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中国产业升级报告》发布。报告认为,中国产业升级目前已经到了关键时期,既是产业发展的必然,更是中国经济、社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是中国企业能够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必由之路。这是中国首个对产业升级问题进行研究的报告,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和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
当前,正在中国一些区域发生的“产业空洞化”现象,越来越强化着中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必要性。虽然资料显示,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都曾不同程度地遭遇过“产业空洞化”现象,但现阶段,中国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币值坚挺、原材料上涨等因素,部分制造业开始外迁,已经明显感受到“产业空洞化”之痛。在另一方面,近年来由于资产价格高涨,不少制造业企业热衷于投资投机,忽略了发展实体经济创造价值。这也会削弱中国产业升级的有限资源,长远来看,无论是企业,还是中国经济本身,风险都非常高。
在今年“两会”期间,政府高层提出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思路。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前行的路径已经明确,即“在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和消费驱动,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在经济升级的过程中,产业升级无疑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中国产业升级报告》认为,实现中国产业升级,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经济运行过程中各个主体的力量,即:政府、产业园区、企业都应该以市场需求和压力合理组织资源,推动产业升级。
推动产业升级,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成败的关键。首先,政府应明确自身定位,科学引导产业升级,并统筹规划,合理扶持产业升级。在制度创新方面,政府应建立法规制度体系,应用必要的行政、法律手段等完善市场规则,在融资环境、资本市场、管理体制等方面建立相应的支撑体系,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在推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政府应将政策引导与市场管制相结合,既不缺位,也不越位,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规划、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弘扬创新的文化氛围,引导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
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必须尊重企业主体地位。首先,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使企业成为产学研的核心。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能够使生产实践和技术创新的目标选择更符合市场需求,科技创新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科技成果更有效率的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企业对市场存在高度的敏感性,它可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产品的开发,因此,要让企业去研究市场,进行投资方向选择,成为享受收益和承担风险的主体。
中国的产业升级,还要发挥园区集聚效应,带动产业升级。长期以来,各地经济开发区虽然建了不少,但很多地方盲目招商,缺乏统一的安排,使得至今中国产业集群的效应仍相对落后。报告认为,产业园区既是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的功能区,也是技术创新的孵化区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区。以园区为载体,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引进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的项目,发挥园区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形成共性技术研发联盟,已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中国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在充分发挥市场功能的背景下,三大主体只有互为依存,才能取得最好的发展。以河北近京地区固安为例,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该地只有中国县域经济的一些传统产业,且已经在市场冲击下,呈现颓势。固安地方政府放手让市场发挥功能,由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固安工业园区运营。运营企业利用近京优势,合理规划工业园区布局。一方面,不断加大投入,累计投入54.4亿元,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产业链招商优势,以核心产业为基础,建立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整合,至今,已为固安工业园区打造出三个产业集群--中国北方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北方汽车零部件产业基础、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截至2011年底,固安工业园区累计签约项目266个,总投资近347.24亿元,创造出2万多个就业岗位,十年间,园区工业总产值从2亿元飞跃到112亿元,实现50倍增长。曾经的农业小县成为京南复合产业集群基地、大北京地区及环渤海经济圈最具投资价值的区域之一。
在《中国产业升级报告》看来,现阶段,中国产业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业比重过低,以及产业分布地区不均衡方面。此外,中国产业升级还面临的四大挑战,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业转型面临较大的国际竞争压力,需正确处理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的关系存在较大难度,产业结构升级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进一步清理。解决这些问题,各种市场力量形成合力,尊重市场自身规律,是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