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领军转型“突围” “大而不强”仍待破解
2013年01月14日12: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要承担其引领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任务,以国企为主体的中国大企业必须进一步改革创新,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
“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大国之间的国际竞争则突出表现为其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的角力。在这个国际大舞台上,对于中国而言,就是由本土大企业组成的"中国兵团"与国际跨国公司的竞争。”面对台下的几十位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负责人学员,工信部副部长苏波谈到工业转型战略时,如此表述大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意义。
日前,就工业转型升级问题,中组部、工信部和国家行政学院联合举办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领导人员工业转型升级研讨班,苏波是首堂课的主讲者。他向《瞭望》新闻周刊表示,过去十年,中国工业发展主要成就之一,就是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和产业基地。
2012年5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行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指出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如何将高层的要求落到实处,切实推动工业的转型升级,迈向工业强国,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国有大型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位权威授课专家向本刊记者强调,国有企业的改革创新会有力推动整个工业的转型升级,将起到引领导航的示范效果。
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
转型升级中,大企业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体现于何处?
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向本刊记者介绍说,“从世界范围观察,一般而言,大企业都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国民财富的重要创造者。”2012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来自发达国家的416家大企业收入总和占到了所有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总和的接近1/2。
例如,在韩国,30家最大的财阀企业主宰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其中,排名前五位的现代、三星、大宇、LG和SK集团五家企业集团的销售总额占韩国GDP的54.1%。
因此,在其看来,财富之外,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集中表现于大企业,一个国家大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与该国的综合国力基本是一致的。2012年世界500强各国上榜企业的数量和国家的经济实力排名几乎完全一致,上榜企业数量最多的六个国家,同时也是在GDP世界排名中最靠前的六个国家。
“美国、日本、欧洲等经济强国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都是以一批国际知名的大企业为基础。这些大企业凭借雄厚的实力、庞大的生产体系、先进的科学技术、全球化的经营战略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将其触角伸展到各个国家和地区,主导了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朱宏任说,“一国要成为现代经济强国,就必须发展大企业,特别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在重大创新突破方面,大企业也是主力军。”他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了大企业在技术标准和行业发展的方向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全世界研发投入的80%、技术创新的70%、技术转移的60%都是由世界500强企业所主导完成。”
“正是由于大企业组织形成后,才出现了战后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了电子信息、合成化工、航空航天、核能等产业的出现并快速发展。”朱宏任说,“而且,大企业也是管理创新的重要推动者,很多重大的管理创新成果都是大企业创造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比如,美国的福特模式,日本的丰田模式。
在现代经济网络中,大企业同样处于核心位置。在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组成的现代经济网络中,大企业处于中心位置,是网络的中心。大量的中小企业则是众多围绕在大企业外围的网点,成为卫星。
无论在美、日、德等发达国家,还是新加坡、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这一网络形态都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合作的主流。大企业是资金、一般性技术、原材料、人才、管理等资源有效配置的中心,对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行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大企业还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力推动者。大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朱宏任认为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四方面:
一是大企业由于资金、技术实力雄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能够承担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建设项目;二是大企业通过原材料、零部件等各种购销关系,组织外围协作,签订承包合同,把众多的中小企业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产业和市场的内在稳定机制,可以将大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优势传递到相关中小企业,推动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升级;三是大企业是产业规则与相关标准的制定者,具备全球领先的技术研发实力与成果转化能力,能够对全球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与整合,能够以重要角色参与国际分工,具有产业话语权和主导权;四是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产业链合作和共生关系,政府的产业政策可以通过大企业有效地传达到国民经济的各个基层单位,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全球化下的国企新实力
视线回到中国,以国企为主体的大企业成长力成为本次研讨班的一个主要课题,并形成以下几点共识:
其一,国际地位更加突出。2012年,我国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增长到73家,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10年前,我国入围企业的最好名次排在第60位,现在已经有3家企业进入了前10位。中国大企业与国际大企业差距进一步缩小,中国大企业营业收入、资产总额持续以高于美国大企业的速度快速增长。
其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持续增强,经济效益大幅改善。大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日益显著;纳税总额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重长期稳定在35%以上,对国家财税贡献非常突出。
而且,大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改善。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净利润总额达到20835亿元,相比10年前增长了5.8倍,明显高于营业收入增长幅度;资产利润率由1.17%上升到1.93%;反映劳动生产率的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利润也分别从31.41万元、1.57万元提高到133.32万元、7.65万元。
其三,自身运营机制和发展能力取得明显进步。大企业通过公司化和股份制改造、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大力推进战略性重组、建立市场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国民经济中的带动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其四,兼并重组更加活跃,外部扩张日益成为企业成长的重要方式。大企业的成长方式,一种是单纯依靠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进行扩张,是一种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式的自我扩张方式;另一种依靠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对外部进行扩张的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通过收购、兼并等手段实现。
2007年至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开展并购重组的企业数从131家上升到182家,被并购重组的企业数从408家上升到1112家。数据表明,并购重组日益成为中国大企业迅速成长的重要方式。
其五,大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发挥表率作用。许多大企业成立了社会责任领导机构,一些企业将社会责任理念和要求全面融入公司发展战略和日常经营管理,积极探索建立与现有管理体系相融合的社会责任工作体系。在保障国家重大活动、抗击非典和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中,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保稳定、保就业”中,大企业发挥了关键作用。
“大而不强”仍待破解
在取得进步的同时,授课专家和企业负责人也深有感触地指出,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以国企为主的大企业在盈利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商业模式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差距还很大,“大而不强”的问题需要正视和解决。
朱宏任提供了一组数据,从2012年世界企业500强排行榜看,我国入围企业所分布行业的竞争力更多体现为资源垄断、规模经济和低劳动力成本。许多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依然很高,许多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我国的技术对外依存度达50%,发明专利只占世界总量的1.8%。2011中国企业500强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平均只有1.41%,大多数企业的增长并不是靠技术进步推动。
“国际经营能力较弱是中国大企业的另一个短板。”某央企负责人给本刊记者介绍了两组数据,联合国公布的全球跨国公司100强的平均跨国化指数为64.7%,发展中国家与地区跨国公司100强平均跨国化指数为52.1%,“相比之下,中国100强大企业的跨国经营指数仅为8.1%左右。”
“从海外收入角度评价,国际上,一般认为海外收入超过30%是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的一个标志。”他说,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海外收入比例高于30%的企业只有25家,而且多数是以贸易或中间产品为主的企业。
按照他的分析,行业结构分布不合理也是需要正视的问题。2012年,我国入围世界500强的70家内地企业,仍然主要集中在金属产品、公用设施、采矿与原油生产、工程与建筑、商业储蓄银行等领域,基本属于资金密集型、资源垄断或行政垄断性较高行业,在核心技术和高强度研发投入主导的行业,中国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与世界500强主要行业分布有一定差距。
还有授课专家指出,随着规模的扩大,不少国企出现“大企业病”:规模巨大、分支机构众多、组织机构复杂。部分企业由于盲目追求有形资产扩张、忽视技术升级、市场拓展,或是由于产权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过于追求权力控制,牺牲企业整体利益。
另外,“不少国企在对产业链利益相关者以及跨区域、跨产业、跨文化等方面的管控能力都相对缺乏,对它们迈向世界一流企业的发展将形成严重制约。”研讨中,专家和学员进一步分析说,在应对宏观经济及政策等外部环境变化方面,国企能力不足,过于依赖政府资源和政策,难以做到以科学的战略引领企业发展。
文/记者李绍飞
作者:李绍飞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