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杨波 方丽
政策逐步放开,资产管理行业进入全面竞争时期。一方面,券商、信托、保险、私募等机构可申请公募业务;另一方面,公募基金子公司多元化投资的通道已全面打开。在泛资产管理时代的厮杀中,基金公司如何应对?证券时报记者日前走近南方基金董事长、代总经理吴万善,请他从股东层面来解读南方基金以及基金行业的发展之道。
作为有15年积淀的大型基金公司的掌舵者,吴万善对于南方基金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他认为,未来公募基金行业将从之前的牌照垄断转移到自然垄断,大公司反而获益,券商等外来机构要分基金行业一杯羹也并非易事。人才是资产管理行业最核心的资产,因此,在新《基金法》后,南方基金将在业内率先推出股权激励。
将在业内率先推行
股权激励计划
证券时报记者:人员频繁变动已成基金行业的顽疾,股权激励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政策层面已经放开,南方基金是否会尝试股权激励?
吴万善:华泰证券在2003年成为南方基金的大股东,10年来,我们一直支持公司进行股权激励,也愿意拿出一部分股权来激励核心团队。2004年,股东层面就已一致通过了内部股权激励的方案,南方基金内部也曾提出过“员工分享计划”,但受政策所限,一直不能实施。
基金管理行业最核心的资产就是人才,通过股权激励来保持核心团队稳定,不仅符合基金行业的自身特色,也是基金公司持续稳健发展的基石,最终也和股东方利益一致。我们对公司发展是无条件支持的,6月1日新《基金法》实施,南方基金肯定要进行股权激励,而且还要率先进行。
证券时报记者:有些公司从子公司试水股权激励,南方基金有没有此类考虑?
吴万善:目前南方基金旗下子公司正在上报相关方案,子公司已经设计了股权激励方案。在制度设计上,南方基金公司和子公司都有股权激励的安排。
证券时报记者:股权激励能否解决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
吴万善:我个人认为基金公司股权激励仅是一个方面的作用,并不能说有了股权激励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资产管理行业本身就受到各种因素制约,不能将股权激励当成万能良药。
在股权激励之外,公司整体文化、内部考核机制等更加重要,最核心的是要让基金公司这一平台变得有吸引力,因为即使公募基金进行股权激励,可能也只有一部分人享受到,对于整体公司来说,建立一个合理的符合各方利益的内部管理激励机制更重要。
投研能力优势明显
基金公司不惧竞争
证券时报记者:资产管理行业正处于混战阶段,银行、券商、信托、保险等都可以申请发行公募产品,会否对现有的基金公司带来很大的冲击?
吴万善:公募基金行业的进入门槛降低,对一些小型的、新进入的基金公司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压力,但对早期成立的、大型的基金公司而言,基本上没什么冲击,甚至可能反而有利,整个财富管理市场扩大了,也将拓展大型基金公司的发展空间。
在财富管理行业,比拼的就是投资管理能力,公募基金经过15年发展,最大的优势就是投资管理能力,而且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整体来看,公募基金在投资、研究上有很强竞争力,新进入的机构并不是那么容易赶超。
事实也说明了这一趋势,最近5年成立的基金公司发展都比较缓慢,很难超越大型基金公司。从海外发展看,不少银行、保险、券商都涉足公募业务,但很多也没有做成功。如一些国外银行、保险公司也参股了国内基金公司,因为种种原因,近几年也有不少外资选择退出。
未来基金公司与行业的发展和创新,要顺应三个大的方向:一是全面财富管理时代的来临;二是利率市场化的提速;三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趋近。中国的基金业已经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和挑战期,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基金公司必须把握机遇,正视挑战,以自身在专业能力、品牌、人才、产品和服务上积累的特色和优势,找准市场定位,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有利时机,实现突破创新、做大做强。
券商做公募
难分基金一杯羹
证券时报记者:目前券商也申请发行公募产品,您是华泰证券的董事长,据您观察,券商发行公募产品的意愿强烈吗?
吴万善:目前券商对于进行公募业务比较谨慎,但多数券商很看好公募基金市场以及未来趋势,应该都会去尝试一下,但真正能从公募基金市场分到一杯羹的不一定很多。
当初华泰证券投资了多家基金公司,主要是看好资产管理行业前景,看中公募基金清晰而简单的商业模式。但若将公募基金的商业模式放入一个庞大体系去运作,可能不容易做好。券商整个体系就很庞大,包括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行业务等,每种业务之间差异非常大,管理上存有很多冲突,在此基础上发展公募业务其实非常困难。基金公司简单的公司模式反而更专注,更容易做出成绩。
银行发展公募业务,也不一定能做得很好,因为银行体系同样庞大,仅仅拥有渠道优势是不够的,资产管理行业的竞争核心是投资能力的竞争。
市场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走专业化道路,最好是每家机构都发挥好自身的优势,做好自己的本行。
在细分市场做出特色
产品线将更精简
证券时报记者:南方基金是首批规范成立的基金公司,15年来伴随基金业共同成长,您如何看基金业这么多年的发展?未来基金公司有哪些发展趋势?
吴万善:15年以来,基金公司走的是一条从粗放式成长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未来国内基金行业可能逐步和国外接轨,一是基金公司会越来越专业化,在细分领域做出自己特色;二是管理费可能会逐步降低。
回顾基金业历史,在2005年之前,基金公司处于发展初期,因受到较多政策管制,发展相对缓慢。监管层对基金公司的监管,吸取了对证券公司监管上的教训,一开始就有清晰的监管思路,在对风险控制、内部管理等方面都有较为严格要求,基金业也成为最为透明的行业之一。
2006年至2007年的大牛市,让基金公司高速成长,公募基金的规模从2005年底的4691亿元跃升至2007年底的3.28万亿元,达到了行业规模的巅峰。市场超预期的发展,让所有人都来不及做准备,很快便遭遇了2008年的市场大跌,基金公司的投资能力、内部管理、风险控制等很多问题得到暴露,持有人对基金公司专业投资能力产生了质疑。2009年之后,中国基金行业的“野蛮生长”结束,随着近几年公募基金规模逐步下滑,基金公司需要苦练内功,未来可能需要加强投资管理能力,走专业化道路。
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基金公司旗下产品线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各家基金公司在某一细分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也形成自己的优势,海外市场发展也证明了这一趋势。
证券时报记者:近几年基金行业发展似乎进入困局,您如何理解当前基金行业的局面?
吴万善:近年来,基金在基础市场上的传统地位遭受严重削弱,银行、信托、保险等资产近几年来保持高速增长,唯独公募基金资产规模停滞不前,从2007年3.2万亿元的高点下降至2.8万亿元,理财产品的大发展与公募基金规模的缩水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投资者投资倾向的变化。
影响基金行业健康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基金产品高度同质化,产品结构不合理,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较低;二是基金销售渠道较为单一,网上基金超市和第三方独立销售机构方兴未艾;三是经营成本节节攀高,基金公司盈亏平衡规模提升至120亿元;四是基金投资业绩不佳,客户认可度下降;五是基金专业人才流失,高端人才供应不足,人员断层现象显现。
从未下达规模指标
持有人利益关乎股东利益
证券时报记者:目前南方基金整体规模超过2000亿元,您对南方基金规模上有要求么?
吴万善:我们10年来没有给南方管理层下达过关于管理规模的硬性要求,只是从利润角度有一些要求。资产管理行业要顺势而为,并不是下达了规模指标就一定能办到,而且给予太大压力可能适得其反,稳健经营、步步为营才是基金公司持续健康发展之道。
证券时报记者:基金业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股东方和持有人利益不一致情况,如2007年不少基金公司做大了规模,但伤害了持有人利益。对此,您怎么看?
吴万善:股东方是希望基金公司稳健长期持续发展,这对股东方最为有利。只有持有人对基金公司认可了,基金公司才能获得稳健发展,因此,我觉得持有人利益与股东利益是一致的,我们很注意维护持有人利益,在2007年4月份市场估值趋高,基金公司持续营销依然火热的背景下,公司决定停止了当时很流行的拆分、大比例分红等持续营销活动。
基金公司就是为持有人服务,但市场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也应该给基金公司一点耐心,使之循序渐进地成长。
证券时报记者:作为南方基金大股东,您如何协调各股东之间的关系?
吴万善:从基金公司稳健经营角度看,首先,股东方最好长期稳定,不要频繁变动,才能保证稳健发展,这个是至关重要的。其次,股东方和管理层合作很重要,为什么要对管理层进行股权激励?就是希望保持管理层稳定维护公司稳定。最后,股东之间有矛盾最好要充分沟通,充分沟通之后更容易互相理解,对公司发展也比较好。
作者:杨波 方丽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