发获利的前提,是1年后的卖出价不能低于成本价,也就是说,上市公司股价较1年前的增发价,下跌不能超过15%~20%。
但在2012年前三季度股指近乎腰斩的情况下,20%的折价率也难起到安全垫的作用。
据上述信托人士表示,定增信托产品并非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者在购入时应有“买者自负”的意识。而发行人与渠道方推介时就应该着重于风险警示,而非以浮盈为幌子去吸引投资者。
作者:张伟霖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