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第十届光华新年论坛新闻发布会与媒体高层座谈会”上,77岁的厉以宁教授回望改革历程,阐释了“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事业”、“改革没有先知先觉但我们对改革经验不足”、“改革理论探讨认识尚有局限”等观点,但是更为与会者津津乐道的,是在谈及学术观点分歧时的一番话语:“我和吴敬琏有过几次争论,其实我们俩关系挺好的。我们俩是高中同学,我们俩在改革大方向上始终是一致的。”
这番话语出乎与会者预料。据悉,2008年1月12日,两人将一同在“光华新年论坛”上发表演讲,这在近年、在公开场合,比较少见。
高中同学殊途而同归
厉以宁教授介绍说:“我们俩,在南京金陵中学读高中时,就是同学。现在你到金陵中学去,学校悬挂的照片,有我,也有他。不过后来他去了复旦,我到了北大。”
其实,吴敬琏与厉以宁之间,还有同庚、同乡之谊:均出生于1930年;同为江苏人,厉为江苏仪征人,吴祖籍江苏武进;在金陵中学读高中,两人都属绝顶聪明那一类。除此,两人还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小眼镜”,其刻苦用功也由此可见。
当然,两人性情各有不同。厉以宁自幼喜欢诗词歌赋,具有诗才文气的浪漫气质;吴敬琏喜欢古典音乐,更喜欢拆拆卸卸,鼓捣闹钟、收音机,成为长江对岸南京化工厂的一名工程师,是他的向往。在1949年的历史巨变中,吴同学和厉同学各奔东西,厉以宁随家人来到湖南乡下,成为管理账目的“厉会计”;吴敬琏则因肺病、胃病等诸多“病种”休学有年。
1951年,“厉会计”闻听北京大学招生的消息,便委托朋友代为报名,那朋友竟擅做主张填报了“经济学系”。后来北大学生厉以宁受教于1920年代的哈佛博士陈岱孙教授等多位名家,打下坚实学术功底。
吴敬琏则在高校院系调整后,由金陵大学转读于复旦大学经济学系。毕业分配来到北京,入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在孙冶方领导下从事研究,“文革”中与顾准“亦师亦友”。
殊途而同归。若干年后,中国经济学界出现两位扛鼎人物。
[1] [2]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