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7日之前,中国证券市场有“两个”郭树清。一个是部分股民眼中和媒体报道中的郭树清,他厉行改革,新政不断;另一个则见于其官方文稿以及公开演说中,那是自“整体改革理论”以来的郭树清,全面推动改革,但又立足现实。
前一个郭树清在17个多月的改革中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遭遇沪指下跌7.7%,他推行的措施和建议最终也在市场中褒贬不一;另一个郭树清曾谦称不懂证券市场,不少力推市场化改革学者专家也指责其改革仍未触及核心,但即使是曾批评过他的人也认为,他的措施将影响深远。
中国证券市场自上世纪90年代勃发以来,历股权分置改革喜悦之后,中小投资者亟盼一场暴风骤雨式的变革,郭树清恰好出现在适当的时间和位置上。但读懂后一个郭树清,或许才能读懂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真实的行进路线。
郭氏“新政”每周一规则 尚福林主政证监会时,任职两年未发一言,郭树清任职500多天,发布通知、规则70条。
2013年3月14日到16日,其中一天是周末休息日,证监会连发十文件,松绑基金、券商。这一节奏被一些市场人士笑称为郭树清的“告别礼”。
快节奏、全方位地推动市场改革,使得郭树清与前任主事者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区分。尚福林主政证监会时,任职两年未发一言,谋定后力推“开弓没有回头箭”的股改;而郭树清在上任之初虽谦称不了解资本市场,但一月过后措施不断。
有投资者细数了郭树清任职500多天中证监会发布的各种通知、文件、规则,一共有70条之多,相当于每周都有一个规则出台。
这些措施中,包括强化上市公司分红制度、推出改进后的退市制度、推出中小企业私募债、增加IPO审核透明度、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引入QFII、RQFII等长期资金等。此外,他还在上任之初放言对内幕交易零容忍,打击证券违法。
在他任期内,转融通、新三板等也相继面世。在促进分红、打击证券违法违规行为上,这一时期的证监会成效显著。比如证监会2012年全年共受理证券期货违法违规线索380件,比2011年增长31%;2012年,境内上市公司实际现金分红4772亿元,同比增长22%。
市场惊叹于各种新规、新政的快速和全方位,称之为“郭氏新政”。
推行改革的节奏超过历任 虽然郭树清不承认有“新政”,但他推行改革的节奏和效率,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位证监会主席。
郭树清本人并不认同“新政”这一说法,他至少两次以上公开说,证监会推出的政策是既有安排。
证监会其他渠道也传递出类似的声音。一位负责人称,很多政策实施前期已经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有了充分的调研、舆论准备。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今年回应说,改革力度确实比较大,但都是既定工作计划,也是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文件,特别是“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规定的内容。
此前一项政策出台前,其表述是长达数年的“酝酿”、“研究”、“起草”、“试点”等过程,而在郭树清时期,这一节奏大为加快。比如,创业板的退市安排从2009年开板之日起就开始酝酿,2011年底才公布意见,但随后半年内创业板和主板、中小板退市安排全部出台。
此外,在一些涉及跨部门的政策安排方面,证监会在这一时期也亲力亲为,而非坐等。比如加快引入QFII、引入RQFII资金等。
在推进改革这一问题上,郭树清绝非外界最早认为的激进“理想主义者”。今年1月的证券监管工作会议上,郭树清又提出监管工作“既不超越阶段,也不裹足不前”。
上周末快速推出的10个文件中,多数是征求意见稿,确切的实施过程将留待肖钢主持证监会的时代。
搅动行业格局的“鲇鱼” 郭树清任内,证监会成为最透明的部委之一,有媒体称,从新闻通气会的数量看,证监会仅次于外交部。
郭树清在上任后两个月的一次演讲中曾毫不客气地评论说,中国券商融资渠道窄,业务单一,创新能力不足、激励机制不足、全行业同质化低水平竞争突出,创新能力不足;研究水平低,难以形成对价值投资的引导等。
证监会在2012年中召开了券商创新大会,随后各类放开券商业务限制的规则不断,其内容包括证券公司股权激励、从事托管、资产证券化和通道业务的放开、放松营业部开设的管制、允许非现场开户等。
到了今年3月份,市场已经预期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胶囊”营业部、在线券商等新事物。
生存环境的改变似乎超过了券商们的接受能力。同样也是学者出身,亦曾任职证监会的申银万国董事长汪建熙在2013年初的一次论坛上说,证券公司都在急急忙忙适应监管机构不断推出的新改革措施,“有一点惶惶然不知所措”。
在对资产管理机构的放松中,同样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行政审批的缩减、基金公司子公司、QDII等业务的全面放开以及由《基金法》修订带来的其他机构进入公募基金行业。
易方达基金总经理刘晓艳在2012年底说,这导致了这个行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行业正从相对垄断的行业向完全竞争的行业转变,而基金公司也需要向完全竞争的方向转变。
管制的放松也能在一些具体的业务上得到体现,比如基金公司子公司和券商从事通道业务,一些基金公司还设计出了房地产信托类产品。部分产品和业务在银监会管辖下是受到限制的,信托的通道价值降低。
另一类管制放松后的产物是短期理财基金,在银监会暂停1个月以下短期理财产品后,这类短期资金池产品以资产收益对应的基金形式,大量转移到基金行业中。这使得短期理财基金在2012年下半年规模快速超过千亿元,成为当年基金新宠。
同样被搅动的还有证券监管体系自身,包括证监会干部轮岗、大幅削减行政审批、增加透明度等。
“IPO不审行不行”引发探讨 自周小川推动新股发行市场化第一步开始,随后10年没有迈出第二步,“新股发行不审行不行”意味着要把后面无数步一次走完。
招商局前任董事长秦晓聊中国经济时喜欢提一个概念,他说哲学上总要探寻从“此岸”出发到达“彼岸”。讨论中国的问题也是如此:我们在哪里,未来又在哪里?
“整体改革理论”强调系统性地推进改革,而非单兵突进或者修修补补,这其中也隐含了对“此岸”的认识。郭树清作为这一理论重要推手,对证券市场的改革反映出其一脉相承的理念。
在A股市场,最重要和最核心的问题是发行改革,它衍生出诸多问题,同时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郭树清上任不久,一则媒体报道将郭树清推上证券改革急先锋的位置。当时的报道说,郭树清在一次证监会内部会议上问“新股发行不审行不行”。一时间舆论哗然。
赞成市场化的学者专家,包括魏君贤、刘胜军、许小年等仍都赞成取消审核。也有一些学者,比如提出股权分置改革的经济学家华生则认为,市场化是一个大方向,一步到位直接取消是一个“太简单”的做法。
证监会通报以及各个公开场合中的郭树清,并不符合媒体塑造和中小投资者心中的先锋造型。据后来的报道指出,郭树清当时只是问,上市公司的盈利可不可以不审。
郭树清在报道之后不久对外说,实行审核制还是注册制,并不是问题的核心。关键在于如何界定政府监管机构、交易所平台和其他市场中介的职责和义务,如何保证企业能够完整、准确、充分地披露相关信息。
一些反对“一步到位”的意见也集中于此:中国市场的法制、会计和诚信基础,是否支持这样的“一步到位”?
在IPO改革问题上,一些学者建议全部放开发行、严惩造假,让市场来学习和消化;而另一些人则质疑,代价谁来承担?在这一点上,证券改革和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一致,渐进式而不是休克式。
市场纠偏机制缺失困局 郭树清任期内的几宗证券市场大案中,都有市场纠偏机制缺失的影子,新股发行中的“三高”和炒作问题,也有市场主体不能纠偏的因素。
从郭树清在17个多月中推行的改革看,在夯实市场基础方面作为更多。他任期内的证监会推动上市公司强化分红、推进券商发展,放松管制、推进IPO审核的信息公开,推动修改基金法(已完成)和证券法(未完成)等。
2012年两会时,证监会副主席姚刚说,市场的意见证监会都在听,也都考虑了。后来这些“意见”变成了证监会在IPO改革中提到得最多的一句话:推动市场主体尽责归位。这些市场主体包括中介机构,如承销商、会计师、律师,也包括各类机构投资者。
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说,郭树清在年度监管会议等场合多次提到过一个观点,她总结了大意是,中国的资本市场逾越了不该逾越的阶段。
宋丽萍说,由于跨越了一些阶段,市场机构没有纠偏能力、会计基础和法律基础薄弱,不得不依赖于行政监管;但行政监管不可能造就一个成熟的市场,因此需要将培育市场和外部机构结合起来。
郭树清任期内的几宗证券市场大案中,都有市场纠偏机制缺失的影子。比如在绿大地、
胜景山河、
万福生科案件中,保荐机构、会计师起到了坏作用,但法律和机制对这些机构的约束有限。
宋丽萍这一段话或是对郭树清任上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包括券商、资管、引入QFII的最好解释。她回答了市场的问题:为什么郭主席那么偏好机构投资者?
一些评论意见认为,这也是郭树清时期的证监会看似散乱的各项政策背后一以贯之的逻辑。
业内点评 郭树清做证监会主席的一年多改变了中国金融市场的生态环境,使行业更加充满活力,竞争和创新成为现实。他在任时间短,但影响深远。
经济学家陈志武
郭树清最大的功绩是打破了银证保的人为阻隔,降低了牌照的含金量,触动了既得集团利益。
北京产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
但在新政过后,股指表现较差,证券公司收入也有较大下滑。
申银万国董事长汪建熙
新京报记者 吴敏 北京报道 来源新京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