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指出,
中兴通讯需要重启快速增长,才能继续与华为竞争
“尽管预计中兴通讯会亏损,但没想到会亏这么多。”一位长期跟踪中兴通讯的研究员对《证券日报》记者感叹。
中兴通讯昨日发布了业绩预亏公告,公司预计2012年收入人民币837亿元、净利润亏损25亿-29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亿元,远低于高华预测和彭博市场预测(收入/净利润分别为人民币931亿元/7.96亿元和人民币949亿元/2.8亿元)。
公司认为业绩疲弱的原因在于国内部分系统合同签约延迟、手机销售收入黯淡以及非洲、亚洲、南美及国内较多的低毛利率合同在本报告期确认业绩。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中兴通讯将在公司层级架构等方面进行大调整,而从中兴通讯结构调整这步棋,隐隐看到了华为“让听得到炮火的人做决策”的管理之道。而薪酬奖励的激活,似乎也在更多地向华为“以奋斗者为本”靠近。
跑输大市落后华为 根据公告,中兴通讯2012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约18%,主要是国内部分系统合同签约延迟、终端收入下降,部分国际项目工程进度延迟等综合影响所致。
在高华证券分析师胡玲玲看来,中兴通讯2012年四季度业绩疲弱是由公司自身原因所致,因为与其最相近的同业企业华为实现了强劲业绩(2012年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8%和28%至人民币2,200亿元和150亿元)。
华创证券TMT首席分析师马军在与《证券日报》记者的交流中也表示,全球电信业投资增长率在3%—5%左右,按理说中兴通讯应该是跑赢这个数字或者持平的,但从去年情况来看,中兴通讯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而华为日前则刚刚宣布了“跑赢大市”的消息。
中兴通讯三季报预亏时,马军就指出,中兴通讯的战略出现了问题。“中兴通讯过去的市场战略导向,更多地重视市场份额的获取,如大国大T的策略,这个过程中会承接更多低毛利率的合同。”
中兴通讯自身显然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公司承认,在规模发展的同时,盈利指标也受到了很大挑战和直接冲击。2012年是公司集中消化历史低毛利合同的高峰。
据中兴有关人士介绍,从去年第四季度起,中兴已经开始执行各项扭亏举措。比如,针对过去亏损项目,在过去3—6个月之内,中兴成立了执行副总裁带队的“专家扭亏团”,在赢得客户充分谅解和支持的基础上,实现对部分已签亏损项目的减亏或优化。
2012年下半年,中兴通讯加快了内部转型步伐:整合海外办公室、削减员工人数、调整管理层、收紧收入确认方法以及处置非核心资产。
而2013年一开年,中兴通讯管理层就发生变动。中兴通讯在给《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答复中表示,公司董事会从战略角度出发,以业绩表现为基础,在年初对管理层进行了调整,在努力提高收入利润的同时,内部秉持一切从紧的原则,继续加强内部费用管控,严格控制总人数增长,降低管理损耗,并以此为契机,提升组织效率。
2013年是转型扭亏年 马军认为,2013年是中兴通讯的一个转型扭亏年。
“2013年投资收益会带来一部分业绩,2012年延迟的合同对2013年业绩也会有贡献,但转型扭亏的实质进展还是取决于它的战略调整”,马军指出,现在设备商之间的竞争已经与以往不同,企业不但要为客户提供设备,还要有全套的方案解决和提供服务,未来逐步通过软收入的提高替代部分设备收入,提高毛利率进而保持发展。同时还要进行边界扩张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中兴通讯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12年年度,公司销售收款较上年有一定增长,预计将实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同时持续实施的成本费用管控、新增订单毛利提高和投资收益,也取得了一定效果,公司预计2013年一季度实现盈利。
有分析人士认为,也许这样处理2012年业绩的背后,是中兴通讯2013年轻装上阵的伏笔。
虽然2011年至2012年现金流和盈利的方向变化显示其财务负担正在减轻、资产负债状况改善,但胡玲玲也指出,公司系统业务的转型过程可能非常漫长,并因此令其海外增长速度放缓。
在诸多分析人士眼里,中移动LTE的建设对中兴通讯来说是一项积极推动因素,但胡玲玲预计这对公司2013年收入增长的贡献可能仅为7%。她认为,中兴通讯需要重启快速增长,才能继续与华为相竞争。
架构大调整 一直同行于通信设备市场的中兴和华为,却是两个不同特质的企业。“华为作为民营企业,在激励机制等方面得以拥有较早的灵活性,后来又及时转型”,马军表示,“实际上中兴通讯这几年做的事情很像华为之前的发展,但此一时彼一时,环境变化了,靠大量低利率合同赢得市场份额的做法不利企业的长期发展”。
中兴通讯在遭遇重大亏损后,检视自身问题,将聚焦提效,从管理、产品、市场等多个维度全面进行变革。《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中兴通讯将取消体系和区域层级,形成公司总部—事业部—代表处的三级架构,同时加强商务、法务等专业能力从总部至一线的贯通,切实提升一线作战和风险防控能力。
公司还将加强干部队伍的文化训导与业绩问责,在薪酬奖励上激活整个员工干部的主动性。
从中兴通讯这结构调整的一步棋,隐隐看到了华为“让听得到炮火的人做决策”的管理之道。而薪酬奖励的激活,似乎也在更多地向华为“以奋斗者为本”靠近。记者 马 燕 来源证券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