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到了开头,猜不到结局。几年前施正荣曾预测,2010年起,国内光伏产业会来一场大的洗牌;但他不会想到,自己一手创建且曾是行业标杆的尚德会最先倒下。3月20日,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据《破产法》裁定,对无锡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实施破产重整。曾经,尚德创造了行业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奇迹,赴美上市成功,股价在2008年到过90美元的峰值,施正荣本人也曾在纸上当过中国的首富,而今尚德电力价格只在0.4美元左右,施正荣也已从尚德出局。一时风光无限的行业巨子,落入如此境地,令人感叹。
因无力支付即将到期的债务而失去债权人的信任,是压垮无锡尚德的最后一根稻草。其背后的原因则要复杂得多。决策者的战略抉择屡屡失当,企业的冒进和对规模的非理性追求,国外双反的重压,国内严重的产能过剩及价格乱战,严重依赖政府补贴而核心原材料、技术及市场需求又都掌握在他人手中,这一切,将尚德一步步推向深渊,也是令整个光伏产业至今难以摆脱困境的原因。
平心而论,贵为“中国光伏产业第一人”的施正荣,对推动全球尤其中国光伏产业的进步功不可没。但市场无情,优胜劣汰,不管你曾经头顶多少光环,也不管高科技和新兴产业的名头多么炫目,违背了市场、企业和产业发展规律,任何过度扩张、过度负债等行为终将受到惩罚。这次轮到的是无锡尚德,但它却未必是最后一个。作为产能过剩的牺牲品,尚德的命运不光实实在在地给中国光伏行业重重一击,给市场竞争中的所有企业敲响了警钟,也给狂热的投资者上了一课。曾几何时,太阳能、风电设备这些热门字眼令逐利的资金趋之若鹜。正是有了资本市场及银行资金的驱动,中国光伏企业得以上演一场产能大跃进,也就有了眼下严重的产能过剩,赚钱美梦终成幻影。尚德从行业巨头落入破产重整境地,投资者与银行也要为自己的逐利冲动付出代价。据介绍,截至2月底,包括
工行、农行、
中行等在内的9家债权银行对无锡尚德的本外币授信余额折合人民币已达到71亿元。尽管若重整成功能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维护债权人合法利益,但目前来说这还仅仅是一种可能。
对无锡尚德实施破产重整,不但是对企业和投资者必要的市场惩罚,也对扭曲的传统政商关系、特别是政府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发出了警告。中国产业的发展中每每有着政府深度干预的影子。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路数对了,见效快;坏处是,方向错了,损失也大,而且带来过度投资易而过剩产能消除难的结果。这种模式下,企业的非理性扩张与地方政府对政绩的狂热追求紧紧捆绑在一起。市场繁荣时,政府的各种补贴和优惠等扭曲性激励导致了产业的过度投资;市场低迷时,出于形象和利益的考虑,政府又往往以行政干预的方式阻止企业破产。结果,那些本该出局的企业得以苟延残喘,过剩产能犹存,人为延宕了行业的进步和升级,导致中国经济长期难以摆脱粗放的发展方式。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严重的产能过剩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普遍存在,令这种模式的弊端愈加充分地暴露出来。
此次对无锡尚德破产重整,政府不再大操大办、大包大揽,而是按照市场化原则依法办事,这是一大进步。新一届政府已提出要把错安在政府身上的手还给市场,期待尚德破产重整这一标志性事件,能成为重新梳理政府与市场、企业关系的契机,开辟中国政企真正分开的崭新局面。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市场法则处置企业,对尚德也不是坏事。因为实施“破产重整”,而不是“破产清算”,旨在治病救人,并非一死了之,尽管这次破产重整能否让尚德东山再起还有待观察。而真正开始借市场的力量进行产能整合,对中国光伏行业更是好事。用市场的手段来调整和压缩过剩产能,阵痛虽然难以避免,长远来看,却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国内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今,不少光伏企业提出,要摒弃以往的“赚快钱”做法,通过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等方式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竞争力。当这种觉醒变成自觉行动,中国光伏产业重新振兴指日可待。 来源大众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