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诺贝尔奖经济学家中国峰会在京举行,经济学家普遍认为 创新是中国最应该做的事 关注“诺贝尔奖经济学家中国峰会” 由
新华都商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资本主义与社会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联合主办的“首届诺贝尔奖经济学家中国峰会”于18日至19日在京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举行。
自主创新符合中国利益 峰会上,嘉宾围绕首次公布的“中美德三国市场经济对比研究”和“国家中长期创新能力指数”两个课题研究成果展开对如何创新的深入研讨。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携手中外经济学家首次在中国公布研究成果。
“要完全赶上西方的经济成就,中国沿海地区是继续依赖于与西方的贸易,还是加快自主创新?中国能否进行更快的自主创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新华都商学院院长费尔普斯教授首先用两个问题引发了与会者关于变革的思考。从沿海形势为切入点,来观察中国经济局势整盘棋,费尔普斯显然对中国崛起过程中创新需求的重点深有体会。在他看来,自主创新符合中国利益。
但费尔普斯指出,中国当前金融体系鼓励企业创新方面能力不够。尤其对国企的资金分配不一定总是分配到最具有生产力的领域和企业,而对私营企业的融资决定基本上是基于个人的关系。
收入差距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冰岛大学经济系教授吉尔菲·索伊加(Gylfi Zoega)同样谈到,当前,中国尤其要做的工作就是创新。
“中国人均GDP低于美、日、德,并且通货膨胀、房价高企、失业率提高带来的不平衡性的逐渐加深,中国要赶上美国的水平,GDP总量肯定要非常大,至少要达到三倍这么高,所以中国现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是在创新方面。”索伊加称。
索伊加同时强调了当前中国经济的区域不平衡性,并指出中国收入差距问题同样应引起重视。
不过,索伊加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抱有一定的乐观态度,“中国人口很多,只要是一点点的生产力的进步,对于整个人口的意义来说,是非常大的。这其中,创新是中国最应做的事情。”
北京大学教授王建国则侧重对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研究。他认为,中国目前是一种“权控经济”,价格配置资源成了第二规律,要搞创新,必须学会对资源包容,要把控制资源的权利放到老百姓那里去。(驻京记者/刘晓静)
嘉宾观点 周其仁:发展城镇化需法律保障 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在会上表示,经济自由与城镇化之间有重要内在联系,但没有法律保障的经济自由,城镇化很难发展。
周其仁指出,中国从19%的城镇化率到2012年51%左右的城镇化率,从中国来看,增长度较高,原因之一就是经济自由,当然不光是劳动力流动,还有企业创业的自由、职业的自由,以及非常重要的交易的自由。
“中国城镇化率从不到19%涨到了51%,30年时间平均每年有一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长。但是从绝对水平看,51%也就是美国20年代的水平,日本50年代的水平。”周其仁称,从这个数据来看,中国城镇化在未来二三十年有巨大的机会。
不过周其仁同样认为中国城镇化还面临着许多挑战,一是劳动力流动非常自由但是相应的权利和福利分配跟不上来。尤其是户籍、土地、社会保障仍属地域化;二是大量移民,如何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投资,挑战较大;三是城镇化是在较大国土范围内完成的资源在空间分布的优化,但是中国又是行政隔开的体制;四是中国对于人口经济资源在空间的集聚和集中,无论观念、专业知识,还是人才都严重不足。
此外,周其仁还指出,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中国城镇化突出的矛盾是“工业化超前、城镇化滞后”。2010年,全球城镇化率为50.7%、工业占GDP比重为25%,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比值为1.95。中国的这一比值为1.05,显示出工业化程度很高,但工业项目发散,集聚度不高,导致服务专业分工不足。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