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春节前对
工行的减持令人印象深刻,很多投资者将其视为银行股此轮下跌的推手。三年多来五次减持,高盛减持工行真是“有点忙”。
经历去年的空翻多后,外资机构对银行股的态度依然飘忽不定。香港联交所数据显示,多家外资机构持中资银行股的仓位较去年已有下降之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势,上月底高盛逢高减持工行,更是成为近期银行股下跌的催化剂。
有分析人士认为,与上市前外资机构战略投资入股不同,目前外资机构对中资银行股的投资以阶段性操作为主,不足成为市场的风向标。
外资持续减持银行股
香港联交所披露的信息显示,2月份以来外资机构持续减持中资银行股,成为中资银行股此轮下跌的推手。前期涨幅较大的
民生银行等中小银行成为减持的“重灾区”。
包括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团、瑞银集团等外资机构均在1月底以来减持了中资银行股。其中花旗集团所持民生银行股份占民生银行H股的比例从1月3日的9.2%下降至2月8日的6.98%。更详细的信息显示,在此期间,花旗集团旗下公司所持民生银行H股的数量减少了1.394亿股。
同样减持力度不小的还有摩根士丹利。摩根士丹利所披露的旗下公司持民生银行股份数据显示,摩根士丹利持民生银行股份数量占H股股本的比例从去年12月14日的7.44%,下降至1月29日的4.83%。
瑞银集团原本持股比例不高,减持力度相对小些。瑞银集团总体持民生银行H股比例从今年1月4日的6.32%减少至今年2月8日的5.97%。其中瑞银集团作为实际持有人身份持有的民生银行H股股份数量减少了0.119亿股。
另一家中型银行
招商银行被减持的力度略小于民生银行。相比12月31日的持股数量,JP摩根的投资经理1月29日的持股数量减少了0.14亿股。青睐投资银行股的贝莱德集团减持招行的幅度亦不大。
外资获利丰厚
除了外资机构在二级市场上零散减持中资银行股外,一些外资战投机构亦在中资银行股创新高之际逢高减持。高盛集团上月底减持工商银行成为中资银行股股价此轮调整的催化剂。
中资银行股去年底以来连续上涨,部分股票创出一年来甚至两年新高,外资战略投资者迎来绝佳的减持时机。自2009年以来,高盛集团曾数度减持工商银行,上月底高盛集团的减持价格为历次大额减持中平均股价最高的一次,达5.77港元/股。2009年6月、2011年11月高盛集团曾分别减持工行股份30.33亿股、17.52亿股,减持价格均低于5港元/股。2010年10月减持的30.41亿股每股平均价曾达5.74港元/股,但仍不及1月28日减持的平均价格。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外资战略投资者所持股份大多为中资银行上市前或上市时配售获得,成本极低,即使抛售时机并未选择恰当,亦赚得盆满钵满。以高盛集团为例,高盛集团在工行上市前出资25.822亿美元认购工行股份164.76亿股,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09年以来高盛集团通过5次减持共套现682.729亿港币,相当于约88亿美元。
美国银行在减持
建行的过程中更是获利超过百亿美元。与高盛集团不同,美国银行买入建行股份分多步完成,上市前以25亿美元认购174.81亿股;全球配售时又以5亿美元买入16.51亿股。但解禁后不久美国银行于2009年1月、5月抛售了该部分股份。2008年5月、11月美国银行曾分两次行使认股权证,分别认购60亿股、195.8亿股建行股份,但由于该部分股份的解禁日期为2011年8月,美国银行于2011年8月、11月才得以分两次抛售剩下的大部分股份,减持后持建行股份仅剩21.48亿股。
即使如此,由于上市前以及全球配售时的认购价格较低,2008年行使认股权证时行权价格亦较低,美国银行累计投入成本只有约119.5亿美元,但减持套现金额高达约251.32亿美元(以美元兑港币汇率7.75计算),获利超过130亿美元。
然而,外资战略投资者以白菜价买入中资银行股的机会不复返。去年中资银行股受外资投行唱空影响曾在去年9月份跌至低谷,但很快得到看多力量支撑,上演了去年底的大涨行情。
“目前外资机构和当年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已不同,当年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股后有很长的锁定期,受利益相关影响,外资机构曾长期唱多中资银行股,但如今外资战略投资者的减持潮已过,其操作策略更类似很多普通机构投资者的阶段性操作。”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称。来源证券时报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