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猪粮比进入黄色预警区域 养殖户出现亏损
2013年04月02日10: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四川猪粮比进入黄色预警区域
生猪价格下行养殖户出现亏损
3月24日中午,成都市青白江区北宁迪欣养殖场内,年轻的老板景旭凯一边张罗着工人将发酵池内的甘薯发酵料盛出来,给猪舍内上千头肚子抗议的猪儿喂食,一边盘算着怎么才能压缩开支,节约成本。虽然从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引进的甘薯发酵技术,大大减少了玉米豆粕用量,饲料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但春节后一路向下的生猪行情,还是让景旭凯感到吃不消。
每年春节后,随着猪肉消费需求下降,全国生猪价格便会进入习惯性下跌周期。然而,景旭凯感到今年这一波全国性的下跌浪潮似乎来得比往年迅猛得多。
在这轮全国性的下跌浪潮中,各地生猪行情究竟如何?近日,记者走访了四川各地,发现即使是适度规模化养殖已经到达相当比例的成都市,也难以抵抗市场的下行压力。
猪粮比破盈亏平衡线
“外三元肥猪现在只能卖到7元/斤,但成本在7.5元/斤,意味着每卖出去一头猪就得赔100多元。”景旭凯告诉记者,春节刚过,生猪价格便开始下行,而且来势凶猛。“一个月,就从8.5元/斤降到了7元/斤。”
据成都市有关部门监测统计,成都生猪价格走势与全国基本一致,从2月下旬开始出现亏损,3月中旬进入全面亏损。根据3月21日监测到的数据,养殖场(户)出栏肥猪平均每头亏损已达150元左右。
“虽然节后生猪降价在意料之中,但没想到今年来得这么猛!”景旭凯告诉记者,按照往年的经验,随着节后市场对猪肉的消费需求下降,生猪价格都会一定程度下行,但相对比较平缓,不像今年短时间内就大幅度下跌。
据四川生猪监测预警系统监测,经过6周持续下跌,3月第1周,四川省猪粮比年内首次跌破盈亏平衡线6:1至5.89:1,每头肥猪利润进入小幅亏损状态,较去年提前1个月。之后,四川生猪价格更加快下降,多个县(市、区)已跌破13元/公斤,而饲料原料及配合料不跌反涨,猪粮比进一步跌落,目前已进入黄色预警区域。
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说,这是2003年以来生猪市场3个亏损期中下跌最快的亏损期,仅仅1个月便已逼近深度亏损线。
多方因素交织拉低猪价
虽然每年春节后,猪肉消费进入淡季,但大批生猪集中在节前出栏,节后生猪出栏也相应进入淡季,负负相抵,但为何今年四川生猪价格下降如此之快?记者就此采访了行业内多位专家。专家分析认为,多种因素交织导致了今年的生猪行情。
在市场供应方面,节前由于大雪天气交通受阻,外省猪源难以入川,四川生猪价格由此一度上涨,最高时超过18元/公斤。乐观的市场预期使一部分养殖户惜售而延长了出栏时间,这就使得投入市场的生猪数量虽未增加但猪肉总量却上升了。随着交通恢复,外省猪源陆续调入,市场供应量进一步加大,本地生猪市场可谓“内外受敌”。
而在市场供应异常充足背景下,市场需求却不如往年。一方面,春节期间,市民购置的猪肉腌制品等存货还未消耗完,而今年三月四川气温同比偏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猪肉的消费需求。
3月22日,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发布相关市场分析认为: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预计后期全国及四川生猪价格仍将缓慢下行,亏损面及亏损期恐大于去年。
生猪价格何时才能探底回升?景旭凯分析认为,由于4~8月都是传统的消费淡季,上半年生猪价格回暖的可能性不大。”冯永辉分析,“预计4月初价格探底,徘徊2~3个月再往上涨,6、7月可能是一个拐点,价格会从底部往上反弹,到8、9月养殖户才可能扭亏为盈。”
政府救市?养殖户态度不一
猪肉价格大涨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量剧增价格下跌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量减少价格再上涨……经历多次“猪周期”的景旭凯,对于这次生猪价格的迅猛下跌显得很镇定。“所幸大批肥猪都赶在过年前出栏了,现在每月亏损在一万元上下,虽然压力很大,但只要挺过上半年,下半年行情回升应该会赚钱。”景旭凯说,自己并不希望政府过分干预市场,“这次下跌行情可以淘汰一些实力弱小的养殖户,重新洗牌后,对生猪养殖业健康发展是件好事。”
而家在偏远山区的老李则盼着政府能尽快启动临时收储机制。“家里主要的收入就靠养猪了,如果以现在的行情卖,那今年就苦了。”老李家十多头肥猪已经到了出栏的时候,看着一直下跌的猪价,老李决定再等一等,将希望寄托在政府启动冻猪肉收储上。
相关部门是否已经启动冻猪肉收储计划,记者就此致电四川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商务厅正在与省发改委等部门磋商相关事宜,具体时间尚未确定。而有媒体报道称,国家有关部门近期将开展冻猪肉收储,相关收储方案最快月底出台。
“政府收储虽可以在短时间内调整市场供应,但收储计划往往需要多个部门联合启动,部门之间的衔接成本、时间成本都使得冻猪肉收储启动相对滞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除了政府收储,是否还有其他有效的调控手段?成都市农委畜牧兽医处处长蒋德阳说,目前畜牧部门主要还是在疫病防控、技术培训、种群优化上下功夫,帮助养殖户积极应对市场低迷期,增强发展后劲。
本报记者 张艳玲 来源农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